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精選13篇)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篇1
學習目標
1.會認“寓”等10個生字,會寫“守”等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課前準備
1.多媒體教學軟件:《寓言兩則》全篇演示、農夫拔禾苗的過程。
2.生字、生詞卡片。
3.從課外查找有關寓言的知識,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第 一 課 時
(學習《揠苗助長》)
揭示課題,弄清題意
出示課題“寓言兩則”,由學生根據查找的資料來解釋課題。(“寓言”是用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教訓,“寓”是“寄托”的意思,“則”的意思就是“篇”)
教學《揠苗助長》
1.播放課件理解課題、了解故事。
a.學生講解題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幫助,“長”是生長。
b.按照“理解題意→了解故事→理解內容→認識道理”的順序來進行學習。
c.播放課件,要求學生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學習生字。
a.范讀課文,聽準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讀課文。
◆自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同桌互相聽讀課文,讀準字音,老師注意指導讀錯的字。
◆同桌之間認讀生字,交流記字方法。
c.鞏固生字。
◆讀生字卡片。(齊讀、指讀、開火車讀)
◆小組內輪流讀課文,在朗讀中鞏固生字。老師巡視,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3.感悟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出示四個問題:
a.種田人看到禾苗幾乎沒長高時,他的心情怎樣?將描寫他心情的詞句畫出來。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嗎?
◆隨機理解重點詞語:巴望、焦急。
◆出示重點句子,體會種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
◆有感情地朗讀重點詞句,要讀出種田人的焦急心情。
b.種田人在這種情況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結果怎樣?
◆用軟件演示種田人拔苗的過程,朗讀第2自然段,要讀出那個人賣力拔苗的情景。
◆讀第3、4自然段,體會種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來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c.這則寓言給你怎樣的啟示?請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
d.我們已經知道種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種田人的鄰居或親屬,你怎樣幫助他實現自己的愿望?
4.誦讀全文,復述課文。
第 二 課 時
(學習《守株待兔》)
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交代教學目標。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每個寓言都是通過有趣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寓言兩則的第二則寓言《守株待兔》。通過學習課文,理解寓意,學會生字。
2.創設情境,播放多媒體動畫《守株待兔》,激發學習興趣。
現在老師先請大家欣賞《守株待兔》這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邊看邊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課題,釋題。
a.揭示課題,正音。
b.釋題:問:“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學生自由讀課文,老師提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段落序號。
學習課文,理解寓意
1.學習第1、2自然段。
a.自由讀課文,想一想那個人為什么會守在樹樁旁邊等待兔子呢。
b.默讀課文,說說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這只野兔的。找出課文中的有關句子讀給大家聽。(板書:撿到兔子)
c.出示生字“竄”“撞”,理解意思。(竄—亂跑;撞—碰)
d.他撿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齊讀。
◆他這樣想可能嗎?對不對?為什么?
◆學生交流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指導有感情地讀句子,指名讀、齊讀第1、2自然段。
2.學習第自然3段。
a.自由讀課文,說說這個人后來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板書:整天坐守莊稼全完了
b.齊讀第3自然段。
3.理解寓意。
a.他這樣做對不對?錯在哪里?學生討論、交流。
b.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學生討論、交流。
c.老師總結寓意。(注意語言要淺顯易懂)
d.在我們平時生活中,有沒有這種現象呢?舉例說說。
e.老師總結: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對于偶然得到的東西,我們不應該抱有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實實地做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會取得收獲。
f.齊讀課文。
課堂練習
1.認讀生字,交流記字方法。
2.出示要求寫的9個字,學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書寫應注意什么問題。
3.指導寫字。
4.完成課后練習“讀讀想想”。
拓展活動
把本課的故事講給家長聽,再請他們講一個寓言故事。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篇2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對意外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重點】認識生字。
【難點】理解寓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兒歌、古詩。但你讀過寓言嗎?寓言就是用短小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27課的兩個寓言故事,板書課題:寓言兩則。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⑴ 認讀字音。
教師手指題目問,這四個字中哪個不認識?生指出,并查字典加音,指名讀,其他生跟讀,再指各讀。
⑵ 積累新詞“寓言”、“寓意”。
⑶ 借拼音認讀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寓言:是借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
寓意:是寄托或隱含的意思。
2、本課的兩則寓言講故事,各說明什么道理?請大家讀讀課文吧!
二、初步感知,認讀生字
1、教師范讀課文。
2、自讀課文(小組討論,兩則寓言中選一則自學),要求:
⑴ 讀準字音。
⑵ 說說這兩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
3、學生預習,老師指導。
4、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⑴ 檢查第一則:
指名讀生字,讀不準請同學幫忙。
指名讀帶生字的句子。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揠苗助長》中的人的辦法是什么?
⑵ 檢查第二則:
方法同上。
過渡:如果大家肯努力,用心學。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三份禮物,分別放在三層樓房的三個房間里,你們想知道是什么禮物嗎?(想)那大家快點練一練吧!
