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草》教案分析(通用13篇)
古詩《草》教案分析 篇1
一 教學要求:
1 通過朗讀,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2 會認會寫本課的生字。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養成學生背誦古詩的興趣。
二 重點難點:
1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正確理解詩意,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2 通過朗讀古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相關圖片,查找有關詩人的資料和作品,詞典字典。
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文題目。
我們學習了《找春天》,通過朗讀我們發現了春天的特點。今天我們來學習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大家對春天有什么新的發現。
(二)初讀古詩
1 自由讀《草》這首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圈出
不懂的詞語,自讀自語
2 小組合作朗讀,
提出不懂的詞互相討論,
(三)細讀理解詩意。
通過學習我們對詩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來學習。
離離:指草長的非常茂盛。
歲:年
燒不盡:燒不完
你喜歡小草嗎?喜歡它什么?
小草那種頑強的生命力。
小結:是啊!小草雖然狠渺小,但它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即使是無情的大火也不能將它燒盡,只要春天溫暖的風一吹,小草又會蓬勃生長。
四 總結;
這首古詩使我們加深了對春天的認識,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讓我們熱愛大自然吧!
五:作業
填空;
離離—( ) 一歲—( )野火—( )春風—( )
古詩《草》教案分析 篇2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師:那是1200多年以前的一個春天,在古都長安城郊,年僅16歲的白居易送他的一位友人到一個邊遠的地方。到了城外,只見楊柳依依,青草茵茵。就在揖手作別之際,這位朋友想到了孤身一人要到一個如此偏遠的地方,不禁流露出悲觀的情緒。此時,白居易指著滿山遍野的青草說:“去年秋冬時節我們經過這里時,只見一場野火過后,滿目灰燼?墒悄憧,春風吹來,小草萌生,到處又都是綠油油的一片了。賢弟呀,小草的生命力尚能如此頑強,又何況人呢?!這正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啊!”他的這位朋友聽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后,心情愉快地上路了。這位友人為什么先前心情不好,聽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后馬上就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了呢?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深深的打動了他?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的學習。
(自由讀)
。ń處煂Ρ菊n的生字“枯”、“榮”進行正音)
。ㄖ该麑W生讀)
(教師范讀,然后指導學生按詩歌的音步朗讀)
(教師引導學生對詩歌逐句地進行學習和理解。以下著重提示教者是如何引導學生依據字理進行識字析詞的,一些教學過程略。)
離離原上草——
“離離”與下面的“萋萋”意同,都是表示草茂盛之貌,而用在“送別”和“離別”這一特定的情境里,又使人不禁產生“離別了,離別了”的聲聲送別和告別的情境之中。“離”的現代義與表示草茂盛的古義相去甚遠,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教師從字的音義上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和識記:
師:“離離”讀音lí lí,下面老師念幾個表示顏色的字,你們聽聽哪個字詞的讀音最接近“離離”。“離離——紅紅”(學生搖頭),“離離——藍藍”(學生搖頭),“離離——紫紫”(學生搖頭),“離離——綠綠”(學生點頭)。是啊,讀到“離離”就可以聯想到近音詞“綠綠”。
。ń處煱瀹嬅⒌牟萑~)
師:我們先看這蔥綠濃密的草葉,然后再看“離”的字形。“離”字的筆畫很多,而且很不規整,一些筆畫相互交叉在一起的?吹竭@樣的筆畫又可以使我們聯想到(指示板畫的茂盛的草葉圖)——
生:(有所感悟地)仿佛看到茂盛的小草枝葉相互交錯在一起。
師:讀到“離離”的讀音就聯想到——
生:小草“綠綠”的顏色。
師:看到“離”字很多筆畫交叉的字形就聯想到——
生:小草茂密的葉子。
師:所以,“離離原上草”就是指原野上的草長得——
生:綠綠的,又多又密。
師:用一個詞來說,就是小草長得——
生:非常茂盛。
一歲一枯榮——
枯——形聲字,木形古聲,原指樹木枝葉的枯萎,所以用“木”表義。本課引申指草葉的干枯、枯萎。一些學生靈活識記為“古”老的樹“木”容易干枯,教師認可他們獨特和富有創造性的記憶方法。
榮——古文字的“艸”寫如“艸”,像兩棵草形;“冖”古文字如“⌒”形,像隆起的山嶺形;“木”的古文字就像枝條伸展的樹木形。把“榮”的幾個部件分別析解后,再引導學生把它們組合起來想象其形義:春天來了,山坡(“⌒”)上小草(“艸”)萌發了,樹“木”也抽枝發芽,逐漸地枝繁葉茂了。“榮”在課文里是特指小草長得很茂盛。
。榱俗寣W生進一步地理解“榮”“枯”的詞義,教師讓同學們做“榮枯”漢字操,教師發令——“榮”,只見同學們高揚雙手,作小草茂盛生長的樣子,一聲—— “枯”,只見同學們雙手下垂,東倒西歪,作小草枯萎的情狀。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小草從榮到枯、由盛及衰的變化過程,教師又作了如是口述:“春天來了,春風輕輕地吹拂,小草慢慢地長出地面來了。長啊,長啊,陽春三月,小草越長越高,越長越茂密。夏天來了,小草長得更茂盛了!秋天來了,一行行大雁往南飛,一片片樹葉落下地面,小草也慢慢地變黃了。冬天來了,北風吹,雪花飄,小草也干枯倒伏下去了。”學生以手為小草,伴隨著教師描述的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而作由“榮”到“枯”的形態演變。)
野火燒不盡——
野——古文字上林下土,表示郊外。教者依據現字形引導學生靈活析解:“野”中的“里”拆分為“田、土”,有田有土的地方會是哪呢?以此引導學生理解其野外的意思,“野火”也就是野外自然引燃或人們用火不慎引起的火。
盡——“盡”的繁體為“盡”,原義為壇罐(皿)里的食物吃完了,手(彐)持涮把正在清洗壇罐,F“盡”為簡化字,教師先把字上下顛倒,想象就像一個敞開口子的大筐(畫簡筆畫),上面的兩點(゛)就像果子之類的東西往里裝;而后把該字再倒置為“盡”(畫簡筆畫),筐里面的東西會怎樣呢?自然就會撒掉完了。所以,“盡”就是完全、全部的意思。“野火燒不盡”就是野火燒不完的意思了。
。ń處煯嫵龌馃孛婵莶莸暮喒P畫)
師:大火燒啊,燒啊,不就把地面上的草都燒盡了嗎,為什么又說燒不盡?
生:地下還有小草的根呢!
春風吹又生——
生——“生”是象形字,為了使學生形象識記,教師用紙張擋住“生”字的上部露出下面的“土”,然后在“土”上畫出上部的古文字形體“屮”(一棵草形),分解這兩個部件后,學生就會自己把它們組合為:小草(屮)從泥“土”中生長出來了的意思。
師:是啊,野火是燒不盡的,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春風一吹——小草(指示“屮”)就從泥土(指示“土”)里 ——
生齊: 生長出來了!
師:從這個“生”字的字形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小草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樣子。
師:從這個“生”字的字形你們還感悟到了什么?
生:小草的生命力非常的頑強!
