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和鳥》教學案例
案例一:
老師上二年級《父親和鳥》,當老師引導學生感悟"父親看到樹枝在動就知道林中有鳥”這一現象時,兩個學生站起來回答都是說“父親非常觀察鳥”、“父親非常仔細地觀察鳥”,老師很無奈地說出了答案“父親很了解鳥”。后來,老師組織學生表演朗讀“父親突然站定,朝蒙霧霧的樹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意在讓學生能結合句子中的“望了又望、聞了又聞”這幾個動作來表現父親的細心。結果,原本特別愛表現的低段的學生卻有些不知所措,前后三個學生的表演朗讀只有毫無表情的讀,沒有一點動作的演示。學生的回答為什么會出錯呢?學生的表演為什么這么笨拙呢?
感言:在閱讀教學中,該不該花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如果缺少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或者對話的時間少得可憐,或者走走過場,就會出現上述現象中語文味不正甚至完全顛倒黑白的錯誤。在語文課上應該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充分地與文本對話。
案例二:
學習語言案例《父親和鳥》學生提出“為什么焐得熱騰騰的”這一問題,老師問:“焐”什么意思?學生答:“很悶、很熱”。這時老師沒有急于校正學生的回答,而是組織了一個動作演示的活動。老師講述到“在寒冷的冬天,北風呼呼地吹著,……”一邊講述冬天的寒冷一邊請幾個學生走上講臺,緊緊地靠在一起,告訴學生這就是“焐”,現在你有什么感覺?學生回答“很溫暖、熱騰騰的”。然后組織朗讀。上到這里,我們不禁為老師對詞語理解的設計而叫絕。但是老師并沒有就此擱淺,而是繼續進行:“你能給熱騰騰換一個詞語嗎?”學生報出“暖烘烘、暖洋洋、熱烘烘”之后,老師提供了“熱乎乎”一詞,讓學生從中選一個記在課文中(為什么選一個呢?多多宜善。)老師自己也將這些詞語寫在黑板上。多到位的詞語積累!由讀正確到理解正確到積累到位,一層一層,層層深入,學生的知識、思維、情感等就在過程與方法的展示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發展。這就是語文教學的實效吧。
案例三:《父親和鳥》在理解詞語時,老師問:“喃喃地說是怎么說?”學生很誠實地回答:“不知道。”老師馬上接上去說:那么老師給它換幾個詞:"他輕輕地說”,“他慢慢地說”,“他自言自語地說”,老師邊換詞學生邊讀課文。然后老師問學生現在明白“喃喃地說”是什么意思了嗎?學生很容易答出來了: “輕輕地說、慢慢地說、自言自語地說”。我很欣賞這樣巧妙的設計。其實說句心里話,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引導地很累時,也許第一個反應是責怪學生不配合,或者怪學生學習基礎差,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設計有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問題。在這一方面這個鏡頭應該會給我們一些啟發。
感言:學習語言的渠道當然語言學習的渠道很多,課文是一個主要渠道,要抓住課文中有特色的值得學生模仿的詞、句或段進行學習。積累“熱騰騰”式的詞語就是一種語言學習。學生語言與教師語言也是學習的渠道。所以面對大班教學,教師很有必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語言練筆的機會,并在學生練習時及時批改,發現問題和精彩的答案,提高學生語言交流的質量。 這是我的一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