自主識字 質疑品讀 明理延伸——《媽媽,不要送傘來》教學談
1.第一小節
先指讀第一句話“不要送傘來,媽媽,我喜歡在小雨中慢悠悠地走回家”?然后,引導學生表演“慢悠悠地走回家”,請學生欣賞歌曲《小小雨點》,目的是引導學生感悟走近大自然,發現雨中世界美的愉悅心情。在此基礎上再讀第一句話則“潤物有聲”了。第二句話“我喜歡細細的雨絲,對我悄悄說話”,重在引導學生相互評議,使學生在“生生合作”中獲得方法,得到提高。
學完第一小節,教師及時提問:“讀了第一小節,誰談一談為什么咚咚說‘媽媽,不要送傘來’?”既抓住了全文的核心問題,同時,也通過學生的回答,及時掌握學生理解的情況,以使調整下面的教學。
2.第二小節
學生好表演,樂表演,更易于在表演中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教師安排5、6個同學表演“傘群”,安排一個同學表演“機靈的小鹿”,在表演中引導學生體會“機靈的小鹿,多么歡快!”再分小組合作讀,調節了課堂氣氛,降低了理解難度。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抓住核心問題:“讀了第二小節,誰談一談為什么咚咚說“媽媽,不要送傘來?”
3.第三小節
什么樣的人是“小糖人”?這是一個較難理解的問題。如果教師處理不當,既耽誤時間,又不能令學生真正理解。因此教師的突破點是“文章中的小糖人是什么樣的人?生活中,還有哪些小朋友的行為像‘小糖人’的行為?‘小糖人’還可以換一個什么詞理解?”如此設計,有條理,有坡度,學生理解既自然,又深入。而“我像街邊的小樹,風雨中更加勇敢、歡快。”采用男同學讀,女同學評議的方法,既是對第一小節第二句話的學習方法的回應,又進一步突出了“勇敢、歡快”這兩個重點詞。
最后教師依然提問:“為什么咚咚不要媽媽送傘來?”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說,使學生的理解更加完整、更加深刻。
4.全文配樂朗讀
此時的配樂朗讀,是情境的再創造,是“咚咚”與學生融為一體,加深感悟的有益嘗試,是享受語文美的重要途徑。
四、拓展思維、熏陶感染
教師安排“小練習:說說心理話”包括了四部分:
“第一關”:不要 ( ) ,媽媽,
“第二關”:不要 ( ),媽媽,
我喜歡( )。
“第三關”:不要 ( ) ,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