。榱俗屚瑢W們完整地感悟詩意,教師提示桌面就是地面,小手表示小草,春天來時小手慢慢地從桌下伸出,越長越高,夏天來了,長得更加的繁榮茂盛了;秋天來了,天氣涼了,小草枯黃了,野火燒來了,學生扮的“小草”被燒得只剩下草根了,同學們紛紛地躲藏到桌子下,還有一兩個同學坐著不動,老師幽默地說:“喲,這兩棵草干嘛燒不死呀?!再放一把火,燒啊!燒!”這時這兩個同學也蜷縮到桌子下,聽課的老師們頓時笑聲一片。老師這時又打著節奏問道“草根草根你在哪里?”躲藏在桌下的同學們應和著老師的問話答道:“草根草根我在地里!”全場再次爆發笑聲。“為什么你們燒不死呀?”老師問道,“因為我們的草根在地里,野火是燒不死我們的!”老師有問道:“野火燒不死你們,說明你們的生命力怎樣呀?”“我們的生命力很頑強!”學生答道。“是呀,來年春天,小草又會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小草的生命力真頑強呀!”這時桌下的同學們又伸展雙手,“小草們”又生長了起來。至此,詩句的主要內容和表達的思想同學們已基本理解和感悟。)
(朗讀以上四句。簡要講述“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四句的意思。然后通過下面接續式的提問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師:表現小草四季變化的詩句是——
生齊: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師:表現小草生命力頑強的詩句是——
生齊: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師:描寫小草漫山遍野,無邊無際的詩句是——
生齊: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師:表達詩人送別朋友深厚感情的詩句是——
生齊: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師:前面我們講到白居易送別朋友時,他的朋友曾經一度悲觀,聽了白居易吟誦這首詩后,他就振作起來了。大家再想想,這首詩中特別是哪兩句使得他的朋友格外的感動和振奮,增強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生齊: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師:真是“英雄所見略同”!白居易16歲時寫了這首詩,幾年后,已是20多歲小伙子的白居易來到了長安城應考,經人介紹,前去拜見一位很有學問的姓顧名況的大官人。這位顧大官人聽說他的名字叫“白居易”時開玩笑說道:“現在長安城米價上漲,想要‘白白’‘居住’可不‘容易’喲!”當這位顧大官人聽了白居易誦讀完這首詩,特別是聽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時,不禁連聲贊嘆“好詩!好詩!”。這時老師引導同學們想象,顧大官人看到白居易寫得這樣好的詩時又會說些什么呢?先后兩位同學站起來說道:“白居易呀白居易,你寫得如此好的詩,想要在長安城里‘白白’‘居住’也就是很‘容易’的了!”老師聽后打趣地說:“是呀,當年顧大官人就是這樣說的!”為了進一步第感受詩句的內涵,老師又引發道:“不但古人喜歡這兩句詩,就是今天的人們也是非常喜歡這兩句詩,大家看過趙本山扮演老太太演唱的《小草》嗎?會唱的都唱出來——”于是,師生一起唱歌曲《小草》“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顆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ㄗ寣W生熟讀全詩,有感情地重點誦讀這兩句詩。)
熟讀詩句
1.自由熟讀。
2.背誦讀(教師擦去板書的詩句,學生看版畫背誦,而后再擦去版畫背誦)。
3.學生依據教師提示的意境誦讀。
師:表現小草生命力頑強的詩句是——
生齊: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師:表達詩人送別朋友深厚感情的詩句是——
生齊: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4.對對子接續讀
師:(出句)野火燒不盡,
生:(對句)春風吹又生。
師:(出句)遠芳侵古道,
生:(對句)晴翠接荒城。
…………
5.完整地感情誦讀。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是白居易送給他的朋友的。我們馬上就要下課,黃老師也要返回廣西了,我們就要分別了,大家愿意送送黃老師嗎?
生:愿意!愿意!!
師:怎樣表達這種送別的感情呢?就借用今天學習的兩句詩來表達送別的感情吧。哪兩句?
生:(略加討論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師:黃老師不是“王孫”呀,能不能改動一下?
生:又送老師去,萋萋滿別情。
師:(把手揚起,聲音響亮地)同學們再見!
生:(模仿老師的手勢和聲音)黃老師再見!
師:(聲音由強漸弱,似漸行漸遠地)同學們再見!
生:(聲音相應變。S老師再見!
師:(聲音纖細漸無,舉手長勞勞,表示分離已遠,人影依。┩瑢W們再見……
生:(聲音漸無,張口無聲地)黃老師再見……
古詩《草》教案分析 篇3
師:《草》這一首古詩講的是什么事物?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生:這首古詩講的是草。我是從題目看出來的。
師:好!從題目里能看出文章的意思,題目就好像文章的眼睛一樣。那么,你知道詩里寫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嗎?
生:(一個接著一個說)是高原上的草;是平原上的草;是原野上的草;是原來的草。
師:同學們能大膽發言,很好!好多同學都說得不錯,是高原上的草、平原上的草、原野上的草。但是有個同學說是“原來的草”,對嗎?
生:(紛紛回答)不對!不對!……
師:為什么不對呢?(學生面面相覷,教師稍作停頓)咱們問的是“什么地方的草”,高原呀、平原呀、原野呀,說的是“地方”,而“原來”是地方嗎?比如說“我原來上幼兒園”,這里的“原來”是表示什么呢?
生:過去。
師:對,過去。“過去”是表示時間的,不是表示地方的。這句詩寫的是原野上的草。大家想一想,在廣闊的原野上,那么一大片草,長得綠油油,非常茂盛。那樣的景色該多美。。ㄉ灶D,把學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那么,詩句中的“離離”是什么意思呢?
生:茂盛。
生:旺盛。
生:非常茂盛。
師:好!說的都很好,F在誰能把“一歲一枯榮”的意思講一講?同桌、前后桌的同學可以圍在一起議一議。(學生討論)
師:好!誰能先用“歲”字說個句子?
生:過了新年后,我長了一歲。
生:我爸爸30歲了。
師:對!伴L了一歲”就是過了一年!皻q”在這里就是“年”的意思。接著看,“枯榮”是什么意思呢?你們知道一年有幾個季節嗎?
生:四個。
師:對。一年有四個季節--春、夏、秋、冬。在春天的時候,草長得怎么樣呢?
生:非常茂盛。
師:對。“榮”就是“茂盛”的意思!翱荨庇质鞘裁匆馑寄?大家想一想,在北風呼呼、大雪飄飄的冬天,草是什么樣子呢?
生:黃黃的,干干的。
生:都快要干死了。
師:說得對。“枯”就是“干枯”“死去”的意思。那么,“一歲一枯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一歲一枯榮”就是一年枯死一次,茂盛一次。
生:“一歲一枯榮”就是每一年都要茂盛一次,又要枯死一次。
師:說得真好。那么,在下面的句子里,“野火燒不盡”的“盡”是什么意思?“燒不盡”是說草的哪一部分沒有燒盡呢?
生:是說草的根部沒有燒盡。
生:是說草的根部沒有燒完。
師:好。再看最后一句“春風吹又生”是什么意思?
生:春風吹,小草又生出來了。
生:春天來了,春風溫和地吹著,小草又生長出來了,更茂盛了。
師:說得很好,F在,咱們看一段錄像。(放顯示詩意的課件:原野上小草一大片,非常茂盛。冬天來了,一片枯黃。野火熊熊,好像把草燒光了。但是,春天來了,小草又茂盛地長起來了。)看完錄像,誰能把全詩的大意說一說?
生:(紛紛舉手)原野上的草非常茂盛。每年都要枯黃一次,茂盛一次。野火燒不完草根。春天,小草又茂盛地長起來了。
師:你看,原野上的小草是多么堅強啊!那么大的野火也燒不盡它,春風一吹,它又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F在,同學們把全詩讀幾遍,爭取很快背下來。
。▽W生朗讀)
師:現在,我們進行一個小表演。一個同學扮爺爺,一個同學扮小孫孫。孫孫放學回到家里,給爺爺講這首古詩。(學生紛紛要求表演。教師指名兩個學生分別扮演爺爺和孫孫。)
孫:爺爺,我背首詩給您聽好嗎?
爺:好!背什么古詩?
