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孩子教學案例(精選2篇)
鄉下孩子教學案例 篇1
一、理念。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根本性的資源。學生因為受知識水平、生活閱歷的限制,與教材、本文中人物存在著一定心理和感情上差異,如果總以“學生角色”這一固定模式參與思維,就會“立與文外”而無動于衷,這就必須指導他們在課堂中進行角色轉換,縮小人與人、與課堂的諸多差異,消除認識心理障礙。
二、教學目標(第一課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了解課文的只要內容。
3、 通過轉換學生課堂角色,培養學生角色體驗能力和思維水平。
4、 初步感受鄉下孩子豐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培養熱愛農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流程。
(一)、檢查課前準備,對話導入課堂。
師:同學們,老師布置你們的有趣的家庭作業完成了嗎?
生:完成啦!
師:老師要求你們回去聽一聽爸爸媽媽有趣的童年故事,同時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把它記下來。誰來說說?
生:我用畫畫的方式來介紹爸爸媽媽的童年故事。
生:我是用錄音的方法來記下爸爸媽媽的童年故事的。
生;我想用講故事的方法來介紹爸爸有趣的童年故事。
(二)轉換課堂角色,體驗童年生活。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介紹爸爸媽媽的童年,誰先上來?
甲生:拿這磁帶上來,興奮地說:“我把爸爸的童年故事用磁帶錄了下來,你們聽。”(教室立刻安靜下來。)錄音機里傳來他爸爸的童年回憶:我是在農村長大的,農村的田野留下了我很多很多有趣而又難忘的故事。就拿放學回家到野外去割豬草的是來說吧……(同學們聽到有趣的地方都不約而同地放聲大笑起來。)
乙生:拿著一張照片(春天在油菜田里幾個小朋友的合影),放在投影下介紹起來;你們知道這位七八歲的小姑娘是誰嗎?她就是我的媽媽。(學生哈哈大笑,其中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蔣成,我想糾正你剛才的講話。你應該說:這位小姑娘是我媽媽小時候。”)他停了一下,說:“對,旁邊一些孩子都是我媽媽童年時的伙伴,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媽媽村子里來了個拍照片的,這天剛好是媽媽的生日,于是媽媽就用自己僅有的一元錢邀請伙伴們合影。你們看,我媽媽是不是笑的最甜?(又是一陣笑,有的學生說,你媽媽真幸福,有的學生說,你的媽媽真自由……)
師:不錯,剛才你們聽得很認真,特別徐丹小朋友還及時跟介紹的小朋友糾正錯誤。下面我們繼續開始。
丙生:拿著一張畫上來放在投影下,自豪地說:“聽完爸爸媽媽的童年,我通過想象,把爸爸媽媽的小時候的生活畫面用圖畫表現出來了,你們看,這是我爸爸媽媽小時候游泳的池塘……(其他同學邊看邊問,七嘴八舌。有的問你爸爸媽媽小時候就生活在一起嗎?有的問:那池塘大嗎?現在還在嗎?有的問:那池塘里的水是不是很清澈?……)
(三)配樂朗讀課文,理解詩中角色。
師:同學們的介紹使我們仿佛回到了爸爸媽媽的童年,老師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童年,也想向大家介紹一下老師的童年,你們想聽嗎?(同學鼓掌歡迎)我的介紹方式跟你們不一樣,我用詩歌的形式(板書:鄉下孩子)
師:配樂朗讀結束后,說:“這就是老師的童年,我們鄉下孩子的生活。你們覺得老師講的美嗎?好,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呢。現在我們打開書,一起來欣賞吧!
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
師:下面我們邊讀邊思考(1)課文中的野菊和黃鸝是指什么?(2)鄉下孩子在田野里會做什么?
生:讀后交流,各抒己見。
(四)想象編寫詩歌,比較兩種角色。
師:是呀,鄉下孩子的生活在田野里,在陽光下,是多么的自由,多么的開心。我們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也有我們生活的樂趣。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我們平時都做了哪些有趣的生活。
生:……
師:講得真好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編成一個有趣的詩歌。老師說上句,你們動腦說下句。
師:曾是爸爸懷里?
生:好問的皮猴。
生:聽話的綿羊。
生:美麗的杜鵑鳥。
師:曾是媽媽背上?
生:……
師:拿出一張紙頭,可以?
生:……
師:去一回公園,就有?
生:……
師:玩一次橡皮泥,能夠?
生……
師:喔,城里孩子?
生:生活在校園里。
生:生活在公園里。
生:生活在鬧市里。
生:生活在商場里。
……
師:拿出你們的筆,模仿《鄉下孩子》的格式把剛才的對口練習寫下來,就是一篇好的詩歌。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好嗎?
生:《城里孩子》
三、教后反思。
(一)角色轉換和語言訓練相結合。
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在平時的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積累、運用能力和聽說讀寫的能力為“著眼點“。課前準備和課堂上不同形式介紹父母的童年故事使學生由父母的童年轉換為自己的童年。將他們走向于生活角色,有話可說,有理可悟、有情可發。
(二)角色轉換和文本內容相結合。
因為孩子身份的轉變,實現了學生思維角度的變更
爸爸媽媽的回憶就是我今天的生活,便輕而易舉地將學生從文外拉進文中。學生在與教材零距離的接觸中放飛想象,更深、更透地理解文中內容,仿佛自己就是父母背上的野菊、黃鸝,仿佛自己就是在田野里、小河邊抓魚、摸蝦的鄉下孩子。
(三)角色轉換和思維培養相結合。
創新思維的主要方式是發散思維、聯想和想象。在學生走進文本進入角色時,我利用教材蘊涵的資源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體會自我角色 城里孩子。說說自己的城市生活,感受生活的樂趣。積極動腦,師生進行對口練習,最后編寫詩歌《城里孩子》。使孩子的創新思維得以放飛。
鄉下孩子教學案例 篇2
背景:
在這個收獲的季節里,初涉教壇的我迎來了幾十張天真無邪、充滿童真童趣的新面孔。短短的一個多月,這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以及面貌一新的蘇教版教材中一篇篇真情流露、文質兼美的佳作,給了我一種從未有過的清新悅目之感。課堂上學生的童言無忌、奇思妙想,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初為人師的快樂。每每看到他們的情感得以升華,生命之花得以綻放之時,我都會有一些或多或少的感慨。為此,力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將成為我人生的一大樂章!