三、送禮物
1、幻燈打出第一份禮物是個玩具熊。
要求:先默讀詞再讀帶點字音。
⑴ 寓言 焦急 巴望 喘氣 總算 白費 一大截
⑵ 守株特兔 竄出來 撞 樹樁 從此 丟下 鋤頭 肥
2、第二份禮物是,機靈猴:我會說。
要求:理解詞義,找出本詞的句子讀一讀并說一說意思。
⑴ 巴望 焦急地 自言自語 終于 一直 筋疲力盡 揠苗助長
⑵ 忽然 竄出來 撞死 又肥又大 樂滋滋地 從此 丟下
3、第三份禮物是,美麗的孔雀:我會讀。
要求:讀準字音(可選一段讀,可全讀,讀好)
⑴ 學生練讀。
⑵ 小組內指名讀,讀的不準的地方,同組同學幫助直到讀好為止。
四、小組合作討論
1、默讀課文:同選一則寓言的小組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2、朗讀課文:學當老師,給另一組的同學講你學的寓言。
五、大組互講,互學寓言,體會寓意(形成擂臺賽看哪組學的好)
1、看圖講故事。
2、讀文中帶諷刺性的句子。
六、作業
想想現實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呢?
第二課時
一、復習認讀生字(卡片)
二、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1、寫正確:
“丟”字是上下結構,中間的豎不能與下邊的撇折合寫成一筆。
“焦”字的上半部是四橫,不能少寫一橫。
“算”的中間是“目”不是“日”。
“費”字上面的“弗”要先寫“弓”字。
2、寫美觀:
“守”字的橫不要超過“宀”。“丟”和“算”二字的下面的橫卻要與寫長。“費”字上邊的“弗”應盡量寫扁。
3、描紅。
三、讀讀想想
幻燈逐次出示三個句子:
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
種田人丟下鋤頭,整天在樹樁旁邊等著。
讀一讀句子,去掉帶點的詞,句子的意思和原來一樣嗎?
(讓學生感悟句子表達的具體性和準確性)
四、朗讀比賽
兩組比賽朗讀。
五、你想對種田人說什么?
六、拓展運用
從文中找出你新學的詞語抄寫在詞語積累本上。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篇3
[教學目的]
1. 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勸告、盤纏、硬要”等詞語。
2. 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 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
1. 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 寓言有什么特點?
(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 “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
(相當于 “篇”)
4. 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
二、學習生字:
1. 讀音:“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juàn”,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quān”。
“窟窿”的 “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這個詞里讀輕聲。
2. 加偏旁的方法記字:
“屈”— “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不要少寫一筆。
3. “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厘”要注意。
“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鉤,后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4. 書寫
三、學習課文
《亡羊補牢》
1. 亡羊補牢:你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嗎?
亡:丟失。 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2. 羊為什么會丟失?為什么要修羊圈呢?
讀課文,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么事?
《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3. 養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么丟?
4. 養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5. 第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養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
6. 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就是這個道理。
《南轅北轍》
1. 解釋題目:通過圖理解。
2. 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 從前有一個人坐著馬車在路上飛跑。他的朋友看見了他,對他說什么?(什么樣的語氣?)
4. 楚國在南邊,這個人為什么往北走?他的理由是什么?請你在書上畫一畫。
這個人能到楚國嗎?(出示最后一段話。)
5. 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盤纏帶的越多,走的越遠,就越到不了楚國。
6. 分角色朗讀課文,想想兩個人在說話時語氣是什么樣的?(一個自以為是,滿不在乎;一個不斷發問,滿腹不解。)
7. 面對那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8. 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9. 通過學習本文,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我們要聽別人的勸告。
如果別人說的對,我們就要聽別人的勸告。
10. 體會寓意:
通過學習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
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就要及時的改過來,不要太固執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錯了,就永遠不會把事情做好。
《驚弓之鳥》
[教學目標]
1. 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驚弓之鳥、魏國、射箭、打獵、大雁、拉弦、悲慘、愈合、裂開”等詞語,懂得“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2. 分角色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3. 從課文的學習中受到啟發,懂得只有善于觀察、善于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聯系上文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要把著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體驗更羸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上。
難點:聯系上文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
一、導入: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故事《驚弓之鳥》。
1. 初讀課文:
2. 請你小聲讀讀課文,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二、學習生字:
1. “更”是多音字,在課文里讀gēng,不要讀成gèng。
2. 弦,讀xián,不要讀成xuán,筆畫是8畫。
3. “愈”讀“yù”,不要讀成“yuè”。
4. “慘”是平舌音,不是翹舌音。
5. “魏”是17畫,第14畫是從“田”字里面通下來一撇。第16畫是“撇折”。
6. “雁”字,“廠”字里邊是兩個單人旁。
7. 指導書寫:魏、弦、慘
三、學習課文:
1. 請你小聲讀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 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一次他和魏王到郊外打獵,這時飛過一只大雁,這只大雁什么樣?請你讀讀書,在書上畫一畫。
3. 看到大雁,更羸是怎樣說的?