孫:背《草》。今天上午我們剛學的。
爺:那么多的花兒不寫,干嗎寫草呀?
孫:(一愣)嗯,因為……因為小草很頑強,野火把它的葉子燒光了,可第二年又長出了新芽!
爺:噢--我明白了。背吧!
。▽O背)
爺:“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聽不懂?
孫:“離離”就是很茂盛的樣子。這句詩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爺:還有什么“一歲一窟窿”?(眾笑)
孫:不是“一歲一窟窿”,是“一歲一枯榮”?,就是干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爺:哈!你看俺孫孫多有本事,小小年紀就會背唐詩,還會講意思呢!
師:這兩個同學表演得非常好,大家用掌聲鼓勵。(同學們熱烈鼓掌)
【評析】這段教學實錄具有三個特點:1.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從對詞義的理解到對詩句整個意思的領會,從啟發體會到組織表演,都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2.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低年級學生喜玩好動的特點,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了表演練背古詩的情境,寓知識教學于富有情趣的活動之中。3.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同時注意了提問形式的多樣性。
古詩《草》教案分析 篇4
佚名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5個生字。認識“離、枯、榮、野、燒、盡”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教師手拿一棵小草提問:這是什么?你們知道它有什么特點嗎?你對什么季節的草最感興趣?為什么呢?(學生可結合查找資料。)
2.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寫的古詩《草》,看看詩中寫了小草的什么特點?
二、范讀課文,學生領會。
三、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讀課文。
2.指名讀(1)注意兩個“一”的讀法,前一個“一”讀yí,后一個“一”讀yì。(2)注意糾正錯音。(3)注意讀出節奏。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四、理解詩句,熟讀成誦。
1.放課件,整體感知詩的意境。
先出現生長著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再出現草葉枯黃的秋景,在烈烈勁風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現春回大地,小草鉆出灰燼,一派勃勃生機的畫面。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談談對詩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師做重點指導。
離離:形容野草茂盛的樣子。
歲:年。
盡:完。
生:生長。
榮:茂盛。
4.質疑問難,深入理解詩句。
提問: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為什么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呢,
議答:野火只能燒掉草的莖葉,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燒不掉的,所以來年春天,草還會重新長出來,從而體會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為什么要寫草呢?
議答:白居易贊賞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告訴人們要學習草頑強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學生邊想象詩意,邊練習背誦。
五、自學生字,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內交流。
3.指導書寫。
六、板書設計
草
古詩《草》教案分析 篇5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讓學生觀察路邊、田邊、河邊等處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圖,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 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課本中的五首古詩。同學們還會背嗎?有一首《詠鵝》,誰記得?還有一首《畫雞>,誰背給大家聽一聽?(指名背)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古詩,揭示課題 1 草
二、范讀課文
三、自讀課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練讀課文3遍。
2.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讀一讀,再放進句子里讀正確。
四、讀詩句,識字
1.第一行(指名讀)
識字: 離 原
教師解釋:"離離"是講草長得茂密。"原"是寬廣的野地。
出示圖,觀察地上的草長得怎樣?(讓學生從畫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樣子。)
指導讀句:離離/ 原上/草,
2.第二行(齊讀)
識字:歲 枯 榮("歲"平舌音,"榮"翹舌音。)
教師解釋:"歲"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樣了?(枯黃,像落葉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發芽、生長)
指導讀句:一歲/一枯/榮 (提示:兩個"一"聲調不同)
3.第三行(指名讀)
識字:野 火 燒 盡(注意讀準"燒"的音。)
解釋:"盡"就是"完"的意思,從哪兒說明燒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齊讀)再次觀察畫面。講述生長的原因,地里的草根還在。
識字:吹 又 (注意"吹"翹舌音)
指導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五、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1.聽朗讀課文的錄音,想象原上草的樣子。
2.反復練習朗讀,達到背誦要求。
六、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含要認識的字)。
2.完成課后練習3。
3.用"春風"說一句話。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朗讀、背誦課文。
2.說說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不作過高要求,學生說到什么程度皆可,說通就行。)
3.認讀生字。用"原、歲、吹、火"口頭組詞。
二、指導寫字
原:半包圍結構,"廠"里面是"白"、"小",不能寫成"泉"。
歲:上下結構。"山"要寫扁些。上短下長。
枯:左邊是木字旁,右邊可分成"十古"來記憶。
火:筆順是
吹:右邊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寫得太寬,下面"人"左右伸長。
又:注意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內要居中。
三、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四、鞏固練習(完成課后練習4)
1.指導:這首詩不完整,有的句子沒寫完整,有的整行沒寫,你能把沒寫出來的字填上嗎?
2.各自在書上填寫,盡是不看課文與生字。
3.指名(多人)讀一讀,了解默寫的情況。
4.集體背誦古詩。
五、補充閱讀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撐小艇,
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
浮萍一道開。
1.師簡單介紹并范讀。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一個小孩獨自撐著小船去采蓮蓬的情景,回來時小船把浮萍分開,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跡。
2.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讀讀背背。教師也可作簡筆畫,幫助學生了解詩意!
古詩《草》教案分析 篇6
導練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說出詩歌大意,體會詩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樣不怕困難、頑強不屈。
3、啟發兒童想象,讓學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長的美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導練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
導練難點:
1、理解“離離”、“枯”、“榮”、“盡”的詞義。
2、懂得句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含義。
教具準備:
電腦軟件、錄音帶
導練過程:
一、初讀階段。
1、情感描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播放背景音樂)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大草原嗎?這一節課,就由老師帶你們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領略一下大草原生機勃勃的美麗風光。現在,先請大家閉上眼睛一邊欣賞音樂,一邊跟著老師到大草原去。
述: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長滿了茂盛的野草,這些野草每年都會枯萎一次,又會茂盛地生長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燒不完這些頑強的小草,來年春風一吹,它們又會重新生長出來了。
師:現在,請大家睜開眼睛看看。(出示草原圖)
這就是我們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覺得這大草原美嗎?我國唐朝的偉大
詩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風、不怕雨,頑強地生長,觸發了內心的感情,就寫下了一首詩,名字就叫──草。
板書:21、草
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古詩,先請同學們來自由朗讀詩歌,注意讀準每個字的讀音,邊讀,邊思考三個問題。
(出示問題,教師讀一次。)
(1) 課文是怎樣寫草的?想想每句寫什么?
(2) 聯系課文內容,想想“離離”、“枯”、“榮”、“盡”的意思。
(3) 文中哪兩句詩點明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2、交流初讀情況
a 、剛才,大家都讀得非常認真,F在,我要請幾位同學給大家朗讀一次,看看怎么樣?(出示課文內容)
b 、學生評議,教師正音后聽課文錄音。
c 、現在,我們再來學著錄音朗讀。
師:《草》這首古詩我們已經會讀了。現在,我們來做一道練習題,看看大家能不能自己弄懂詩句的意思。做的時候,同學們可以同桌互相討論,你們愿意接受老師的挑戰嗎?
二、深讀階段
1、做練習題
a 、師:那好,現在請大家拿出練習題,完成第一題。(軟件出示后,教師明確要求)
b 、評講(逐句評講,統一答案)
c 、評講后學生自由朗讀一次。
師:現在,我們再來細心分析詩中每句話寫什么?
2、具體分析詩意和字詞義。
a 、齊讀“離離原上草”(軟件出示)
b 、問:(1) 課文寫的是哪里的草?你從詩中哪一個詞知道的?
(2) 草原上的草長得怎樣呢?(引導學生看圖)
。ㄓ指哂置,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3) 詩中哪一個詞語寫出了野草茂盛的樣子?
