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能上天嗎?
然而《上天的螞蟻》一課中,我們聽到幾乎是一致的聲音:巨人是一個缺少勇氣,小螞蟻充滿信心。當老師問孩子們,小螞蟻能上天嗎?我們聽到教室里完全一致的聲音——“能!”我多么希望聽到另一種聲音,一種不一樣的聲音,另外九百九十九個“哈姆雷特”:“巨人身體太重了,而且爬樹的本領不行”;“小螞蟻身體比較輕,更容易爬上去”;“小螞蟻不可能上天的,因為它再堅持,但是它的壽命不可能那么長,可能它還沒到天上就死了”;“越往天上越冷,到天上很高很高的地方就會很冷很冷,小螞蟻會被凍死的”;“小螞蟻堅持不懈,要爬上一座高山應該沒有問題的,但是要上天,這樣的目標不切合實際,是無法實現的。”
當然,這種個性化閱讀也不是怎么理解都行。有些人認為對文本怎么理解都行,老師對學生的解讀,不管合理與否,一律叫好,或者不置可否。這也是對這句名言的莫大的誤解。假如“怎么理解都行”的話,那就讓孩子們“怎么理解都行”去好了,又何必進行閱讀教學呢?閱讀教學不僅要引導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與文本交流,還要讓孩子學會按照文化的規約披文入情,窮究生活的情理,沉思生命的意義。孩子們用這種方式閱讀,庶幾可以讀出自己的哈姆雷特。閱讀是一種文化活動,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每個人誠然都要讀出自己的哈姆雷特,但這個哈姆雷特必須經得起文化的檢驗,他不應該是賈寶玉,更不能混同于林黛玉。解讀文本需要幾分率意而為,但又決非隨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