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一》教學實錄
我不能茍同高林生局長的點評:“這節(jié)課雖然充滿了文化,但是失度了。因為這節(jié)課主要目的是把字寫好。至于文化,一輩子也學不完。”我想這節(jié)課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字寫好,而是牢牢地記住這些漢字,記住這種識字的方法,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漢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至于以后再見到這些字會感覺特熟,“像看見自己的親人一樣,無需仔細看,就知道是誰,因為非要到這個程度,我們才能讀,才能寫。”(佟樂泉)至于寫字教學,有專門的寫字課來加以落實,如果真要拿出十五分鐘來寫字的話,或許學生的字會變得更漂亮,但是他們的識字能力卻定然會大打折扣。
然而史春妍的教學同樣是浮躁的,不是源于浮躁的設(shè)計,而是源于浮躁的心態(tài)——教師的眼里根本沒有學生。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低年級的課堂,在某種程度上,習慣的培養(yǎng)遠比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它應(yīng)該是我們腦袋里始終不能放松的一根弦。可是當學生做過那段應(yīng)景的寫字操之后,當學生握起一支支各色的鉛筆之時,我們只聽到教師向征象地提醒過寫字姿勢,學生卻充耳不聞:整班學生,大約有百分之九十是趴在桌面上的,低垂的腦袋讓人看著心疼。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投影出來的一個特寫鏡頭:一位小女孩兒,腦袋幾乎與課本相吻,凹進的指肚抱著歪斜的鉛筆。當時,臺下一片嘩然。才一年級的孩子啊,還是需要教師把手扶持的階段,如果史老師肯低下她悠閑的頭,身體力行地走到學生中間,扶起一個個需要幫助的肩,握起一雙雙需要幫助的手,我想她的姿容一定會更為優(yōu)美,學生幼稚的鉛筆字看起來一定更為漂亮。
再如寫字之前的鞏固階段:
師:咱們要來學習寫字了。這些字,還認識嗎?……
師:有一個跟手有關(guān)。
生:是拜字。
師:還有一個字,也跟手有關(guān)。
生:掃。
師:看圖:這個小姐姐掃地。她拿著什么在掃地?她的手變成了提手旁,右邊變成橫山。記住了還要把它寫好看。師示范。
師:請小朋友拿出鉛筆,打開習字冊,開始寫。注意你寫字的姿勢。
……
師:我們再來學拜字。橫畫多的字,橫與橫之間要等距離。最后一橫要長,像大手托住了小手。請小朋友也來寫一個字。
這個和手有關(guān)的字,史春妍的本意是想說掃墓的掃,但是學生卻說成了拜年的拜。這時候,我不由得為這個孩子贊嘆起來:學得多專心呀,“雙手合一”,就這樣被他牢牢地印在了小腦瓜里!然而史老師卻輕輕松松地放棄了這個閃光點,直接引到“掃”上去了。我不禁為這個孩子惋惜起來。簡簡單單地調(diào)一下指導(dǎo)的順序:“你是課堂上的有心人!我們一起來拜一拜(雙手抱拳),注意:橫畫多的字,橫與橫之間要等距離。最后一橫要長,像大手托住了小手。請小朋友也來寫一個字。”相信所有的學生一定會像這位小男孩一樣把這個美麗的積淀沉在心中。
寫字如此,發(fā)言也是如此。
縱觀整堂課,從“誰是高手”開始:讀書高手、寫字高手、發(fā)言高手們不時可以得到一枚小小獎?wù)隆_@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鼓勵方式,孩子們?yōu)榱霜務(wù)聲吒吲e起他們的小手。但是,這也是一個很糟糕的評價方式,活躍的是課堂氣氛,散亂的是孩子思維。整節(jié)課上,這樣的小獎?wù)码S處可見,但是不管對于教者還是對于學生,都好像完成了一個必須的儀式或程序,沒有更多的驚喜,沒有心領(lǐng)神會的笑容。設(shè)想一下,如果課堂上非要借助物質(zhì)來激勵的話,那枚小小的獎?wù)拢遣皇强梢該Q成教師親手做的一個古色古香的漢字書簽,或者一張漂亮的漢字卡片,學生哪個字理解精彩了,就獎勵哪一個字,他們興奮地端詳?shù)耐瑫r,也不至于破壞了學習的氛圍。如果更加有心,干脆帶上幾個熱騰騰的餃子,帶上幾個水靈靈的粽子,當學生說出“餃子像彎彎的小船”時,說出粽子為什么是米字旁時,就讓他們當場嘗一口,相信他們記住粽香餃甜的同時,自然也記住了我們民族文化的香甜,以及史老師同樣香甜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