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教學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教學反思(交流課)
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詩人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
在上課前,湊巧,同規的沈老師上了這堂課,我聽后受益匪淺,及時修正了我的教學思路,把沈老師課堂上的閃光點復制到我的教學中來,效果還真是不錯。
第一個步驟是解詩題、知詩人。在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們解詩題,弄明白“宿”是住宿、投宿的意思,“新市”是個地名,“徐公店”是指姓徐的男子開的店,“公”,是古代對男子的一種尊稱。所以詩題的意思就是住宿在新市徐公店,也可以說是在新市徐公店投宿。
接著,我讓孩子們介紹楊萬里這位詩人的生平,看似簡單的這一環節,其實是讓孩子們對楊萬里這個人產生一定的興趣,有了足夠的了解后,才能真正走進詩的內蘊里,走進詩人的內心深處。
第二個步驟是明詩意。先把詩中有理解難度的字、詞都讓孩子們提出,孩子們不能解答的,再由老師提供幫助。比如 “走”,在現代是正常的走路的走,然而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如何理解它呢?我采取的是這樣的方式:先請一個同學上臺來走一走,然后讓他奔跑起來。然后告訴他們走有現代、古代的不同解釋,剛才那個同學已經向我們演繹了一番,現在你們知道“走”在這里是什么意思了吧?孩子們很輕易地掌握了“走”的古代義。
在梳理通字詞的意思后,讓孩子們連起來說詩意的時候,發生了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有一部分學生把“籬落疏疏一徑深” 解釋為籬笆稀疏一直伸向小路的深處。這個時候我意識到孩子們還是沒有明白是籬笆深遠,還是小路深遠。這個時候,我就結合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中的籬笆,看看籬笆究竟是什么樣的;再觀察小路,看看小路又是怎樣的?從而很好地解決了這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在回過頭來統觀全詩時,我讓同學們找找詩中描繪的景物及它的特點。同學們找到了籬落——疏疏、徑——深、樹——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通過仔細查找,同學們還找到了菜花——與黃蝶同色、大片大片。在找景物及景物特征的過程中,孩子們對詩中描繪的畫面有了更直觀的印象,所以接著我就讓學生通過想象,把稀疏的籬笆旁的一條小路伸向遠方的悠遠情景給展現在出來。再讓學生畫出路旁樹枝上的新葉,那種嫩嫩的感覺,讓你看了神情清氣爽。如此美的畫面,真讓你忍不住要走進畫中,走進詩中與詩人共享萌動春意。再讓學生把畫面充斥絢麗耀眼的金黃,春天一下子變得生機盎然,邊上的孩童追逐黃蝶的場面更是充滿生機。這時一切都水到渠成,詩意詩情全在學生的畫中。
《宿新市徐公店》教學反思
高年級組"古詩教學中品味生活情趣"精品課程研究到現階段已摸索到此類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模式:讀通詩句——讀懂詩意——讀出畫面——讀悟詩情——發現感受情趣。
1、讀通詩句是為了讓學生讀準字音,在讀順讀熟全詩的過程中大致感受詩意,整體把握全詩主要寫什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