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學藝》背景資料
他集京劇旦角藝術的大成,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特點,創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后來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之一。
(四)藝術使節
梅蘭芳一生曾應邀出訪10余次,他先后訪問過日本、美國、蘇聯、英國、德國、意大利、埃及、印度、朝鮮等國。與許多藝術大師交流經驗,并結下深厚的友誼。他是把京劇藝術介紹到國外的先驅者,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1919年4、5月間,梅蘭芳應邀赴日演出,這是中國京劇演員第一次出現在外國舞臺上,受到熱烈歡迎,日本劇評家高度評價了他的藝術造詣。
1924年10月,他第二次率國赴日本演出,獲得了更大的成功。還將《廉錦楓》和《虹霓關》中的“對槍”折成電影。從此聲名遠播世界許多國家。
同年,結識了印度大詩人泰戈爾,在北京開明戲院為其專演一場《洛神》。現在沿用下來的“川上之會”一場的布景,就是根據泰翁的意見設計的。
1926年10月,瑞典王儲夫婦(后來的古斯塔六世)訪華,要求觀賞梅劇,梅蘭芳在家中為他們演出了《琴挑》和《霸王別姬》中“舞劍”一場,從此雙方結下深厚友誼。1957年夏,國際舞蹈協會授予梅蘭芳一枚榮譽章,表彰他在藝術上的精深造詣。
1929年12月,梅蘭芳率團24人,赴美國演出,歷時半年之久。所到之處,均受到當地政府、各界人士,特別的文藝界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接待。美國學術界也極為重視這次訪問演出,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和波摩拿學院授予他文學博士榮譽學位。一時間京劇藝術風靡了美國。美國電影界認為他的表演藝術對電影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將他演的《刺虎》一拍攝成有聲電影新聞片,這是第一部中國戲曲的有聲電影。
1935年2月,蘇聯政府特派“北方號”專輪到上海迎接梅劇團訪蘇。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共演出8場,歷時一個半月。在此期間,梅蘭芳有幸結識了一批世界聞名的作家和戲劇家,如高爾基、小托爾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還有正在蘇聯的英國作家肖伯納、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及皮斯卡特爾。
建國后,梅蘭芳繼續致力于保衛世界和平、促進文化交流的工作。
1952年12月,他出席了在維也納如開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回國途中,又經蘇聯莫斯科作短暫的訪問和演出。
1952年春和1953年11月,兩次率團赴朝鮮戰場作慰問演出。
1956年,率中國京劇團到日本訪問演出。
1957年,參加了中國勞動人民代表團赴蘇聯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
(五)愛國志士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在我國東北陰謀籌建傀儡滿洲國,曾多次派人請梅蘭芳前去演戲,以示“慶祝”,他每次都嚴辭拒絕了。
1932年,梅蘭芳全家遷居上海。為鼓舞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志,梅蘭芳與葉恭綽等一起編演了《抗金兵》。他又把《易鞋記》改編為《生死恨》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