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種喚醒——我教《母親的恩情》有感
德國的教育家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母親的恩情》是蘇教版第四冊教材中的課文。筆者教學這一課時,有幾個細節,越是回味,越感芳醇。細節一:
師:母親,多么親切的字眼,小朋友們,你們平常怎么喊自己的母親?你們還知道哪些喊法?
生:媽媽!
生:娘!
生:香港人叫媽咪,我在家里也這樣喊。
生:英語中叫mother。
師:對母親,我們有不同的稱呼,但天下的母親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對自己孩子的無私的愛,誰來說說,在你心中,你的母親是什么樣的母親?
(學生用的修飾詞語有:善良、勤勞、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藹可親、勞累、平易近人、愛幫助人、美麗、偉大、溫柔……)
師:我們真想把世界上最美麗的詞語送給母親,母愛偉大,母愛無私,讓我們永遠記住“母親的恩情”,深情地讀好課題。
細節二:學生讀通課文,師范讀課文。
師: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生:我聽了課題“母親的恩情”就讓我感動。
……(學生基本上把課文中每個句子都說了)
師:是啊,每個詞語,每個句子都飽含著母子濃濃的深情,所以整篇文章讀來那樣動人。
細節三:教學“孟郊使勁地點頭”一句,師板“?”
師:為什么使勁地點頭?
生:他雖然沒有說話,其實他已經說了。
生:他點頭,就表示答應媽媽了。
師:那他為什么不說呢?還要使勁地點頭?再讀課文。
生:他看見母親的白發,快要哭了,他不敢說話,一說話,眼淚就會流下來。
生:……
生:孟郊心里非常激動,所以使勁點頭,他怕說舍不得母親的話,會使母親更加傷心。
師:千言萬語,滿腔激qing都在這“使勁地點頭”中了,來讀好這兩個句子。
細節四:教學“扶摸”一句。
師:誰曾經撫摸過你,撫摸你時,你有什么感受?
生:奶奶,曾經撫摸過我,撫摸過我的時候,我心里就暖洋洋的。
生:媽媽撫摸過我,撫摸我時,我感到很幸福。
師:媽媽撫摸我是因為一一
生:媽媽撫摸我是因為媽媽愛我。
生:到我家來的客人也撫摸我,是因為他喜歡我。
師:老師也常撫摸你們的頭(師動作),那是老師愛你們。我們小朋友也曾經撫摸過什么?
師:孟郊又為什么撫摸身上的衣服?
生:因為這是母親做的衣服。
生:這是母親一針針,一線線縫補起來的。
生:這衣服里包含著母親對兒子的愛。
生,母親雖然不在孩子身邊,可是母親的愛卻永遠陪伴著孩子。
師:“注視”,誰也來“注視”一下?
師:盂郊怎樣注視這母親一針針,一線線縫補的衣服?
生:他深情地注視著。
生:他一邊想著母親慈祥的臉,一邊注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