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恩情教學案例(精選2篇)
母親的恩情教學案例 篇1
[教學片段]
師: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母親的恩情的呢?自由讀課文第一、第二小節,邊讀邊找出令你感動的句子。讀后交流。
生: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這一句話感動了我。
師:為什么?
生:“忙著”一詞體現出了母親對兒子的關愛。
師:你說得真好,誰能用“忙著”說一句話?
生:我忙著做作業。
生:媽媽忙著上班。
生:小雞忙著找蟲子吃。
生:中午,值日生忙著掃地。
師:還有哪句話感動了你?
生: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這一句話感動了我,母親縫得多認真呀!
師:你體會得很好,你覺得應該怎樣讀好這句話?
生:應該把一針針一線線重讀,讀出母親的恩情。
(反復讀這個句子,在讀中讓學生體會母親對孟郊的愛。)
師:通過讀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好像看到了媽媽正在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衣服。
生:我好像看到了媽媽正湊在油燈下瞇著眼慢慢地縫著。
生:我好像看到了媽媽頭上的白發又增加了幾根。
師:媽媽的愛真真實實地體現在行動中。
(齊讀課文第一小節,再次體會孟郊母親的恩情。)
師:還有哪些地方感動了你?
生:孟郊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
師:好,劃出濕潤一詞,誰理解這個詞的意思?
生:孟郊的眼淚在眼眶中打轉,但沒有流出來。
師:是呀!母親的恩情深深打動了孟郊的心,他的眼睛濕潤了,你覺得此時的孟郊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生:“媽媽,你辛苦了!”
生:“媽媽,我又讓你操心了。”
生:“媽媽,我會早點回來報答你的。”
[教學反思]: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媽媽不知要付出多少的愛。在這個片段中,師給學生自由的表達空間,讓學生自主朗讀感悟,找出令你感動的句子。然后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朗讀體會,從“一針針”“一線線”“忙著”,體會母親為兒子日夜操勞的辛苦,感受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和疼愛,最后通過朗讀表現母親把對兒子的愛縫進了衣服里的無私關愛之情。當然,從孟郊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抓住“濕潤”,讓學生站在孟郊的立場上體會母親的恩情,在練說中讓學生學會感受偉大的母愛。同時也為孩子們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相信學生也會把對自己父母的愛回報體現在行動上的。
母親的恩情教學案例 篇2
《母親的恩情》是蘇教版第四冊中的一篇課文。文章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詩《游子吟》,并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知識,展現了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學習課文1-3自然段,通過充分朗讀感受文章樸實語言中蘊涵的純美意境,真摯感情。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結合課文理解古詩的意思。因為朗讀充分,感悟深入,學生在輕輕地吟誦中紛紛舉起了小手。
熊亞鈾:老師,我讀懂了“慈母手中線”。“慈”就是慈愛,“母”就是母親,“手中線”就是說手里拿著線在縫補衣服。
陳子杰:我讀懂了“游子身上衣”。“游子”就是指出門遠游的人吧,“身上衣”是指他穿著母親縫補的衣裳。
馬心悅:我讀懂了“臨行密密縫”。是說媽媽在兒子快要遠行的時候連夜縫補衣服,一針針一線線,小心翼翼地。(邊說邊做縫補衣服的動作,有點激動)
姜成銘:我想幫馬心悅補充一些。我想“臨”就是靠近、將要的意思,“密密”看得出媽媽縫得很用心,媽媽對兒子的愛真令我感動。我還讀懂了“意恐遲遲歸”,就是說媽媽很擔心兒子,不知道他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路多華:我覺得媽媽生怕兒子回來晚了。因為“遲”就是晚的意思,“遲遲歸”就是晚回來。
(許多學生點頭同意)
許沐文:老師,我讀懂了“報得三春暉”。“報”是指報答,“三春”就是三月的春天,“暉”是指太陽的光輝,連起來就是說要報答太陽的光輝。
從開始到現在課堂氣氛一直很熱烈,可等許沐文說完以后卻無人繼續舉手了。我環視了教室一圈學生們仍然無語。
師:看來這句“誰言寸草心”有點難度,我來說吧!(停頓)不好,剛才的詩句都是小朋友們自己理解的,很有道理。我們不要破例,好不好?誰愿意勇敢的來嘗試一下。
(過了一會,有兩只小手舉了起來)
過夢嬌:我想這句的意思大概是說有誰能夠理解小草的心思呢?
師:是啊,誰知道小草的心思呢?
生:小草想要報答太陽的恩情。
師:那小草報答得了太陽的恩情嗎?
生:不
師:是嗎?你們從哪里知道的呢?
生:書上說,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師:有道理,誰能讀好這句話呢?
(指名讀,齊讀)
師:是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那么誰言游子心呢?(我一時想到了這樣一個拓展訓練)
生:報得母親情
生:報的母親恩,更好!
生:還有父親呢?
生:那就“報得父母恩”吧!
師:對,誰言游子心,報的父母恩。(邊說邊板書)
全班齊讀
課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得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特別是“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這句。設置教學目標的時候,我還把這句詩句的理解定為了教學難點。但上完課后,卻感覺格外的開心。當我引導組織學生深入學習課文,尤其是反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后,放手讓學生自主理解詩句,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最后“誰言游子心,報的父母恩”,也是在課堂中即時生成的精彩,是在師生、生生思維的積極交流中產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