4. 真的有這樣奇怪的事情嗎?魏王聽了怎樣說?用什么樣的語氣?(疑惑,不敢相信)
5. 更羸又是怎樣做的?那只大雁怎樣?
6. (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7. 這句話中兩個“直”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后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后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
8. 這時,魏王怎樣說的?更羸真的有這樣的本事嗎?
9. 更羸是怎樣判斷出這是一只受傷的鳥的?為什么其他的人沒有發現鳥受傷?說明什么?
10. 填空:更羸的本事可真大,他不僅( ),而且( )。
11. 更羸的本事不在于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而是他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大雁,使學生體會到更羸比一般人高出一籌的是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并且果斷地作出判斷。
12. 學習了這個成語故事,你知道“驚弓之鳥”是什么意思了嗎?(被弓箭嚇怕過,一聽到弦響就十分害怕的鳥。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受過驚嚇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就特別害怕的人,說這種人成了“驚弓之鳥”)
13. 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事呢?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鐘)
一、我會組詞:
狼( ) 悔( ) 偶( ) 雁( )
很( ) 誨( ) 寓( ) 燕( )
二、我會填:
三、我明白:
照樣子,把下面的句子換成問句。
例:星期六是媽媽的休息日。
星期六是媽媽的休息日嗎?
星期六是不是媽媽的休息日?
1. 趙小明是實驗學校的三好學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紅的語文期中考試成績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練習:
外祖父是我尊敬的一位長輩。他身材不高,貌不驚人。雖然他很喜歡我,但我卻總覺得他有些古板。
外祖父工作十分認真。他開辦了“翻譯社”。他認真翻譯、認真校對,每天總要工作到深夜。有一次,一個工廠送來幾份資料要求盡快翻譯,準備和外商談判。他接到后,不分晝夜地干了起來。由于坐的時間長,連腳都浮腫了。最后終于圓滿地翻譯完了那些資料,為與外商談判爭得了主動權。還有一次,為一個工廠向一項外資貸款的大型建設工程寫好了外文投標文件,使這個工廠在眾多的強手面前中標,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這些事,使我改變了對外祖父的看法。我更親近他了,越來越尊敬他了。
1. 找出第二自然段的重點句,用 畫出。再概括出這段的主要內容。
2. 教學設計>文章通過 和 寫出了外祖父工作十分認真。
3. 我對外祖父態度的變化:開始我覺得他 ,后來使我越來越 他。
【試題答案】
一、我會組詞:
狼(大灰狼 ) 悔(后悔 ) 偶(偶像 ) 雁(大雁 )
很(很多 ) 誨(誨人不倦) 寓(寓言 ) 燕(燕子 )
二、我會填:
三、我明白:
照樣子,把下面的句子換成問句。
例:星期六是媽媽的休息日。
星期六是媽媽的休息日嗎?
星期六是不是媽媽的休息日?
1. 趙小明是實驗學校的三好學生。
趙小明是實驗學校的三好學生嗎?
趙小明是不是實驗學校的三好學生?
2. 小紅的語文期中考試成績很好。
小紅的語文期中考試成績很好嗎?
小紅的語文期中考試成績是不是很好?
四、閱讀練習:
外祖父是我尊敬的一位長輩。他身材不高,貌不驚人。雖然他很喜歡我,但我卻總覺得他有些古板。
外祖父工作十分認真。他開辦了“翻譯社”。他認真翻譯、認真校對,每天總要工作到深夜。有一次,一個工廠送來幾份資料要求盡快翻譯,準備和外商談判。他接到后,不分晝夜地干了起來。由于坐的時間長,連腳都浮腫了。最后終于圓滿地翻譯完了那些資料,為與外商談判爭得了主動權。還有一次,為一個工廠向一項外資貸款的大型建設工程寫好了外文投標文件,使這個工廠在眾多的強手面前中標,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這些事,使我改變了對外祖父的看法。我更親近他了,越來越尊敬他了。
1. 找出第二自然段的重點句,用 畫出。再概括出這段的主要內容。
祖父工作十分認真。
2. 教學設計>文章通過為一個工廠翻譯資料,為與外商談判爭得了主動權和翻譯投標文件,為國家贏得榮譽寫出了外祖父工作十分認真。
3. 我對外祖父態度的變化:開始我覺得他古板,后來使我越來越尊敬他。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篇4
教學要求:
1.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 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認識“只要……就”,“如果……就……”這兩種句式。4.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并背誦其中的一則。教學重點: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則寓言。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做錯了事要即時糾正。教學重點、難點: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投影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1.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相當于“篇”)
4.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我們先學習寓言。看老師寫課題:亡羊補牢(指名讀,齊讀)。
二、理解題意
1、“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2、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
4、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5、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你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來讀課文。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引導評議。
3、養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么丟?
4、小結: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四、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課文哪幾個小節講丟羊的?
