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的玫瑰花教學反思
小鹿的玫瑰花教學反思
今天是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了,在今天的課堂上讓我再次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也讓我深刻感受到什么叫“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說法。正當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完鹿弟弟對哥哥第一次的談話后,坐不穩的陳炳震同學舉起他那高高的小手,還喊道:“老師,我有問題。”在今天的課上,他都還是比較積極的,但是就在這時大課間的鈴聲響起。由于不想耽誤時間,我本想快速結束課文,但這個家伙可真不是一個好“對付”的角色,大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勁頭,一只手拼命地在我的眼前晃動,一雙眼睛直直地盯著我。沒辦法,讓他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小鹿受傷了,怎么不讓弟弟幫忙帶他去看玫瑰花呢?”陳炳震眨巴著一雙不大的眼睛,作納悶狀。“你有什么好辦法嗎?”我不由得好奇地問。“有呀,小鹿弟弟也可以把哥哥背出去看玫瑰花的!”聽他這么一說,有些孩子也來勁了。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鹿弟弟比他小,可能背不動呢?”“腳受傷了是不能隨便亂動的!否則可能受傷更加嚴重!”我說:“是呀!大家還有其他辦法嗎?”“可以讓鹿弟弟用照相機把玫瑰花拍下來,小鹿不就可以看到了嗎?”“同學們,你們考慮得非常周到,給小鹿出了那么多點子!既然小鹿辛辛苦苦種下了玫瑰花,而且這么想看到玫瑰花,咱們就來編一編故事,讓小鹿看到玫瑰花吧!”孩子們馬上積極地投入到編故事的活動中去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上了這一課,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我們作為擔任“組織引導者”角色的教師不能因為學生打斷了自己上課的思路,把學生富有創造性的見解扼殺了,把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給抹殺了,而應該根據課堂的生成,對自己預設的教學作出富有創意的調整。作為教材里的課文最好能自圓其說……
今天的這堂課學生們表現得比哪一次都賣力!都精彩!我還讓同學們為這些同學們鼓掌一分鐘。他們那臉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那是因為他們真正的走進了課文,真正體驗到了當“主人”的樂趣!
《小鹿的玫瑰花》教學反思(交流課)
一個很美麗的故事,傳遞出“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樸素的哲理。
一、追求平等對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語文課堂應該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置身于與教材、與作者、與同學、與老師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之中,師生共同經歷,共同生成。首先,對話的關系是平等的。《小鹿的玫瑰花》一文,要讓學生體驗到“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是不太容易的,但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教學中,抓住了一些看似平常實則頗具玩味的詞句,如:“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著。” 和“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解疑,隨著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體驗也在不斷地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