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緊扣“客”字,切入理解詩句,從后到前,更好地理解“回”的含義。創設情境,借助插圖,直觀地引導學生理解后兩行詩句的意思。]
3、個性朗讀,深化理解。
師:通過以上分析,我們都知道原來這個讓孩子們看成是“客”的人其實不是“客”,而是久居他鄉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題目中不是“來”而是“回”(板書),讓我們加上對“回”字的感受,再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生:有感情地讀詩句。
師:五十年了,許多事情都已經改變了,難怪家鄉的小孩子會把我當做客人,笑著問我從哪里來?詩中哪兩句說的是這個意思。
生: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好,我們一起讀讀全詩。
師:同學們,我們跟著詩人賀知章一起思念家鄉,那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詩背一背呢?(分組背誦,一起背誦)
4、指導書寫:“客、何”,觀察、書寫、展評。
師:同學們學得很認真,有三個字寶寶想請大家把它的名字寫一寫。(出示圖片)提醒大家:客:點要寫在豎中線上,撇捺要舒展。何:豎鉤起筆處不要在橫的末端。音:突出中間主筆橫。
【設計理念:按照我校上學期精品研究中“隨文識字”的做法去落實,使識字與閱讀相結合。并嚴格落實新課標關于學生課堂要寫字10分鐘的要求,改變“滿堂說”的課堂,讓學生不僅掌握生字的寫法,還養成書寫的好習慣。】
四、讀中悟情,多元吟誦,古詩新唱
1、讀中悟情。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已經理解了詩意,但是沒有讀出詩的節奏,讀出詩韻味。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可以有節奏地朗讀,可以吟誦,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讀……(學生自由體會讀)
學生自由朗讀后個別表演讀(老師點評中鼓勵學生,并告訴其余學生這是什么讀法。)
2、欣賞“古詩新唱”。
師:古詩不僅僅是吟誦,還能編成一首動聽的歌曲呢!想聽嗎?現在我就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去欣賞一下吧。(出示圖片)
【設計理念:落實個性朗讀,老師不要限制學生一定要學生感情朗讀,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還引入古詩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創意地教古詩,快樂地學古詩”。】
五、拓展延伸,升華詩情
1.就在剛才,我們一起感受了唐代賀知章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對這首詩的感悟。其實,他還寫了另外一首表達自己回鄉后的情感的詩,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課件,欣賞《回鄉偶書》之二)
2、熱愛家鄉這一千古不變的情懷,還體現在許多的古詩佳作中。我們熟悉的還有――生:李白的《靜夜思》,生:張繼的《楓橋夜泊》……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喜歡哪首就把哪首背誦下來。
【設計理念:一節課學習一首古詩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關作者的詩歌和同類型的詩歌,并讓學生有選擇地背誦記憶,讓那個拓展不會流于形式。】
六、全文總結
師:同學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不管你身在何處,都時刻想念自己的家鄉,讓我們把賀知章的思鄉之情記在心中。(齊背)
七、布置作業
把《回鄉偶書》編成一個故事講給爸爸和媽媽聽。
板書設計:
回鄉偶書
客? 回!
(思念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