2、自由讀1—4節,思考:養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3、同桌互議。
4、集體交流:
(一)羊圈破了個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讀,注意“窿”讀輕聲。
(2)“窟窿”就是——(洞)。怎樣記住這兩個字?指導學生書寫“窟窿”。
(3)齊讀這句話。(第三句)
(4)第三句講了丟羊的原因,那前兩句講了什么?引讀前兩句。
(5)理清這小節三句話之間的聯系,試背。
(6)指名背。(指導方法)
(二)街坊勸告,他不聽
(1)“街坊”就是——(鄰居),注意“坊”讀輕聲。
(2)街坊是怎么勸的?指名讀,讀出勸告的語氣。
(3)引導評議,齊讀。
(4)可養羊人呢?指名讀,評議。(讀出他的無所謂,毫不在意)養羊人是這樣說的,你猜他心里會怎樣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養羊人卻漫不經心,不聽勸告。同桌分角色朗讀。
(6)指名讀,評議。
(7)老師說提示語,學生試背對話。
5、讓我們來看看他不聽勸告的結果。
(1)指名讀第4節,評議。
(2)為什么要讀好兩個“又”字?聯系第一節,想一想。
(3)齊讀第4節。
(4)剛才我們學習的片段,如果用題目中的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這個片段,注意:可適當增加一些內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動可通過語言、動作來表現。
7、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讀第5節,劃出有關句子。
8、討論交流:
(1)養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圖說話。
(2)指名讀文中句子,評議。為什么要讀好“趕快”?能否去掉?(改正錯誤,不能拖延)。
(3)養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
(4)指導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將這句話換一種說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轉念一想,現在修還不算晚,為什么?
(7)他的想法對不對?從哪兒讀出?(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8)“從此”是什么意思?指導學生用“從此”造句。
(9)理清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背誦第5節。
五、體會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這個人在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又會怎么說?養羊人又會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臺演,并指導評價。
3、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污染……)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六、學習生字,總結全文
1、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2、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理解它的意思。
3、總結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容——聯系實際,體會寓意。
4、認讀生字。
(1)記憶生字字型,并講講字是怎樣記住的
(2)難字指導記憶書寫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作業設計:
1.比一比再組詞。
悔梅
叼 叨
屈 窟
隆 窿
2背誦這則寓言。
3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讀了這則寓言的感想。
板書設計:
后悔亡羊補牢
做法
不補
趕快堵(未為遲也)結果又少再沒丟
第二課時
一、齊讀《亡羊補牢》
二、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三、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及不理解的問題。討論“南轅北轍”、“盤纏”
3、練習朗讀課文,講故事
4、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5、根據評議,再練習朗讀
6、練習講述故事。注意把任務語言講明白。
五、創設情景
練習口語交際:
1、出示圖:棉隊哪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3、回到課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攻打趙國?為什么?總結:南轅北轍的故事現實中可能沒有,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做著這樣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選擇錯了方向,無論怎樣努力,也是達不到目標。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纏”右半部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寓言
窟窿 勸告 軟硬 狼群 法則 后悔 盤纏 叼走 街坊
第三課時
一、聽寫生字詞語
二、朗讀課文
并說一說每一則的寓意
三、拓展活動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組里講給同組的伙伴聽,選一個參加班級寓言故事大賽,評出故事大王獎三名
四、完成同步練習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篇5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借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了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著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后指名朗讀。
2.教師范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并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么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后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么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里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后根據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里你怎么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桿子,然后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么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
13.拓展思考: 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里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并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對照譯文試著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著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并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為什么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11.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后說:你不會先買點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四、對照文言文和現代文說說它們的異同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竽、郭、腮、徹、械”等5個字,會寫“濫、竽、宣、超、編、腔、混、雅、徹、械”等10個字。掌握“濫竽充數、高超、裝腔作勢、幽雅、徹底
2、朗讀課文,理解這兩則寓言的寓意,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3、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學會做人。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難點:學習靈活運用這兩個成語。
教學準備:1、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1、我們已經學過一些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2、說說怎樣學習寓言故事。
3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則寓言故事,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生字詞語。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則寓言故事,畫出課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認讀,想辦法識記字形。再畫出新詞,想想這些詞語的意思。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詞語:濫竽充數、高超、裝腔作勢齊宣王 編排 蒙混過關
(2)理解詞語:
濫竽充數:濫,與真實不符;引申為蒙混 。 竽,一種樂器;充數,湊數;這個成語比喻沒有本領的人冒充有本領;次的充作好的;有時也用來表示自謙。
裝腔作勢:腔,腔調;勢,姿勢。故意裝出某種腔調,做某種姿勢,想引人注意或嚇唬人。
待遇:本課指報酬。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領悟寓意。
1、請同學們再快速瀏覽課文,想想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南郭先生本來不會吹竽,但他卻混到樂隊里,最后還是露出了馬腳,只好偷偷逃走。)
2、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讀文,針對課文內容,你能提出哪些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問題。
(1)小組內交流、討論。
(2)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梳理問題)
1)南郭先生為什么能濫竽充數?
2)南郭先生是怎么濫竽充數的?