(對,“離離”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樣子。)
(4) 讓一兩位同學說出詩意。
(5) 指導朗讀。
師:第一句詩主要寫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樣子,讀的時候,“離離”兩字讀重一點。
c 、師:誰來告訴老師,這些野草有什么生長常規呢?
。▽O了,那你們看看詩中又是怎樣寫的?)
。ú恢酪矝]關系,相信你們學習了下一句詩后一定會知道的。)
(1) 指導朗讀:“一歲一枯榮”
問:“一歲”是什么意思呢?(一年)
一年中有哪幾個季節?
師:請你們告訴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長情況一樣嗎?
是的,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長情況是不一樣的,先看春天的草。
。ㄜ浖鍪荆捍骸⑾、秋、冬圖)
(2) 看圖后要求學生分別說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長情況。
。ǘ鄮孜煌瑢W說說)
(3) 看了圖片,我們知道,野草長得最茂盛的是哪一個季節?在哪一個季節野草會枯萎呢?
(4) 師:現在,誰愿意幫老師一個忙,把“枯”、“榮”兩個字擺在相應的季節下面,并請他說說“枯”、“榮”的意思。
(5) 現在,誰來告訴老師,“一歲一枯榮”是什么意思嗎?
。ㄗ屢粌晌煌瑢W說說)。
d 、(1) 師:熊熊的野火燃燒起來了,草原上的野草會怎樣呢?
。ㄜ浖撼鍪救紵龍D,觀察。)
(2) 讓學生說說
。ㄒ盎馃チ艘安莸那o和葉,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燒不掉的)
(3) 教師畫簡筆畫
(4) 詩中是怎樣寫的呢?請讀出有關的詩句。(強調“盡”的意思。)
(5) 由于草根沒有燒掉,所以草會怎樣呢?(出示軟件)并說出詩句意思。
(6) 指名到黑板上把最后一句的意思畫出來,并告訴大家所畫的意思。
(7) 指導朗讀最后一句(要求用高揚的語氣朗讀)。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長出來了,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的事情!所以讀的時候要高揚的語氣去讀。)
e 、師:小朋友,野火燒得這么厲害,野草的莖和葉都被燒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風一吹,小草又齊刷刷地生長出來了。你覺得這些小草怎么樣?(板書:非常頑強)
你喜歡這些小草嗎?為什么?
。ê芎,我相信你以后遇到困難,一定會像小草一樣勇敢、頑強拼搏。)
f 、朗讀最后的兩句詩
。ìF在,我們一齊來用高揚的、令人振奮的語氣朗讀最后兩句。)
三、復讀階段
1、朗讀全詩(分男、女同學)
(讀后很好,那全詩你們也能讀得這么好嗎?請試試看)
2、問:學習這首詩,你最歡那一句呢?
。▽Π。∥乙沧钕矚g這一句。因為這句詩寫出了小草頑強的意志。)
3、背誦全詩
。ɡ疖嚤、小組背( 站起來) 、指名背)
4、做練習題2. 評講
。ㄔ娢覀兌紩沉,那詩中的詞意我們理解了沒有呢?現在我要來考一考大家,請大家一起做練習2. )
5、兩、三位同學背誦,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欣賞(播錄音)
《草》我們學過了,現在我要和大家一起聽著音樂,聽著詩歌,再次到大草原去領略大草原生機勃勃的美麗風光。)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古詩《草》,了解了詩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這種小植物雖然不起眼,可它那頑強的意志、頑強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們欣賞的。我們也要像小草那樣,遇到困難要有頑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
下節課我們再來學習課文的生字詞,完成課后練習。
古詩《草》教案分析 篇7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情節,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2.學習文中用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和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線索。
前課準備:
1、熟讀課文,熟記文中生字詞的音、形、義,了解文學常識。
2、能夠根據文本注解和學案提示對詩歌內容進行理解。
3、閱讀《補充習題》中的“預習提示”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翻開歷史的畫卷,是無數的革命先烈和戰士用生命換來了今天我們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環境,標題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讀到的富有頑強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滾著晶瑩露珠的草,而是爭奪紅軍戰士生命展現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1、作者簡介
王愿堅,山東省諸城縣相州鎮人。當代作家。創作《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說。本文是作者從1976年底到1977年7月連續寫的十篇以長城為題材的短篇小說中的第四篇。
2、關于“草地”
課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為阿尼瑪卿山、岷山和巴顏喀拉山之間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澤。為四川省主要牧業基地。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這里。
二、學一學:我非常聰明
1、給加點的詞注音
焦灼(zhuó) 濕漉漉(lù lù ) 颯颯( sà sà )蔫巴(niān)
踉踉蹌蹌(liàng qiàng) 綻(zhàn )開 慍怒(yùn)抽噎( )
2、 解釋詞語
惶惑:疑惑不安。 酸澀:又酸又苦澀。
圍追堵截:圍剿、追擊,迎面攔截。
花天酒地: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賭的荒淫腐化生活。
濕漉漉:形容物體潮濕的樣子。
警戒:軍隊為防備敵人的偵察和突然襲擊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焦灼:非常著急。
踉蹌:走路不穩。
慍怒:憤怒,生氣。
蔫巴:枯萎。
抽噎:抽搭。
3、提出預習中不懂得問題
三、議一議:我潛力無窮
1、 同學們輕聲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 用簡要的語言概述這篇課文主要內容。
3、抓住線索理情節
組織交流,圍繞文章的題目,請用幾個含“草”的小標題來概括文意
4、閱讀課文,思考,交流
戰士誤食野草 班長摸黑報告(開端)
撇開毒草忙救人 引出擔架設懸念(發展)
主席下令辨毒草 不顧安危嘗毒草(發展和)
平易近人議吃草 啟迪戰士悟真理(結局)
第一部分(1—5)故事的開端:紅軍過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戰士因誤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長楊光摸黑尋找部分向上級報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發展:楊光找到一支紅軍小隊伍,懇求醫生前往救人,而醫生也有緊急任務在身,于是楊光攔住路口不讓醫生走,一時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和:楊光的舉動驚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詢問戰士中毒的原因,仔細觀察并親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處理意見。
第四部分(37—結尾)故事的結局:楊光和其他戰士聆聽周副主席評說吃草的意義,從中獲得巨大力量,立即執行命令。
四、講一講我特別自信
1. 怎樣理解文章開頭的“題記”?
明確:(1)、在文章的開頭用一兩句話或一段簡短的文字作為“題記”是文學作品中常常采用的手法,因為它往往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選作“題記”的文字要么是富有哲理的話,要么是文中點明全文主旨的話,要么是能引人深思或受啟發的話,且這段文字都是和文章緊密相連的。(2)、本文借用了藏族同志的一段話作為“題記”,含義頗深。在紅軍走過的地方,建一座糖廠且是最甜的地方,既說明了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無數感人的事跡,也隱含著我們今天甜蜜的生活就是他們換來的,還讓我們體會到藏族同胞對他們深深的懷念與感激。讀了“題記”,使讀者頓生敬意,會以一種崇敬的心情去讀完全文。
2.楊光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明確:楊光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人物。以他的所見所聞展開故事情節發展的脈絡,又以他的眼睛及他的所感向我們展示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光輝形象。從普通人的角度來反映紅軍長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跡,更令人信服,更顯得親切感人。同時,楊光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優點也正是千千萬萬紅軍戰士身上所共有的優點,也讓我們更深地體會到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戰士、這樣的隊伍,我們的革命事業才會成功。
3、閱讀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樣的感受?
。1)、(他的)語氣里透著深深的感情:“等你們長大了,就會想起這些草,懂得這些草;就會看到:我們正是因為吃草吃得強大了,吃得勝利了!”