[教學實況]
窗外,秋意濃濃,落葉正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里;課堂上,我正在講授一篇真摯感人、富有童趣的詩歌——《鄉下孩子》,“鄉下孩子”的生活狀況緊緊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在完成第一步識字認讀過程后,我打開圖文并茂的課件,想以此來激發孩子們的情感,使朗讀上升一個層次,可對于長期生長在城填的孩子們來說,由于他們并未真正地體驗過鄉下的生活,而缺少足夠的感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在朗讀的時總是拉著長聲平平地讀。
于是,我又試圖用自己的范讀把自己對“曾是媽媽懷里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的理解傳送給孩子們,可孩子們怎 么也進人不了狀態,我所期望的情感境界遲遲未出現。
就在這時,一組異樣的鏡頭闖人我的眼簾:瑩瑩抱著文文,還把嘴湊到了文文耳邊,好像在小聲的訴說著什么。后面的同學看著他們,發出了嗤嗤的笑聲。我剛想悄悄制止這看起來有點過分的行為,可已經來不及了,調皮的東東喊了出來:“瑩瑩沒羞,親了文文一口!” 我猛一下愣住了,孩子們把目光全都移到瑩瑩和文文身上,又移至我臉上,教室里的空氣即刻緊張起來。怎么辦?這時瑩瑩紅著臉站起來說:“老師,文文告訴我,孩子在媽媽的懷里應該是很開心很安全的,媽媽也會給孩子說故事。”一句話提醒了我,到嘴邊批評他們的話收了回來,我靈機一動對大家說: “同學們,你們瞧,瑩瑩和文文多像文中的媽媽和黃鸝呀,我們也像他們一樣來演一演,好嗎?”聽了我的話,教室里頓時活躍起來,小家伙們一會兒你躺在我懷里做“黃鸝”,我抱著你做“媽媽”;一會兒湊到對方耳邊說悄悄話,還有的躺在另一個身上撒嬌,他們邊讀、邊說、邊演,一時間呈現在我眼前的是孩子在媽媽的懷抱中自由歡樂的情形、媽媽對孩子說悄悄話的溫馨畫面。尷尬的場面化解了,文文和瑩瑩羞紅的臉上露出了心存感激的微笑,孩子們在熱熱鬧鬧、說說笑笑中真正地領悟了這篇真摯美妙的詩歌,并使情感得以進一步升華。
[簡評]
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會出現許多類似這樣的意外。面對孩子們的童言無忌、過分的言行,我們該以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該怎樣處理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是用成人的眼光去呵斥制 止,不加指責、悄然無聲地息事寧人;還是用平和的心態去理解他們的與眾不同,還他們個體生命的發展權,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呢?毫無疑問,答案應該是后者。試想如果當時我一口否定了他們的表現和感受,即時批評文文的做法,那我們就無法看到他們心靈中的某些亮點,也無法以此為契機,引導他們達到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境界,甚至會傷害文文和瑩瑩那幼小的心靈,給其善良美好的一面抹上陰影。
我們知道,稚嫩的童心在還未懂得成人的規矩及做法時,他們總是會及時地含羞地卻又毫不隱藏地展示自己的真情實感。細想一下,文文和瑩瑩的表現不正是孩子樂于參與、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的表現嗎?他們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言行大膽表現出來,是一種普通的個性張揚行為。作為教師,我們應摘下長期以來禁錮在頭上的尊者的裹頭布,做學生個性解放的使者,用一顆平常心,善待孩子們類似這樣的個性化言行,珍視孩子們的獨特感受,保護好孩子們的積極性。并用愛心去理解孩子的思想,用愛 心去體驗孩子的心靈,給孩子們一個表演的舞臺、思維的空間,還他們全天候的心靈自由,讓他們自信地去說、大膽地去做。
當然,瑩瑩的做法也有不合理的一面,也許平時受外界的影響,有故意想親近他人的傾向。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冷靜下來,避重就輕,轉移話題,向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方面去引導。這時,其他孩子會在教師贊賞文文的做法中受到啟發,大膽地表達自己對文中情感的理解。當最后我問大家,學完這篇文章想說點什么時,孩子們就各抒已見:“老師,我就是那只歡唱的黃鸝!”
“老師,你的懷抱就像媽媽的一樣溫暖,我們就是那一只小黃鸝,在你的懷抱中不斷成長。”
“老師,你是我們的好老師,也是我們的媽媽。”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樂于贊賞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在他們自由表現的時候,我們會看到許多生命的亮點。在此,就讓我們一起來尊重每個孩子真實的獨特感受,捕捉課堂上的有利契機,呵護他們心中的那份愛。
[思考與討論]
我們該如何面對孩子們的過分言行,珍視孩子們的獨特感受,使他們建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