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歌教學反思
水鄉歌教學反思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詩共有3節,每一小節的開頭都采用了問答的形式,回環復沓,朗朗上口。每一小節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
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比較每個小節的相同之處,通過比較,讓孩子們記住這首詩歌的特點,為后面的教學與背誦奠定基礎。接著,我讓孩子們縱觀全文,說說水鄉有哪幾多?孩子們總結出了水多、船多、歌多。我又讓孩子們仔細讀詩歌,找出多的理由。然后相機劃出“千、萬、一個連一個、處處、飄滿、裝滿”等詞,通過多形式的朗讀,通過圖文結合,逐步感受到多的理由。最后由“唱咱水鄉新生活”一句引出水鄉人民的幸福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贊美新生活的熱情。
同時,我努力創設開放互動的課堂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悟情,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語言美,領略水鄉的風光美,重點抓好識字教學。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學的特點就在于整體性和綜合性。識字識詞是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貫穿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通過分析字形,識字析詞,理解句子的意思。把字詞的教學與句子的教學和整篇課文的教學協調起來,將閱讀、識字、理解、感悟、朗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寓識于讀,寓解于讀,以讀促識。例如在學習“處處綠水蕩清波”時,先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識字,再通過字理識字法,理解了“蕩”原來指蘆葦草,所以是草字頭。蘆葦草長在水邊,所以左下腳是“三點水”,右下腳的部件多像風兒吹來蘆葦草左右擺動的樣子。然后通過聽音樂想象畫面、動作演示和朗讀感悟,體會到微風吹來,綠水隨著清波一起一伏的樣子,使學生深深地陶醉在水鄉美的意境之中。這樣邊讀書邊識字,利于掌握漢字的音、形、義,做到學用結合,發展學生的識字能力,激發識字興趣。
教學完整首詩歌,我又帶著孩子們嘗試了說話訓練:校園()多,()多,()多,真()!市場()多,()多,()多,真()。⊥瑫r,讓孩子們收集和欣賞歌唱新生活的詩與歌,以達到與本詩的情感共鳴。
水鄉歌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的作用”,積極創設情境,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取各種手段,讓他們主動地去讀、專注地讀、興致勃勃地讀。從讀書活動實踐中,作“情感的感悟、知識的遷移、能力的運用”,“感受閱讀的樂趣”,“感受語言的優美”,“向往美好的情境”,“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下面就以《水鄉歌》為例,談談對新課標理念的理解與運用。
片段一:(創境導課—感受水鄉美)
(課前)師:小朋友,上節課我們去了趟水鄉,老師發現小朋友們在瀏覽的過程中收集了很多有關水鄉的資料,趕快拿出來,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