兩個“就會”強調了青年一代繼承并發揚革命傳統的必要性,強調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對于壯大隊伍、克敵制勝的重要性。
。2).就這樣,他摸黑沖進了爛草地;開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體力實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
這一段動作描寫具體地展示了楊光在爛草地上行進的情形,表現了他對同志生命安危的無限關切之情
(3)、就在這一霎,他看到了偉大戰士的那顆偉大的心。
前一個“偉大”指周副主席是“全軍都敬愛的人”;后一個“偉大”,指周副主席關愛紅軍戰士生命和健康、唯獨沒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視困難、藐視困難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以及善于引導、啟迪紅軍戰士的高超領導藝術。
楊光發現擔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動怎樣?把描寫楊光心理活動的詞圈出來。
。4)先是“立時驚住”,接著感到“惶惑”;面對周副主席的招手,楊光又深感“不安”;當眼見周副主席病得十分嚴重時,楊光“大吃一驚”,“覺得心頭像刀在絞”,這些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形象而細膩地描繪了二班長楊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復雜的感情變化過程,最后聚焦到對周副主席病體的關切和憂慮,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對周副主席的愛戴和敬重之情。
4、周副主席嘗毒草時的動作和神態如何?
周副主席仔細觀察有毒野菜時的神態:“仰起了頭,眼里浮上了異常的嚴肅的神情”,詳細詢問有毒野菜長在哪里和它的味道,這些都為緊接著周副主席嘗有毒野菜的情節加大了蓄勢的力度。
周副主席親自嘗有毒野菜是全文的。作者描寫一系列動作周副主席嘗有毒野菜的動作和神態的詞:“舉起”“看了看”“放進”“咬下了一點”“干裂的嘴唇閉住了,濃密的胡須不停地抖動著,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吐掉了殘渣”“還給楊光”,
把描寫周副主席動作、神態的詞圈出來。細細品味作者用詞的精妙。
這些詞語和句子,充分表現了作為紅軍革命領袖的周副主席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對紅軍戰士生命和健康高度關注,對革命大業業極端負責、無比忠誠的高尚品質和非凡氣度。
接下來寫周副主席“非常明確”的命令,以及對年輕衛生員驚叫的回答和示意,進一步表現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質和偉人氣度。
5、課文以“草”為題目,有什么含義?
課文以“草”為題目,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說的線索,還以此引發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語,其中的“最甜”一語雙關,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們繼承了當年紅軍長征的革命傳統,用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去創造更美的生活。
五、練一練:我定會成功
拓展練習
從課文提供的材料想開去,以“說吃草”為話題,談一點或幾點自己的看法。
提示:與同學交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憶苦思甜,繼承和發揚革命優良傳統。
2、從周副主席嘗毒草、議毒草,學習他的高尚人格、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閃光的辯證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學方面的有關知識,學會識別無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護自己,戰勝困難。
4、今天,人們已解決了溫飽問題,過上了小康生活,開始以吃野菜這時尚,這是物質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表現,體現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
5、魯迅先生曾說:“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是血!庇职炎约寒斪鍪侨嗣翊蟊姷摹叭孀优!。從牛感受魯迅先生倡導的奉獻精神。
完成課時訓練
六、本課小結
這篇小說描述了長征過草地的時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紅軍戰士因誤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險情,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不僅仔細辨識毒草,而且親口咀嚼毒草,果斷作出英明決策,引導紅軍戰士正確對待困難,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古詩《草》教案分析 篇8
古詩《草》教學反思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學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后兩句為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自學時間充分。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二年級第四冊古詩《草》教學反思
今天我在教學《草》這首古詩時,剛一出示課題學生就馬上背出了古詩。我想,古詩背誦已不成問題。那學生的學習目標應該在理解詩的意境上做點文章。因此,我在學生多次誦讀古詩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給這首詩配畫,你會配什么畫面?有學生說:“我就配一幅畫。那草枯了又黃,黃了又枯。所以我畫一些枯草,在枯草叢中點上幾點嫩芽。讓他永遠充滿生命和活力。”有學生說:“我畫三幅,一幅枯草圖,一幅綠草圖,一幅野火圖”還有學生說:“畫四幅,體現草的四季。”學生對詩的理解就在配畫中得到充分地展現。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又提出一個問題:“小草冬天都經歷了冰凍、火燒,但到了春天,它們卻又長出來了,這又說明了什么?”學生大膽發言說明小草頑強、勇敢、生命力強等。我說:“對,詩人白居易就是這樣充滿激情地贊美小草。讓我們充滿激情地朗誦古詩吧。”最后引導學生讀書后古詩,完整地了解了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古詩《草》教學反思
《草》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詩。本詩讀起來瑯瑯上口,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由于學生課前對這首詩都早有接觸,絕大多數孩子已經能熟背這首詩,所以,如何激發孩子繼續學習這首詩的興趣是首要問題。
在布置預習這首詩的作業時,馬上有學生問道:“為什么我們以前背這首詩時,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別》,現在這首詩名字又變為《草》了呢?”聽到孩子提出這一問題,我立刻覺得這就是孩子繼續學習這首詩的興趣所在,所以我順勢說:“同一首詩有不同的名字當然是有原因的,只不過這個謎底我要在上課時揭曉!”低年級學生正處在學知識長見識的黃金階段,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充滿著無窮無盡的幻想和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和想法,遇到不懂的事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這種寶貴的資源,有助于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的興趣。第二天上課,早有學生等不及要詢問我所說的“謎底”,看著他們那種著急勁兒,我并不急著為他們解疑,而是先講解起這首詩來。在引導孩子學好這首詩后,我問道:“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主要講的是什么?”“草!”很多孩子齊聲回答,“表現了草的什么呢?”我追問,“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很旺盛!”聽了孩子的問答,我總結說:“是啊,這首詩寫出了草頑強的生命力,所以它的題目取作《草》。我們以前背過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與《草》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有幾個敏銳的孩子不等我說完,像是發現了什么寶藏,興奮地說:“《賦得古原草送別》后面還有兩句詩呢!”“哦——那這兩句詩寫的是什么?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問完了這個問題后,看著孩子們一個個認真思考的樣子,我還帶著提示的意味吟誦起這句詩,果不其然,我的話音未落,立刻又孩子反應過來“后面兩句詩里有送別呢!”“正是因為這首詩里有送別的意思,所以這首詩題為《賦得古原草送別》,而這首詩少了最后兩句話,它主要寫的是草,所以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古詩叫做《草》。”
就這樣,我抓住了這首詩有兩個題目這個契機,通過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不僅使他們產生了繼續學習這首詩的興趣,同時也拓展了這首詩的課外知識點,頗有一舉兩得的意味。
古詩《草》教案分析 篇9
師:《草》這一首古詩講的是什么事物?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生:這首古詩講的是草。我是從題目看出來的。
師:好!從題目里能看出文章的意思,題目就好像文章的眼睛。那么,你知道詩里寫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嗎?
生:一個接著一個說,是高原上的草、是平原上的草、是原野上的草、是原來的草、……
師:同學們都大膽發言,很好!好多同學都說的不錯,是高原上的草、平原上的草、原野上的草。但是有個同學說是“原來的草”。對嗎?
生:(紛紛回答)不對!不對!……
師:為什么不對呢?
(學生面面相覷,教師稍作停頓。)
師:咱們問的是“什么地方的草”,高原呀、平原呀、原野呀,說的都是“地方”而“原來”是地方嗎?比如說“我原來上幼兒園”。這里的“原來”是表示什么呢?
生:過去。
師:對,過去。“過去”是表示時間的,不是表示地方的。這句詩寫的是原野上的草。大家想一想,在廣闊的原野上,那么一大片草,長得綠油油,非常茂盛。那樣的情景該多美!
