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丹頂鶴》兩個教學案例片段的解讀與思考
生:丹頂鶴的頭頂是鮮紅鮮紅的,像紅寶石,身上的羽毛是潔白潔白的,像下的雪一樣。
師:你能用自己的話說,太好了!
生:我知道丹頂鶴為什么叫這個名字了,因為它的頭頂是紅的。
生:我還聽爸爸說,丹頂鶴就因為它頭頂上鮮紅鮮紅的,像寶石,所以才顯得很珍貴。
師:太漂亮了!你不光會從書本上學習,還善于向大人學習,真是個愛學習的好孩子。
誰還有補充的?
生:丹頂鶴的羽毛是潔白的,而脖子和翅膀卻是黑的。
生:(立即大嚷)不對不對,不是翅膀黑的,書上說是翅膀的邊兒黑的。
師:小朋友再讀讀書,究竟是“翅膀”還是“翅膀邊兒”?
生:(異口同聲)翅膀邊兒!
師:那“翅膀”和“翅膀邊兒”有什么不同呢?
生:“翅膀”是整個翅膀,“翅膀邊兒”是翅膀的邊。
(生摸摸自己的雙臂外側)
師:你真會讀書、會思考。ǹ粗f錯的同學)讀書要仔細,有時多一個字或少一個字, 意思就不一樣了。剛才大家讀書都很仔細,聽得也很認真。丹頂鶴正是因為翅膀邊兒是黑的,才顯得格外美麗,白中顯黑,黑白分明。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通過自己讀書弄明白了丹頂鶴的顏色,誰能把剛才說的連起來完整地說說?(指名說,用多媒體相機出示第二自然段。)
師:現在咱們就可以給丹頂鶴打扮啦!老師這兒有很多種姿態的丹頂鶴(出示圖片),你喜歡哪種就選哪種。
(生挑選圖片涂色,涂好了帖在畫有蘆葦、水草、天空等的黑板上。)
師:小朋友真是巧手,只只都打扮得很漂亮!誰能把這段讀漂亮?
(部分學生舉手。)
師:咱們同座位的先練著有感情地讀讀,讀得好就夸夸他。
(生自由練讀。)
師:得到表揚的小朋友站起來,你們真棒。ɡ蠋熦Q起大拇指)下面老師給你們配上音樂, 誰來讀? (生紛紛舉手,師指名讀,師生相互點評、指導)
師:課文寫得美,你們讀得也很美,誰能把它背出來? (師邀請會背的同學上前背誦。)
師:短短的幾句就把丹頂鶴寫這么美,咱們中國的語言真是太神奇了。老師建議還不會
背的同學課后把它背出來,記在腦子里。
比照兩個案例,案例一有了“以畫促讀”的形式,但缺乏生動而踏實的教學過程,教者并沒有真正通過“畫”的形式去促進學生閱讀文本。不去閱讀,學生就不能理解文本、形成技能、體會情感,因而達不到預期目標;而案例二教者以畫為切入口,用“畫”的形式激起學生強烈的讀書愿望,在讀書活動中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理解、感悟內容,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正因為案例二的教者構建了一個實在而又充滿激情的教學過程,所以既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又使課堂大放異彩。為此,筆者就“過程”產生了一些思考:
一、關注學習的探求過程
我們常講:“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前者關注的是教學結果,后者關注的是如何獲得結果,是生動的過程。“過程”能喚起探索與創造的歡樂,激發認知興趣和學習動機;它能展現思路和方法,教會人怎樣學習,它比“結果”更具有意義。然而現在很多課堂教學,有些教師為了達到某一教學目的或獲得某一結果,照本宣科地向學生灌輸,沒有讓學生經歷具有多樣性、豐富性的教學過程,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去閱讀、感悟、體驗,學生雖學會了,但不會學。綜觀上述兩個案例片段,兩位教師同樣采用了“以畫促讀”的教學手段。但案例一中,教者關注的是學生畫的“結果”,沒有考慮如何組織學生通過閱讀活動達到這一結果;而案例二中,教者關注的是學生學會畫的“過程”,采用了讀一讀、找一找、說一說、背一背等形式組織學生閱讀、思考,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朗讀、說話、想象、背誦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作畫,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