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丹頂鶴》兩個教學案例片段的解讀與思考
近日,筆者聽了一位青年教師執教的《美麗的丹頂鶴》一課。在精讀“丹頂鶴的顏色美”這部分內容時,采用了從興趣入手、“以畫促讀”的形式進行教學。
然而,教師注重了畫,而沒有注意組織學生通過“畫”這種方式去促進學生閱讀文本,從而失去了可使課堂大放異彩的一個亮點。課后,又有一位教師重新運用這一獨特的教學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一:青年教師的執教]
在引導學生說說初讀了課文,丹頂鶴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以后,教師提問:“丹頂鶴美在哪兒呢?你們愿不愿意把它畫下來?”小朋友一聽說要畫丹頂鶴,個個興奮異常,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他們立即拿出老師課前發下的沒有色彩的丹頂鶴圖片和畫筆,三三兩兩地急著要畫了。教師隨后又補充說:“你們先讀讀第二自然段,就知道怎么畫了。現在開始讀吧!”
此時,心情激動的學生們大多急于畫畫,課堂里只有稀稀的幾句讀書聲,盡管老師再三大聲要求讀,但學生們還是不愿意,最后老師只好順著學生讓他們畫。
可畫了半天,好多學生還不知道在哪兒涂色,涂什么顏色。無奈,老師只好草草收兵,搪塞了一句:“沒畫好的下課在畫吧。”然后就進入到下一個環節的教學。
[案例二:另一位教師的執教]
師:初讀了課文,丹頂鶴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自由說。)
師:剛才老師聽大家說,丹頂鶴很美,特別是顏色更美。老師這兒有一只沒有色彩的丹頂鶴(出示一張黑白色丹頂鶴圖片),你們想不想打扮打扮它,給它涂上顏色?
生:(興高采烈、異口同聲地說)想!
師:想把它打扮好看可不那么容易!必須弄清楚在哪兒涂色、涂什么色。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師:書上第二自然段寫得很明白,如果你讀懂了就知道啦!打開書,大聲地讀,誰讀得響亮,老師就把“丹頂鶴”送給他打扮!
生:(饒有興味地讀課文。不一會兒讀完,有學生舉手。)
師:老師看出舉手的同學剛才讀書很認真,聲音也很響亮,現在就把它(舉起丹頂鶴圖片)送給你們打扮。
不過,老師還有點兒不放心,不知道你們究竟明白了沒有,在哪兒涂、 涂什么顏色,會說嗎?
生:(少數人說會。)
師:說會的人不多,你們再去讀讀課文,這回要邊讀邊把寫丹頂鶴顏色的句子劃下來,
然后多讀幾遍,在腦子里想想是什么樣兒。
生:(又開始讀書,邊讀邊劃。)
師:(巡視,插話:一邊讀,一邊點點劃劃,這個讀書習慣真好!)
師:書讀幾遍了,寫顏色的句子也找出來了,現在會不會說怎么畫?
生:會!(聲音不太響亮。)
師:還不太有信心。好,同桌的先練著說說,可以用書上的話說,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 誰說得好,就證明是真的知道怎么畫了!
(同桌的小朋友高興地練說著。一會兒后,老師指名說。)
生:丹頂鶴的頭頂像嵌著一顆紅寶石,鮮紅鮮紅的。 (師出示一枚紅寶石戒指,幫助學生理解“嵌”,認識“紅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