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
(3)同位互讀,相互檢查,并給予適時評價。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其他學生做評委對朗讀進行點評。
(5)交流:通過讀課文,你自己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針對板書質疑的相關問題,把“誰有新發現?”擦去。)
三、品讀課文,理解感悟
教學第一自然段:
1.讀第一自然段,說說你都知道了什么?(用換詞法或結合具體語境重點理解“著名”的意思)
教學第二、三自然段:
1.達爾文發現了什么?自由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讀完之后,學生進行匯報交流。
(1)學生談及“考察”一詞時,請學生一起觀看達爾文在島上觀察昆蟲的圖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考察”,與“觀察”有什么不同,然后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生物學家考察時的照片,讓學生更好的領會“考察”與“觀察”的區別。
(2)在談到“他發現了什么?”這一話題時,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出示句子:“他看到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a.“要么”換詞理解。
b.讀句子。指導讀出“奇怪”的語氣。
c.交流:達爾文心里會怎樣想?
2.發現了這個奇怪的現象后,達爾文是怎樣做的?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
(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理解、感悟,讀出不同的語氣。)
a. “許多”:達爾文要捉來各種各樣的昆蟲,有翅膀的,沒翅膀的,翅膀大的,翅膀小的,多么辛苦啊!——(指名讀)
b. “反復”:你知道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嗎?“比較”可以換成什么詞?
是啊,達爾文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觀察比較中找到答案的,這種認真研究的態度是多么可敬啊!——(指名讀)
c. “終于”:這個答案,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觀察比較才得出的,多么不容易!——(練習讀出相應的語氣)達爾文的努力有了結果,此時他該是多么高興啊!——(練習讀出相應的語氣)
3.那么,答案是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二、三、四句話,學生自由讀)
(1)師生合作引讀。
“……因為……就……因為……也……便……”
(2)這是達爾文經過反復研究之后的新發現,你覺得有趣嗎?說說你的理解。(指名交流)
隨機板書:
沒有翅膀 不會飛 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特別大 能頂住大風 能生存下來
翅膀小 頂不住大風 逐漸消失
(3)從達爾文這個有趣的發現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動物形體特點與適應生存環境的密切關系;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