。ㄉ灶D,把學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
師:那么,詩句中“離離”是什么意思呢?
生:茂盛。(旺盛、非常茂盛。)
師:好!說的都很好,F在誰能把“一歲一枯榮”的意思講一講?同桌、前后桌的同學可以圍在一起議一議。
。▽W生討論)
師:好!誰能先用“歲”字說個句子?
生:過了新年后,我長了一歲。
生:我爸爸今年30多歲了……
師:對!伴L了一歲”就是過了一年。“歲”在這里就是“年”的意思。接著看,“枯榮”是什么意思呢?你們知道一年有幾個季節嗎?
生:四個。
師:對。一年有四個季節──春、夏、秋、冬。在春天的時候,草長得怎么樣呢?
生:非常茂盛。
師:對!皹s”就是“茂盛”的意思!翱荨庇质鞘裁匆馑寄兀看蠹蚁胍幌,在北風呼呼、大雪飄飄的冬天,草是什么樣子呢?
生:黃黃的,干干的。
生:都快要干死了。
師:說得好!翱荨本褪恰案煽荨薄八廊ァ钡囊馑肌D敲,“一歲一枯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一歲一枯榮”就是一年枯死一次,茂盛一次。
生: “一歲一枯榮”就是每一年都要茂盛一次,又要枯死一次。
師:說得真好。那么,在下面的句子里,“野火燒不盡”的“盡”是什么意思?“燒不盡”是說草的哪一部分沒有燒盡呢?
生:是說草的根部沒有燒盡。
生:是說草的根部沒有燒完。
師:好。再看最后一句“春風吹又生”是什么意思?
生:春風吹,小草又生出來了。
生:春天來了,春風溫和地吹著,小草又生長出來了,更茂盛了。
師:說得很好,F在咱們看一段錄像?赐赇浵,誰能把全詩的大意說一說?
。ǚ棚@示詩意的課件:原野上小草非常茂盛。冬天來了,一片枯黃。野火熊熊,好像把草都燒光了。但是,春天來了,小草又茂盛地長起來了。)
生:原野上的草非常茂盛。每年都要枯黃、茂盛一次。野火燒不完草根。春天,小草又茂盛起來了。
師:你看,原野上的小草是多么堅強。∧敲创蟮囊盎鹨矡槐M它,春風一吹,它又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F在,同學們把全詩讀幾遍,爭取很快背下來。
。▽W生朗讀)
師:我們做一個表演:一個同學扮爺爺,一個同學扮小孫孫。孫孫放學回到家,給爺爺講這首古詩。
孫:爺爺,我背首古詩給您聽好嗎?
爺:好!背什么古詩?
孫:背《草》。今天上午我們剛學的。
爺:那么多的花兒不寫,干嗎寫草哇?
孫:(一愣)嗯,因為……因為小草很頑強,野火把它的葉子燒光了,可第二年它又長出了新的芽!
爺:噢──我明白了。背吧!
爺: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聽不懂?
孫:離離”就是很茂盛的樣子。這句詩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爺:還有什么“一歲一窟窿”?(眾笑)
孫:不是“一歲一窟窿”,是“一歲一枯榮”。枯,就是干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爺:哈!你看俺孫孫多有本事,小小年紀就會背唐詩,還會講意思呢!
師:這兩個同學表演得特別好,大家用掌聲鼓勵。
。ㄍ瑢W們熱烈鼓掌)
古詩《草》教案分析 篇10
(節選)
——于永正教學實錄
佚名
教育格言
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課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圍才能引領學生進入語文的自由王國。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師教學古詩《草》,進入復習階段。
師:小朋友,回到家里,誰愿意把新學的古詩《草》背給媽媽聽?(找一名學生到前面來)好,現在我當你媽媽,你背給我聽好嗎?想想回到家里該怎么說?
生:媽媽,我今天學習一首古詩,背給你聽聽好嗎?
師:好。(生背誦)我的女兒真能,老師剛教完就會背了。
師:誰愿意回家背給哥哥聽?(找一名學生到前面來)現在我當你哥哥,你該怎么說?
生:哥哥,我背首古詩給你聽聽好嗎?
師:哪一首?(生答《草》)弟弟,這首詩我也學過。他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哥哥,你記錯了,是白居易寫的。
師:反正都有個“白”字。(眾笑)我先背給你聽聽: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風吹又生。
師:還是弟弟記性好,謝謝你。(眾笑)誰愿意背給奶奶聽?(指一生到前面)現在,我當你奶奶,你奶奶沒有文化,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您聽好嗎?
師:好。背什么古詩?(生答背《草》)
師:草?那么多花兒不寫,為什么寫草。
生:因為草有一種頑強的精神,野火把它的葉子燒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長出了新芽。
師: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聽不懂?
生:這句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么“一歲一窟窿”?(眾笑)
生:不是!是“一歲一枯榮”?,就是葉子黃了,干枯了;榮,就是茂盛。
師:后面兩句我聽懂了?窗硨O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奶奶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哪有錢上學呀?(眾笑)
[記者感悟]
這個教學片段受到了華東師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稱贊,已經成為于老師教學中的經典片段。筆者認為這一教學環節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師匠心獨運,一會兒變成媽媽,一會兒變成哥哥,一會兒又變成奶奶,把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教學環節通過角色換演繹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過耳朵有點聾的奶奶,巧妙地引導學生準確說出了詩意,強化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這種生動活潑的教學,肯定能夠在學生心靈深處留下鮮明的印記?梢姡槿おq如教學的潤滑劑,它讓課堂變得生機盎然,讓學習成為愉快的享受。
古詩《草》教案分析 篇11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信息資料:生字卡片、相關圖片、音樂磁帶、學生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由學生課前積累的古詩展開背誦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圖片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觀察到的內容。
師: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長,春天的孩子興致高昂。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你們對春天有沒有新的發現。(板書課題)
先來學習《草》。
對話平臺
自學
1、自讀古詩《草》,注意讀準字音。
2、小組內互相檢查讀詩情況,教師糾正字音“榮”“燒”。
感悟
1、自由讀古詩,思考:自己哪里讀懂了?哪些字詞還不懂?
2、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如離離、歲、枯、榮等詞語的理解)
3、全班交流討論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1)“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課件,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長得很茂盛。
。2)“歲”可問學生幾歲了 ,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就是 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并讓學生說說草什么時候是“枯”?什么時候是“榮”?
(4)“盡”可用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朗讀
1、自由讀: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喜歡小草那種生生不息,頑強的生命力。)
2、多種形式朗讀:指名讀——配樂讀——競賽讀。背誦
1、情境背誦:教師創設把《草》背給家人聽的情境,引導學生背誦。
。ㄈ“離離原上草”我怎么聽不懂呢?怎么不寫花,只寫草呢?……)
2師生共同扮演媽媽、哥哥、爺爺等角色進行表演背誦。練習
1、填空。
離離 ,一歲一 。野火 ,春風 。
籬落疏疏一徑深, 。 。飛入無處尋
2、按要求分類。
未 追 店 枯 徐 燒 榮 菜 宿
獨體字 左右結構 上下結構
上中下結構 半包圍結構
書寫
1、學習書寫“枯 、榮、燒”三個字。重點指導: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鉤的拐彎處要圓潤。
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評議展示。
古詩《草》教案分析 篇12
教育格言
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課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圍才能引領學生進入語文的自由王國。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師教學古詩《草》,進入復習階段。
師:小朋友,回到家里,誰愿意把新學的古詩《草》背給媽媽聽?(找一名學生到前面來)好,現在我當你媽媽,你背給我聽好嗎?想想回到家里該怎么說?
生:媽媽,我今天學習一首古詩,背給你聽聽好嗎?