3)南郭先生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3、研讀課文,解決問題
(1)以小組為單位,確定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來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引導
1)……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起吹竽給他聽。
(解決南郭先生為什么能濫竽充數)
2)每逢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充數。
(引導學生理解“鼓著腮幫”“ 捂著竽眼兒”“ 裝腔作勢”,然后指導朗讀并表演,體會南郭先生是怎樣濫竽充數的)
3) 他混過了一次又一次,都沒有被發覺。
(結合上文的講排場來理解。)
4) 后來,齊宣王死了……一個一個地吹給他聽。
(解決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4、分析人物,揭示寓意
(1)你覺得南郭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或類似“濫竽充數”的事嗎?說一說。
(4)引導學生理解“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的其他的意義。
四、總結全文,拓展練習
1、這就是同學們通過自己對這則寓言的學習所揭示出來的道理,也希望同學們要有真才實學,因為靠假冒過日子是長不了的。不要做第二個“南郭先生”。
2、假如,同學們現在碰到了南郭先生,你會怎樣對他說呢?
五、布置作業
1、小練筆:南郭先生偷偷地逃走了,可是,卻有些讓人擔心,他再也不能濫竽充數了,用現在的說法是“下崗”,下崗后的南郭先生會做些什么呢?同學們,就讓我們幫他出出主意吧!題目:南郭先生下崗以后 (也可以自擬題目)
2、請將這則寓言復述給你的家人或朋友聽。
板書設計:
寓言二則
濫 竽 充 數
宣王 —— 三百人 —— 混
湣王 —— 一一聽之 —— 逃
虛偽必定原形畢露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寓言二則》中的第二則寓言。(板書;邯鄲學步)
2、誰知道成語“邯鄲學步”的意思?
(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完后用自己簡單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詞語:幽雅 徹底 機械 姿勢 頑固
(提醒學生注意:“械”字不要讀成“ji蔓徹”字不要讀成“qiè”)
(2)主要內容:燕國有一個人到趙國首都邯鄲學走路,最后新的走法沒學會,自己原來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著回去。
三、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你都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提出來。
2、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篩選以下幾個問題:
(1)這個燕國人為什么要到邯鄲去學步?
(2)這個燕國人是怎樣學步的?
(3)這個燕國人到邯鄲去學步的結果怎樣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
3、討論問題,理解課文(教學方法步驟同第一則寓意言)
(在討論中逐步理解課文,體會燕國人學習走路的樣子,揭露這個燕國人虛偽的心理和他自食其果的下場)
(1)分組學習,研究討論課文相關內容。
(2)全班交流,透徹理解課文。
(3)板書小結,深化課文。
(板書:盲目跟隨別人 終將自食其果)
四、拓展延伸
1、演一演這個寓言故事。演完后,模仿記者采訪:“燕國人”。
2、請你展開想象,學走路的燕國人爬回去后,人們會怎樣議論他呢?就請你續寫這個小故事吧!
五、布置作業
1、結合《邯鄲學步》的故事情節,編寫課本劇。
2、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寓言二則
邯鄲學步
一進城 學
過了幾天 不進步
一段時間 不會走
盲目跟隨別人 終將自食其果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篇7
第一課時
亡羊補牢
〖教學目的〗
1、學會課文中的18個生字,并會組詞和應用。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兩則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懂得做錯事要及時改正。
〖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結合實際生活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懂得做錯事要及時改正。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復述故事導入新課。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聽寫12個生字。
2、朗讀課文。
三、新授
1、揭示題目《亡羊補牢》,解釋“亡、牢”含義。
2、解釋:
寓言:“寓”,寄托 “言”講道理。寓言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文學作品。
詞語:
羊圈 街訪 窟窿 后悔 授受
多音字:
圈
四、學習生字
橫向記。如:我們學過哪些“穴”字部首的字再學習“窟窿”。
五、討論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要抓住“后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討論。想想從“后悔”一詞你了解到什么?從“接受”一詞你明白了什么?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六、作業
1、朗讀課文,把文中的幾層意思讀出來。
2、生字、組詞。
第二課時
南轅北轍
〖教學目標〗
通過寓言故事使孩子們懂得做什么事情都應該先認準目標,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
〖教學過程〗
一、新授
1、生字組詞。
2、朗讀。
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問題
這個人到楚國了嗎?為什么?
1、楚國在什么方向?他向什么方向走?
2、他帶的盤纏不多,馬跑的多快,車把式再好,能到他想到的地方嗎?
3、從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討論
“南轅北轍”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什么道理?
