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復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更好的自主學習。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教學后,我作了認真地反思,覺得這節課能夠充分的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問題由他們提出一些,并解決,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當然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今后,我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鉆研,不斷地改進,把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我就覺得講授古詩是很枯燥的,短短的幾句詩要深入的挖掘、拓展開來,讓學生去體會、感悟,實在是太難了。平時也很少聽到古詩這樣的公開課,只知道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更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對古詩誦讀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完《登鸛雀樓》這一課后,我覺得學前教學應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兒童自主快樂學習。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于剛學習古詩的學前兒童并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借助范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感情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嗎?那你想到前面給小朋友朗讀嗎?這時幼兒們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在讀通古詩的基礎上,帶領幼兒學習校正讀音,在我進行逐行分析詩意時,引導幼兒與我配合,交流討論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引導幼兒觀看黑板上的圖畫。有大多數幼兒可以說出大概意思,還有的幼兒可以用完整話說出準確的詩意,課堂氣氛活躍,連平時不愛聽講的小朋友也參與到交流當中了。通過課堂律動使幼兒放松心情,這時我會及時注意維持課堂秩序。請幼兒到講臺有感情的背誦古詩,給予表揚并獎勵粘貼。
總之,這堂課從讀到理解,理解到背誦,各個環節緊緊相扣,我從朗讀古詩,理解詩意,到有感情的背誦古詩,很好的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以引導幼兒的興趣為主要目標,在中間加上律動可以讓幼兒以輕松活潑的心情度過這節古詩課,可以讓幼兒的心從上課到喜歡上課再到愛上古詩課。我認為還有不足是課題應該用正規楷體書寫,在黑板上能夠出示全詩就更好了。還有對于我這樣的青年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修養。路還很長,我們應該在走的過程中有所收獲,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