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一》教學實錄
還是去年甜甜的聲音,還是去年活潑的笑容,講臺上盈盈一站,就是一幅清清爽爽的潑墨風景畫。
年輕的史春妍把識字課上得極為厚重,充盈著濃郁的文化氛圍,尤其把義理識字演繹得淋漓盡致。
請欣賞精彩片段:
師:鞭炮聲聲響起來了,喧天的鑼鼓響起來了 ,我是你們的媽媽,你怎么給我拜年?
生:祝媽媽萬事如意。新年快樂。
師:現在,我是一位老奶奶,你怎么給我拜年?
生:祝你笑口常開。身體健康。
師:小朋友真聰明,會根據不同的人說不同的祝福。咱們來看看拜這個字。雙手合一,像不像抱著拳頭拜年的人?注意四橫不能丟。
師:(出示華人普天同慶圖)春節最熱鬧。遠在國外的人都張燈結彩,匯聚一堂,普天同慶,喜氣洋洋。你們感受到了嗎?
師:誰能讀出來,讀得喜氣洋洋的?
生:春節 餃子 拜年。
長期以來,我的腦海中就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勢:識字教學,只要有了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底子,多了解一點訓詁知識,學生學習起來其實很輕松,所謂的錯別字也并不會像現在這樣如洪水猛獸,滔滔泛濫。很高興,史春妍的課堂驗證了我的想法。她嚴格遵循著漢字本身的規律,帶領學生在生活的場景中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來追本溯源,闡釋漢字形、音、義之間的聯系。而這種闡釋,恰恰吻合了詞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放到語言中來應用,來為閱讀與交際服務。這種闡釋,也恰恰詮釋了寫字教學中最重要、卻被我們屢屢忽視的環節:孩子們面對著眼花繚亂的一大堆生字,究竟怎么一步步認識、熟悉并掌握呢?孩子們在識字能力的形成過程中,究竟怎么突破,與生活鏈接呢?
這些問題,在史春妍的課堂上,似乎都不再成為問題。一個小小的“雙手合一”,就這樣輕輕松松地把“拜”字還原成了一幅民俗生活畫,還原成了一個活生生的故事,學生自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漢字文化的熏陶,感受著漢字本身的魅力,驚嘆著我們祖先的智慧。
請繼續欣賞:
師:看,老師又帶來了什么?
生:粽子
師:觀察一下,為什么粽子是米字旁。
生:米做的。
師: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同學們跟著讀一讀。想不想看看。
你們都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還感受到了什么?可以一邊看一邊交流。
生:岸上的人很多。
生:劃船的人也很多。
生:岸上的人在喊加油。
師:端午節就是這樣一個喜氣洋洋,龍舟競渡的日子。誰來讀。
生:端午 粽子 龍舟
師:端午做這些都是為了紀念一個人
生:為了紀念屈原。
師:都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屈原投江自盡,人們為了不讓魚吃,所以劃龍舟,投粽子。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記住這個節日。
生齊讀。
沒有簡單的講解,沒有刻意的雕琢,幾千年前那個漫漫求索的詩人,那個民族的驕傲,就這樣與粽子、端午節和龍舟緊密相連。學生盎然的興趣中,自然從內心深處生長著對識字的需求,對祖國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熱愛,生長著理性的識字習慣:看到一個生字,首先不是去記它的形、音、義,而是問問這個字為什么要這樣寫。正像北師大的佟樂泉教授所言:“我們不能單靠數字、成績來衡量孩子的識字能力……我們把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寫法都交給他了,但是當他閱讀和寫作的時候,他需要什么?這個過程中兒童最關注的是意義理解。”史春妍的識字課堂,恰恰就在教給學生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