四、作業
1、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2、通過學習這兩則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3、收集寓言故事,并會講。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篇8
【課業設計】
一、我會寫
1、“亡羊補牢”中“亡”的意思是________,“牢”的意思________。
2、“南轅北轍”中“轅”的意思是________,“轍”的意思是_______,這個寓言告訴我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選字組詞,用“√”標出
清(轍 澈) 窟(籠 窿 蘢) (猿 轅 袁)猴
(狼 狠)心 陡(俏 峭 悄) (軀 驅 區)趕
三、選擇正確的解釋
1、負:a、背 b、敗 c、擔任
⑴ 負荊請罪( )
⑵ 不分勝負( )
⑶ 認真負責( )
2、亡:a、逃跑 b、死 c、滅亡
⑴ 亡故( )
⑵ 亡命( )
⑶ 亡國( )
【能力遷移】
一、你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二、我會做
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他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1、“羊圈”的“圈”是個多音字,在此處讀音為________。它還有一個讀音是_________,組詞是____________。
2、他后悔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的行動是__________________,他的行動帶來的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這個寓言告訴我們 _______________。
4、我還能寫出像這樣的詞:
結結實實: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挑戰奧賽】
收集寓言故事,并和同學們交流。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篇9
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須符合事物客觀規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則事與愿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揠苗助長”、“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等詞語的意思。
3.繼續訓練抓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體會文中描寫人物言行、心理活動的語言。
2.教學難點 ──如何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總結出寓意。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短小而生動的故事,一個故事寄托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故事呢,我們叫它──(出示詞卡:寓言)
1.學習“寓言”
(出示詞卡:寓言)
正音。
寫“寓”字時注意最后三筆。
(多媒體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學習“則”
有兩個寓言故事,我們就叫它──(出示詞卡:寓言兩則)
正音。
理解:“則”在這里作量詞,相當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1.我們先學習其中的一則寓言故事,題目是──(出示詞卡:揠苗助長)
正音。
2.范背。
邊聽邊想: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題,揭示本課目標。
1.解題。
2.質疑。
⑴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是關鍵?
⑵圍繞“助”字可以提出哪些問題來研究?
⑶交流板書:原因做法結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課目標。
四.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1.學習第1自然段。
⑴輕讀,想想:那個人為什么要幫助禾苗長高。
⑵交流板書: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讀,圈詞。
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那個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
⑷交流。
※動作:“天天……看”“轉來轉去”
※神態:“焦急”
(出示詞卡:焦急)正音、理解。
※語言:“自言自語地說……”
(出示詞卡:自言自語)理解、積累。
(出示詞卡:自( )自( )語)
※感覺:“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比較理解:兩句話意思相同嗎?從哪兒看出來的?
指導朗讀。
⑸小結,齊讀。
2.學習第2自然段。
⑴師生接讀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終于”這個詞兒說明什么?
⑵指名讀。
思考:他想出什么辦法幫助禾苗生長?
交流板書:拔高
弄得他──(出示詞卡:筋疲力盡)
⑶學習“筋疲力盡”
正音:“筋”讀準什么音?
理解:“筋”這里指身體。“疲”什么意思?“力”呢?
“盡”這兒有四種解釋,選哪一種?
(映示投影片:“盡”四種解釋)
⑷比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這樣寫可以嗎?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盡。)
與書上的相比,哪句更好?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導朗讀。
3.學習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學讀。
他有沒有為自己花費的力氣后悔呢?
⑵交流,學詞。
※白費
(出示詞卡:白費)理解
※一大截
(出示詞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體演示:“截”的筆面順)
⑶練習朗讀。
(出示詞卡:喘氣)
4.學習第4自然段。
幫助的結果呢?
交流板書: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個人原來巴望禾苗長得快些,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書:→→
他錯在中哪里呢?
板書:錯
交流板書:急于求成事與愿違
2.揭示寓意。
小朋友,從這個人的錯誤中你們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書:↓
交流板書:按事物規律辦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斷下列想法、做法是否違背事物的規律)
六.背誦。
1.讀讀課文,看看板書,輕聲背背。
2.引背。
七.鞏固字詞,布置作業 。
1.認讀詞卡。
2.抄寫生字。
附板書:
揠苗助長
原 因 做 法 結 果
巴 望──── 拔 高──── 枯 死
(板畫) (板畫) (板畫)
\ │ /
\ │ /
\ 錯 /
\ │ /
\ │ /
急于求成,事與愿違
道理:
按事物規律辦事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兩則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內容,體會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在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學準備:
1、本課課件。
2、布置學生搜集、閱讀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同學們都愛看故事聽故事,誰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2、揭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個有趣的寓言故事。板書:寓言兩則(指導“寓”的書寫)。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故事《亡羊補牢》。
3、說說你對課題的理解。
二、朗讀課文,讀通讀順
1、自由朗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課文,相互正音。
3、指名朗讀課文,相機檢查字詞的學習情況。
4、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誰能用三言兩語概括?(先四人小組內練說,再指名回答。)
三、交流體會,明了寓意
1、小組內分角色讀、演課文。
2、組內交流:我從這個故事明白了什么?
