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有趣的發現
教材簡析:
《有趣的發現》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講述了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在一個小鳥上考察時觀察昆蟲并有所發現的趣事,表現了達爾文熱愛大自然、善于觀察、潛心研究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支持不懈的精神。文章語言平實,結構嚴謹,通過一件很小的事,巧妙地告訴了學生大自然中有許多奧秘,只要多觀察,勤思考,就能學到許多科學知識,走進科學的大門。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實踐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學時,著力通過讀、議、說、演、寫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積累、運用語言,領會達爾文對待科學的認真態度和潛心研究、支持不懈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對科學的深厚興趣。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感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達爾文認真觀察、積極動腦、反復對比、研究問題的科學精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用自己的話講達爾文的故事。
3、認識本課12個生字,學會寫10個生字。學習舟字旁。
教學重、難點:
1、領會達爾文為什么會有“有趣的發現”。
2、學會書寫10個生字。
教具準備:相關教學課件、生字詞卡片、有關達爾文的資料等。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激趣,揭示課題。
1、播放《科學的大門》錄像資料,了解達爾文小時候熱愛大自然,留心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對科學研究產生深厚興趣,走進科學大門的事跡。(了解人物,引出課題。)
2、板書課題,讀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到了什么?(梳理問題,激發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讀順,標出自然段。(讀書動筆,圈畫標注。)
2、同桌互讀,互相糾正讀音、語氣、停頓等。讀后評議看誰讀得好。
3、按自然段朗讀匯報,檢查朗讀效果。
4、再讀課文,讀后交流:你從課文中知道了什么?
(引導多種形式讀書,讀后師生共同評議,匯報交流讀書感受。)
三、研讀課文,理解內容。
1、研讀第1自然段。
(1)自由讀,讀后交流:從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說說“考察”是干什么?
(2)達爾文在考察時發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用“——”畫出有關句子讀一讀。(抓住重點,形成探究意識。)
2、研讀第2自然段。
(1)分小組賽讀這段,讀后評議。
(2)說說達爾文發現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或翅膀殘缺后是怎樣做的?找出描寫達爾文動作的詞句,反復讀后回答,你讀懂了什么?(通過“捉”“觀察”“比較”“找”這些詞體會達爾文嚴肅認真的態度和不找到答案誓不罷休的精神。)
(3)同桌合作再讀第2自然段,說說“有趣的現象”是怎樣發生的。用“發生有趣現象的原因是……”句式在小組內練說,最后各小組派代表在全班說。
(通過學習伙伴間的互相合作,相互探討,反復讀、議、說,使學生對達爾文研究的自然現象加深認識,從而產生對科學的深厚興趣。)
3、反復讀第三自然段,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四、模擬采訪,對話領悟。
1、師生互動,現場采訪。教師扮演“記者”,指名扮演“達爾文”,“記者”采訪“達爾文”,“達爾文”介紹觀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現象,這些有趣現象發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