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反思
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反思(一)
這一課在區分冊備課時朱慧老師就曾介紹說,這篇文章看似枯燥,實際上只要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及知識儲備,上起來反而是格外的出色。于是課前,我安排學生回去向父母親了解鄧爺爺的相關知識。孩子們的父母正好是改革開放受益的一代,且從他們的口中說出,更易于孩子們理解。在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我再去上這一課,真如鮑老師所說的比較輕松。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讓全體孩子全篇課文朗讀顯得冗長而乏味。我抓了幾個關鍵句段,再抓幾個重點詞,由小牽大,逐層鞏固。當我問及孩子們讀完后的感受時,有些孩子的嘴里迸出了“感動”感動這個字眼。單單是孩子的這一個“感動”就讓我激動不已,我不必再問孩子們為什么讓你感動這樣的廢話了。因為感動了就是感動了,真當我們感動時,又能說出幾條理由呢?那僅僅是內心的觸動,情感的共鳴罷了。
《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反思
《鄧小平爺爺植樹》這是一篇較長的課文,課文里藏了許多的長句。我怕學生學起來有困難,于是就先引導他們反復地朗讀,覺得學生讀得差不多了,我提問了這么一個問題: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么呢?有幾個同學紛紛發言了:
“我知道了鄧小平爺爺植樹非常辛苦。”
“我認識了鄧小平爺爺,他是一位植樹工人。”
另一位同學嘴里沖出一句:“1985年,我還沒有出生呢。”
……
聽了孩子們各種各樣的回答,真讓我啼笑皆非。是啊,1985年,對于孩子們來說,那是多么遙遠的事情呀。怎么能要求他們去感受、去體會那“難忘”呢?于是我介紹起了鄧小平爺爺的簡介,好趕緊糾正孩子們一些錯誤的認識。孩子們聽了鄧小平爺爺的簡介后,一個個好像才恍然大悟:原來1985年的植樹節,是這樣令人難忘的。
一堂課,無論設計怎樣,最終是為了讓孩子有所收獲。每天的一小步,才能成就今后的一大步。
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反思(二)
《鄧小平爺爺植樹》是人教版第二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介紹了1985年的植樹節,81歲高齡的鄧小平爺爺在北京天壇公園親手栽種松柏的經過,帶著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壯成長,“小平樹”已成了天壇公園的一道風景。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鄧小平爺爺的時代離他們實在太遠了,而且他們不能完全理解本課的主題。況且課文篇幅又是那么長,三百字左右的課文對于一年級下半學期剛開學的學生來說,確實大部分學生要跳一跳才能讀上來。因此學習這篇課 文需要老師和孩子們的充分準備。
經過了我們師生的充分準備之后,這篇課文的學習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總結起來有這么幾點成功之處與不足之處。
1、為了讓學生盡快體會感悟,我先布置學生回去預習,讓他們先自讀課文。
不止一次的再網絡平臺的校信通群發短信上提醒家長們幫助孩子們預習沒有學過的課文,盡量多的往后讀后邊的課文。課堂上我簡單介紹講述了鄧小平爺爺的一些故事,激發情感,然后我心里還是沒底,直嘀咕:講得那么用勁,不知道學生能聽進幾成呢?與其我唱獨角戲,還不如聽聽學生的心聲,于是,我笑容可掬地問:“同學們,昨天有沒有讀課文呀?認真預習了的請舉手。”“有”一雙雙小手舉起來更增加了我的自信。我又問:“那么你讀了后,知道了些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我們來討論討論”這下子學生來勁了,教室里像炸開了鍋。“老師,我讀了以后,覺得很感動!”“鄧小平爺爺那么大了,還去種樹。”“什么叫萬里無云,春風拂面?”、一個個稚嫩的問題讓人看到了希望,在新課程教材與理念的指引下,我們一小部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他們隨著閱讀量的增大,課文的字詞閱讀對他們來說已不成問題,而且能主動地去了解去學,特別是開放的問題下他們會更有探索,更有所思。像《鄧小平爺爺植樹》所蘊含的道理確實對于現在學生是很難感悟的。但他們能從鄧小平爺爺植樹的實際行動中,有所感動,有所體會。這是學生在自主學習,主動地探索,作為教師感到欣慰,也為孩子們養成了認真預習的好習慣感到欣慰。