3、全班交流(引導聯系學習、生活實際去談感受)。
四、總結學法,自讀自悟
1、我們是怎么讀懂這則寓言的?(引導學生總結寓言的學習方法。)
根據回答,板書
寓言故事學習法:
(1)朗讀課文,讀通讀順
(2)了解故事內容
(3)體會故事寓意
2、根據學法,自學第二則寓言故事《南轅北轍》。
3、組內交流各自的自學所得,提出疑難組內探討。
4、匯報交流,釋疑解惑。
第二課時
一、復述故事
1、熟讀課文,同桌互練,用自己的話講述兩個寓言故事。
2、指名上臺復述故事,師生評議。
二、拓展延伸
1、小組成員互相展示各自搜集的寓言故事資料,商討匯報形式,做好匯報準備。
2、小組上臺匯報。
3、評出匯報小組。
三、堂上寫字
1、你覺得哪些字比較難寫?(指導難寫字的書寫)
2、抄寫生字詞。
3、聽寫生字詞。
四、布置作業
1、把這一課的兩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小練筆:我從某個寓言故事想到的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入題
1、上學期我們學過一則寓言叫做《刻舟求劍》,講了個什么故事,誰能說說!
2、這位刻舟求劍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丟失的劍?這個故事諷刺了──
3、像這樣用一個短小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是諷刺一些人,說是寓言。
4、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第九課《寓言兩則》
二、題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則是講道理。
2、則的意思是?(篇)
3、這兩則寓言又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或是諷刺了哪種人。先來研究第一篇,跟著我一起寫課題──亡羊補牢。
三、初讀課文
1、讓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故事講了什么?請大家自由講課文,了解故事。
2、誰能不看書,用自己的話將故事講給大家聽聽?
3、聽了同學講的故事,課題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從課中文找出一個詞來解釋“牢”嗎?
4、牢的愿意是指關性口的圈,而課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課意,再去讀課文,用一句話完整的句來概括課題的意思。
四、精讀課文
1、亡羊就是丟失了羊,故事中,這位養羊人,共丟了幾頭羊,都是怎么丟的,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只。
⑴ 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 “窟窿”:注意“窿”讀輕聲;記字寫字;理解字義──洞。
⑶ 因為__________所以養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只。
⑴ 這回丟的原因是什么?
⑵ 依然是那個窟窿惹的禍。你想對養羊人說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們一樣的熱心,當他在第一次丟羊的時候,就在勸他了,找出來讀讀。
3、對著街坊(解釋:鄰居)的好言相勸,養羊人卻是那么地怎樣?(說出他的不在意,無所謂)
4、第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心情大不一樣,他非常地──后悔!此時,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話來說說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丟了!
五、體會寓意
1、試想,當然勸過他的街坊正在好路過這兒,他會說些什么?
2、丟了兩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話,后果會?
3、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的錯誤,只要( ),就( )。
4、所以在“亡羊補牢”后面還有一句話,就是──未為遲也(為時不晚)。
5、在生活學習中,我們一定也有類似的現象,聯系生活的實際,四人一小組說說看。(環境污染、防眼近視……)
六、認讀生字
1、本文還有幾個需要識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書寫提醒。
〖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第一次 第二次
丟 丟
不補 趕快堵
又少 再沒丟
未為遲也
第二課時
南轅北轍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補牢》的寓意,知道只要( ),就( )。
2、本節課,我們將一起研究另一則寓言,板書:南轅北轍
3、有知道這個故事的嗎?來說說看(師適量補充)
二、了解故事
1、聽了故事,你想說什么?
2、這位要去楚國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嗎?
3、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么呢?(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
三、精讀故事
1、楚國在南邊,這個人卻要往北走,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勸。找出他與朋友的對話,同學一起來讀讀。
2、分角色讀。點評(讀出了朋友的不解、誠懇,讀出了他的固執……)
3、用上“雖然……但……”這個名式來解釋一下,這個人到不了楚國的原因。
(雖然他的馬跑得很快,但離楚國越來越遠)
4、朋友一連串的問題也沒有讓這位固執的人方向,只能看著他越走越遠,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5、看著越走越遠的車夫,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四、課外延伸
1、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魏策四》,是發生在戰國后期的一個故事。想聽聽嗎?
戰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 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魏安厘王聽了這一席話,深感季梁給他點明了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2、古人還用文字記錄下這個故事:
出示:今者臣來,見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3、讀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幾千年前的故事,你來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說說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領會你所說的故事說,含著一個怎樣的道理。
2、聽了這么多的故事,的確讓我們受益非淺。在生活中,這些道理將讓我們變得更加的明智。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篇12
【學習目標】
1、認識六個生字,會寫十三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百發百中、扁鵲治病、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聯系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學重、難點】
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1、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羸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
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還想了解什么?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為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三、交流討論,感悟課文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匯報紀昌是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a.飛衛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叫他開弓放箭?
b.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 )本領,就要( ),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c.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說說有什么體會。
小結:看來,對學習來說,好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四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 識字、寫字、寫詞
1、識字:妻、虱。
2、寫字:重點指導“冒”“妻”“刺”。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人物,他是誰?又是從事什么職業的呢?