師:好。(生背誦)我的女兒真能,老師剛教完就會背了。
師:誰愿意回家背給哥哥聽?(找一名學生到前面來)現在我當你哥哥,你該怎么說?
生:哥哥,我背首古詩給你聽聽好嗎?
師:哪一首?(生答《草》)弟弟,這首詩我也學過。他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哥哥,你記錯了,是白居易寫的。
師:反正都有個“白”字。(眾笑)我先背給你聽聽: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風吹又生。
師:還是弟弟記性好,謝謝你。(眾笑)誰愿意背給奶奶聽?(指一生到前面)現在,我當你奶奶,你奶奶沒有文化,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您聽好嗎?
師:好。背什么古詩?(生答背《草》)
師:草?那么多花兒不寫,為什么寫草。
生:因為草有一種頑強的精神,野火把它的葉子燒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長出了新芽。
師: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聽不懂?
生:這句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么“一歲一窟窿”?(眾笑)
生:不是!是“一歲一枯榮”?荩褪侨~子黃了,干枯了;榮,就是茂盛。
師:后面兩句我聽懂了?窗硨O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奶奶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哪有錢上學呀?(眾笑)
[記者感悟]
這個教學片段受到了華東師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稱贊,已經成為于老師教學中的經典片段。筆者認為這一教學環節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師匠心獨運,一會兒變成媽媽,一會兒變成哥哥,一會兒又變成奶奶,把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教學環節通過角色換演繹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過耳朵有點聾的奶奶,巧妙地引導學生準確說出了詩意,強化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這種生動活潑的教學,肯定能夠在學生心靈深處留下鮮明的印記?梢姡槿おq如教學的潤滑劑,它讓課堂變得生機盎然,讓學習成為愉快的享受。
古詩《草》教案分析 篇13
《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認識“離、枯、榮、野、燒、盡”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說出詩歌大意,體會詩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樣不怕困難、頑強不屈。
4、啟發兒童想象,讓學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長的美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離離”、“枯”、“榮”、“盡”的詞義。
2、懂得句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含義。
課前準備:
1.讓學生觀察路邊、田邊、河邊等處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圖,朗讀課文的音頻。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情感描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播放背景音樂)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大草原嗎?這一節課,就由老師帶你們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領略一下大草原生機勃勃的美麗風光。現在,先請大家閉上眼睛, 一邊欣賞音樂,一邊跟著老師到大草原去。
師口述: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長滿了茂盛的野草,這些野草每年都會枯萎一次,又會茂盛地生長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燒不完這些頑強的小草,來年春風 一吹,它們又會重新生長出來了。
師:現在,請大家睜開眼睛看看。(出示草原圖)
這就是我們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覺得這大草原美嗎?我國唐朝的偉大詩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風、不怕雨,頑強地生長,觸發了內心的感情,就寫下了一首詩,名字就叫──草。 (板書:草)
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古詩,先請同學們來自由朗讀詩歌,注意讀準每個字的讀音,邊讀,邊思考三個問題。
(出示問題,聽范讀音頻。)
(1) 課文是怎樣寫草的?想想每句寫什么?
(2) 聯系課文內容,想想“離離”、“枯”、“榮”、“盡”的意思。
(3) 文中哪兩句詩點明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2、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①個人讀;
、谕雷x;
、壑该x;
④檢查讀。
要求:借助拼音練讀課文;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讀一讀,再放進句子里讀正確。
3、交流初讀情況
a 、剛才,大家都讀得非常認真,F在,我要請幾位同學給大家朗讀一次,看看怎么樣?(出示課文內容)
b 、學生評議,教師正音后聽課文錄音。
c 、現在,我們再來學著錄音朗讀。
二、讀詩句,識字
1.第一行(指名讀)
識字: 離 原
指導讀句:離離/ 原上/草,
2.第二行(齊讀)
識字:歲 枯 榮("歲"平舌音,"榮"翹舌音。)
指導讀句:一歲/一枯/榮。ㄌ崾荆簝蓚"一"聲調不同)
3.第三行(指名讀)
識字:野 火 燒 盡(注意讀準"燒"的音。)
指導讀句:野火/燒/不盡
4.第四行(齊讀)
識字:吹 又 (注意"吹"翹舌音)
指導讀句:春風/吹/又生。
三、指導寫字
原:半包圍結構,"廠"里面是"白"、"小",不能寫成"泉"。
歲:上下結構。"山"要寫扁些。上短下長。
枯:左邊是木字旁,右邊可分成"十""古"來記憶。
火:筆順是
吹:右邊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寫得太寬,下面"人"左右伸長。
又:注意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內要居中。
四、朗讀課文
1.聽朗讀課文的音頻,想象原上草的樣子。
2.反復練習朗讀,達到背誦要求。
五、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含要認識的字)。
2.完成課后練習2。
3.用"春風"說一句話。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朗讀、背誦課文。
2.說說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不作過高要求,學生說到什么程度皆可,說通就行。)
3.認讀生字。用"原、歲、吹、火"口頭組詞。
二、深入學習詩文
1、具體分析詩意和字詞義。
a 、齊讀“離離原上草”(軟件出示)
b 、問: (1) 課文寫的是哪里的草?你從詩中哪一個詞知道的?
(2) 草原上的草長得怎樣呢?(引導學生看圖)
。ㄓ指哂置,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3) 詩中哪一個詞語寫出了野草茂盛的樣子?
。▽,“離離”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樣子。)
(4) 讓一兩位同學說出詩意。
(5) 指導朗讀。
師:第一句詩主要寫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樣子,讀的時候,“離 離”兩字讀重一點。
c 、師:誰來告訴老師,這些野草有什么生長常規呢?
。▽O了,那你們看看詩中又是怎樣寫的?)
。ú恢酪矝]關系,相信你們學習了下一句詩后一定會知道的。)
(1) 指導朗讀:“一歲一枯榮”
問:“一歲”是什么意思呢?(一年)
一年中有哪幾個季節?
師:請你們告訴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長情況一樣嗎?
。ㄜ浖鍪荆捍、夏、秋、冬圖,即發芽──茂盛──變黃──干枯)
(2) 看圖后要求學生分別說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長情況。
。ǘ嗾垘孜煌瑢W說說)
(3) 看了圖片,我們知道,野草長得最茂盛的是哪一個季節?在哪一個季節野草會枯萎呢?
(4) 師:現在,誰愿意幫老師一個忙,把“枯”、 “榮”兩個字擺在相應的季節下面,并請他說說“枯”、“榮”的意思。
(5) 現在,誰來告訴老師,“一歲一枯榮”是什么意思嗎?
。ㄗ屢粌晌煌瑢W說說)。
d 、 (1) 師:到了冬天,原野上的草一片枯黃,野火一燒,燒了個清光,但為什么又說"燒不盡"呢?(邊講邊將草改成黃色,畫上熊熊大火燒枯草的情景,擦去原野圖地上的草)
(2) 讓學生說說(野火燒去了野草的莖和葉,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燒不掉的)。
(3) 教師畫簡筆畫
(4) 詩中是怎樣寫的呢?請讀出有關的詩句。(強調“盡”的意思。)
"盡"字中的"尺"像杯子,杯子倒過來,里面沒有水了,所以"盡"意思是"完"。
(5) 由于草根沒有燒掉,所以草會怎樣呢? (出示軟件,并說出詩句意思)。
(6) 教師讓幾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第4句詩的意思,學生根據"春風吹又生"的詩意,畫出了短短的草芽。教師又讓學生說說他畫的意思。
(7) 指導朗讀最后一句(要求用高揚的語氣朗讀)。
。ù禾煲坏剑安萦种匦律L出來了,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的事情!所以讀的時候要高揚的語氣去讀。)
2、師:小朋友,野火燒得這么厲害,野草的莖和葉都被燒光了,可是 第二年的春天,春風一 吹,小草又齊刷刷地生長出來了。你覺 得這些小草怎么樣?(板書:非常頑強)
師:你喜歡這些小草嗎?為什么?