2、學習新課前習慣于聽寫幾個最近學過的生字詞,通過了好長時間的觀察訓練和驗證,這一好習慣真的讓孩子們受益匪淺。
積少成多,每天利用幾分鐘時間就使孩子們將所學生字掌握的十分牢固。每一次單元檢測或者其他檢測中生字詞這一項目幾乎不丟分。這個習慣要一如既往的堅持下去。
3、教學思路上自以為的是搞了一點點小創新。
一般的教學思路是導入新課然后初讀課文。初讀課文中提出讀書要求找出不認識的生字就開始進入識字環節。因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出現了許多四個字的詞語,理解學會這些四字詞語是這一單元的重點也是這一課教學的難點,也正由于這些四字詞語的出現這一段讀起來很不容易,一些孩子要認真的讀好多遍才能夠讀通順。“同學們都能夠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這種認真的學習態度老師喜歡。 老師也有課前預習的好習慣,而且預習中我發現第二自然段總也讀不通順。誰能來給我當當小老師?”孩子們給老師當小老師的熱情都十分高漲,調動那些認真預習的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來帶動其他孩子的學習熱情。領讀、齊讀的方式解決最難讀的這一段課文并將難點的理解詞語在這一環節解決掉,解決了這個最大的攔路虎下面的學習就輕松多了。解決了這一難題之后進入識字階段,再去認讀生字詞,詞語中出現的一些四字詞語或者難以理解的詞語就好接受多了。我不知道會有多少老師認同我的這點創新,但是通過學生都順利的通過的表現情況看我自以為是成功的。
4、識字階段仍舊是老一套路子,教給孩子們多種識字方法,反復的運用各種方式方法進行識字,大家都在這樣做,我也一直是這樣做的。畢竟一年級教學識字是重點。
5、認識表示動作的詞語是這一單元學習中出現的新知識。
在第二課《春雨的色彩》一課里我已經滲透了動詞的知識,并引導孩子們在課文里畫出這些表示動作的詞語,認識到表示動作的詞語叫做動詞。這一課的學習繼續滲透,引導孩子們在課文中畫出表示鄧小平爺爺植樹時的動作的詞語,認識這些動詞,理解動詞的運用能夠表現出鄧小平爺爺的認真細致。“這些描寫動作的詞語就是動詞。以后,我們在寫日記的時候,也可以用一連串的動詞來說清楚一個人做的一件事情”。我這樣引導孩子們。這是教學的難點,中游以下的孩子也許仍舊是一頭霧水,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這方面的知識還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漸滲透,多練習多領會,相信孩子們會越來越明白。
5、能夠根據提出的問題在課文找找出一個完整的句子來回答,并將這句話完整的用直線畫出來,也是這階段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作為老師的我們也許認為這太簡單了,經過幾次的練習之后發現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很難很難。
6、不足之處也是有的。
由于自己有些地方準備的不夠充分造成了個別環節過渡中的生疏,孩子們對鄧小平爺爺的了解太少理解課文的額深度不夠,體會感情也不那么到位。教育孩子們多植樹,綠化祖國,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許多孩子不能夠從心里感受到。識字教學照顧到大多數孩子,多種形式識字認字,而通讀課文環節要照顧到一些學習困難的不積極預習的孩子,那些優秀生一遍一遍的帶動這部分學困生去通讀課文造成一部分孩子的煩躁,理解動詞體會感情環節優秀生明顯要高效于其他孩子,這種孩子們之間的差距在課堂上顧此失彼讓人困惑。
鄧小平爺爺植樹原文欣賞:
1985年的植樹節,是令人難忘的日子。
這天,萬里無云,春風拂面。在天壇公園植樹的人群里,81歲高齡的鄧小平爺爺格外引人注目。只見他手握鐵鍬致勃勃地挖著樹坑,額頭已經布滿汗珠,仍不肯休息。
一個樹坑挖好了,鄧爺爺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他站到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說:“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
一棵綠油油的小柏樹栽好了,就像戰士一樣筆直地站在那里。鄧爺爺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今天,鄧爺爺親手栽種的柏樹已經長大了,“小平樹”成了天壇公園一處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