板書課題:扁鵲治病。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果怎么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所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三 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a. 交流學生的疑問。
扁鵲是有名的神醫,蔡桓公怎么會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么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為什么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指導學生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里會怎么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里會想什么?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桓公會怎么想,怎么說?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渾身疼痛得他,又會怎么想呢?
b. 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適時點撥:蔡桓公怎樣才不會死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是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固執己見的道理。
c. 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四、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比較字形:腸、燙、湯。
指導書寫:睬、蔡。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二(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篇13
【教材簡析】
本課是精讀課文,包括《濫竽充數》和《邯鄲學步》兩則寓言。
《濫竽充數》講的是戰國時候,齊宣王喜歡聽吹竽,又喜歡講排場,常叫三百人的樂隊一起吹奏給他聽。齊宣王死后,齊?王繼位,他的的愛好與齊宣王不同,他叫每個人單獨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透逃走。
《邯鄲學步》講的是戰國時候,燕國壽陵有一個人到趙國首都邯鄲去學走路的故事。
這兩則寓言,都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個短小的故事之中,具有諷刺意味,給人以啟發和教育。《濫竽充數》諷刺了沒有真本領,混進行家里充數的人。《邯鄲學步》比喻機械模仿別人,最后連自己原來會的東西也忘記了。
學習這兩則寓言的目的:一是理解兩則寓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理解寓意。二是能夠活學活用,即能夠在生活實際中靈活運用這兩個成語。三是通過續寫寓言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設計理念】
這兩則寓言,雖然短小,都蘊涵著深刻的道理。如何通過自讀、自探、自悟的方式,感悟文章所蘊涵的深刻意義?本課教學講緊緊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的“南郭先生為什么只好偷偷逃跑了”和“那個學走路的燕國人為什么只好爬著回去?”這兩個重點問題去思考、理解兩個人落得如此下場的原因。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前后聯系,上下貫通,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寓意,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竽、郭、腮、徹、械”等5個字,會寫“濫、竽、宣、超、編、腔、混、雅、徹、械”等10個字。掌握“濫竽充數、高超、裝腔作勢、幽雅、徹底、機械”等詞語。
2、朗讀課文,理解這兩則寓言的寓意,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3、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學會做人。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難點:學習靈活運用這兩個成語。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動畫引入,揭示課題
1、(播放動畫片《濫竽充數》)今天,老師請大家來欣賞一段動畫片,看完后,看誰能把這個動畫片的內容講一講。
[音樂、畫面、語言、神情營造出來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同時獲得情感的陶冶。]
2、這個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寓言《濫竽充數》。生齊讀。(板書:濫竽充數)
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生字詞語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則寓言故事,畫出課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認讀,想辦法識記字形。再畫出新詞,想想這些詞語的意思。(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詞語:濫竽充數、高超、裝腔作勢齊宣王 編排 蒙混過關
(2)理解詞語:
濫竽充數:濫,與真實不符;引申為蒙混。竽,一種樂器;充數,湊數;這個成語比喻沒有本領的人冒充有本領;次的充作好的;有時也用來表示自謙。
裝腔作勢:腔,腔調;勢,姿勢。故意裝出某種腔調,做某種姿勢,想引人注意或嚇唬人。
待遇:本課指報酬。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領悟寓意
1、請同學們再快速瀏覽課文,想想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南郭先生本來不會吹竽,但他卻混到樂隊里,最后還是露出了馬腳,只好偷偷逃走。)
2、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讀文,針對課文內容,你能提出哪些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問題。
(1)小組內交流、討論。
(2)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梳理問題)
1)南郭先生為什么能濫竽充數?
2)南郭先生是怎么濫竽充數的?
3)南郭先生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3、研讀課文,解決問題
(1)以小組為單位,確定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來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引導
1)……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起吹竽給他聽。(解決南郭先生為什么能濫竽充數)
2)每逢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充數。
(引導學生理解“鼓著腮幫”“ 捂著竽眼兒”“ 裝腔作勢”,然后指導朗讀并表演,體會南郭先生是怎樣濫竽充數的)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也更好地體驗了人物角色,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想象力、創造力都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3)他混過了一次又一次,都沒有被發覺。(結合上文的講排場來理解。)
4)后來,齊宣王死了……一個一個地吹給他聽。(解決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4、分析人物,揭示寓意
(1)你覺得南郭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或類似“濫竽充數”的事嗎?說一說。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活,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
(4)引導學生理解“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的其他的意義。
四、總結全文,拓展練習
1、這就是同學們通過自己對這則寓言的學習所揭示出來的道理,也希望同學們要有真才實學,因為靠假冒過日子是長不了的。不要做第二個“南郭先生”。
2、假如,同學們現在碰到了南郭先生,你會怎樣對他說呢?
(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心里話。)
五、布置作業
1、小練筆:南郭先生偷偷地逃走了,可是,卻有些讓人擔心,他再也不能濫竽充數了,用現在的說法是“下崗”,下崗后的南郭先生會做些什么呢?同學們,就讓我們幫他出出主意吧!題目:南郭先生下崗以后 (也可以自擬題目)
2、請將這則寓言復述給你的家人或朋友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