。ê芎茫蚁嘈拍阋院笥龅嚼щy,一定會像小草一樣勇敢、頑強 拼搏。)
3、朗讀最后的兩句詩
(現在,我們一齊來用高揚的、令人振奮的語氣朗讀最后兩句。)
三、復讀階段,熟讀成誦。
1、朗讀全詩(分男、女同學)
2、師:學習這首詩,你最歡那一句呢,為什么?
3、背誦全詩(開火車背、小組齊背 、指名背)
《草》我們學過了,現在我要和大家一起聽著音樂,聽著詩歌,再次到大草原去領略大草原生機勃勃的美麗風光。)
四、課外延伸
《草》這首詩原來的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別》。原詩的后邊還有下面的內容呢!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古詩《草》,了解了詩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這種小植物雖然不起眼,可它那頑強的意志、頑強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們欣賞的。我們也要像小草那樣,遇到困難要有頑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
六、鞏固練習。
1.填寫詩句,寫出劃線字的意思。
離離原上草,__________。( 。
野火燒不盡,__________。( )
2.填空練習“離離”是形容( 。┟⒌臉幼印“一歲一枯榮”中;前面的“一”指( 。┑囊馑迹竺娴“一”是( )的意思。
3.照樣子把詩句寫在( 。├铩
例:原野上的草長得很茂盛。(離離原上草。)
野草每年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節又茂盛地生長起來。( 。
野火不能把野草完全燒掉。( )
春風一吹,野草又會重新生長。( )
【課后反思】
《草》是唐代白居易寫的一首送別詩,課文選的是前四句。低年級兒童對古詩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前我先伴著背景音樂,口述出詩文內容,讓學生在腦海中初步有一個印象,然后采取"以讀帶譯"的教法,即先讀通、讀熟、讀懂、讀好譯文,然后再讀讀通、讀熟、讀懂、讀好古詩。在講解古詩時,一是通過質疑來解詞、析句、翻譯;二是畫詩為畫,使詩句內容形象化。最后配以誦讀、吟唱。這樣學生就能領悟內容,體會詩情,讓學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長的美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宿新市徐公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正確書寫6個生字。能結合詩句理解“疏疏、未成陰、急走、無處尋”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理解古詩所描繪的美麗景色,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能根據詩中描繪的情景,結合插圖,編寫一個小故事。
教學重點:
1.讀懂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2.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準備:課件、音樂。
一、前提測評
1.復習《草》的詩文內容,口述詩意,詩人表達的情感。
2.回顧學習方法。
二、談話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看圖說話。出示《初夏荷塘》圖。請小朋友們用自己的話說說圖上的景色。
2.看圖背誦。圖上的景色讓你想起了哪一首詩?請你背誦給大家聽。(學生背誦《小池》)還記得寫這首詩的詩人是誰嗎?(楊萬里)
3.揭題。今天,我們要跟隨南宋詩人楊萬里去欣賞暮春時節的鄉村景色。(板書:宿新市徐公店)
4.認讀“宿、徐”。(注意指導把“宿”的平舌音讀正確)
5.解題。你在哪里見過這兩個字?知道它們的意思嗎?(預測學生在招牌上見過“宿”,引導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現在的旅館、酒店。學生在同學等人的姓名中認識了“徐”,引導理解“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請你說說這題目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開的客店里過夜)
6.讀詩題,F在請你根據明白的意思把詩題讀正確。(指導根據意思停頓,讀好詩題)提問: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時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三、小組自學,初讀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詞劃出討論,初步理解每句詩意。
2.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的美麗。
四、指導學習古詩
1、 理解詞語,讀懂詞句。
。1)理解第1句:第一句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什么特點?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疏疏:稀稀落落、不密的樣子! 籬落,指籬笆;
徑,是指小路。 深,遠,很長的路。
詩意:菜園邊的籬笆稀稀疏疏,有一條小路伸向很遠的地方。
板書:籬笆 (疏疏) 一徑(深)
這句詩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遠望到的。緊接著作者收回視線,從遠望到近觀,又看到了什么呢?
。2)理解第2句:又寫出什么景物呢?誰能說說“枝頭”、“未成蔭”的意思。
樹頭:樹枝頭! 未:沒有! 陰:樹蔭。
詩意:樹枝上的花已經落了,但樹葉還不很茂密,不能遮蓋地面成為樹
板書:樹頭 未成陰
師:為什么沒形成樹蔭?(因為葉子未長大)。理解時應“補”枝頭上的花已經落了,但葉子還未長大,還沒有形成樹蔭。這一點,可見這一天天氣怎樣?(麗日當空,地面上有斑駁的樹影,星星點點的光斑。)
。3)理解第3句:抓住哪些景?板書:兒童 黃蝶 菜花
“急走”:奔跑。
這詩句的意思:兒童奔跑著追逐著黃色的蝴蝶。
師:兒童追到了蝴蝶沒有?
。4)說出第4句,讓學生說說這句的意思后,教師講講:
黃色的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再看圖(后兩句圖)這兩句寫兒童捕蝶的情景。“跑、尋”這叫動態描寫(板書),兒童奔跑、撲蝶……讀來使我們倍感親切、耳目一新。
2、說出詩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讀,試說說古詩的意思,同桌相互練說
。2)集體朗讀,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3、體會感情,背誦默寫。
。1)討論:這首詩描繪了怎樣一幅圖畫面?作者表達怎樣的感情?板書:喜愛
。2)討論后,教師小結:
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春夏這交兒童們在菜園里天真活潑地捕蝶嬉戲的生動畫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興。全詩充滿歡樂。請大家用活潑、向上、歡樂的感情讀,背誦詩歌。
四、鞏固練習
1.這些景物分別是怎樣的呢,看看圖,說一說。
。 )的籬落 ( )的小徑 ( )的兒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樹
2.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的美呢?
填空:詩中通過----------、---------、----------、----------這些情景來說明是----------季節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心情。
3.詩中前兩句是靜態描寫,后兩句是動態描寫,全詩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充滿了春的氣息,特別是后兩句,兒童捕蝶的畫面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說說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聽到了什么呢?[想象練說]
五、圖文對照編故事
1.這雖然只有二十八個字。但在詩人眼里不僅僅是一個鏡頭。仔細看,你能看到這個追蝶的孩子臉上的表情嗎?黃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樣的情景,那孩子會怎么想怎么做?展開想象,說給同學聽聽。
。ǜ狡瑪啵哼@時,從小路的遠處,跑來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趕一只黃色的蝴蝶。黃蝶兒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與他捉迷藏。追了一會兒,黃蝶兒大概也飛累了吧,它停了下來,歇在路旁的籬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腳,眼睛緊盯著蝴蝶,一邊用袖子去擦臉上的汗珠。詩人這時仔細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圓圓的臉上嵌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愛。淡紫色的短褂,藍色的長褲在暮春的田野里顯得更加艷麗。說時遲,那時快,小孩雙手一攏,猛地朝蝴蝶撲去?墒沁沒等他把手合攏,那蝴蝶已機靈地扇動翅膀,飛進油菜花叢里去,再也找不到了。看著那一片金黃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惱,滿臉的不高興。他瞅了詩人一眼,便蹦跳著跑開,去尋找新的快樂。)
2.課外作業:這一句詩,就是一幅畫,就是一集故事,請你先把詩背給爸爸媽媽聽,再把詩句編成故事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