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反思(通用7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渲染,營造氛圍。
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升華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贊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么,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后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應拉長些,才更具音樂美,還有課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讀都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多加指導。還有,課堂應變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2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借助注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么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匯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 “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并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鐘子期曰:‘( )’志在( ),鐘子期曰:‘( )’”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凄涼傷感的音樂襯著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最后,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鐘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于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后,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77個字里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本文雖是文言,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可借助注釋進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本課難點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這個文本,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么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后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么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的有點淺顯。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3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傳頌至今。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除了這些,我還充分利用了聯想和想象的作用。
盡情享受聯想的美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環節,比如:他們是如何相見的?他們又是如何分別的?分別以后,他們又是過著一種什么樣的生思?想念對方嗎?伯牙怎么找到鐘子期的?來到他的墓前又會發生什么樣的情景?請你充分運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暢、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在課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詞語,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我先讓學生說說看到這些詞語,你會想象到什么樣的畫面,這為我后面想象的環節埋下了伏筆。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鐘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后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與學生真誠對話是我在這堂課中的另一個收獲。因為課前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使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上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這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 《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鐘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或有回避情況,例如:學生說“郁郁蔥蔥的森林”時,我沒有進行引導為“蔥蔥森林”,因為一時間想不到怎么說就回避了,很不應該。有時,忙于趕時間,就匆匆過場,例如在朗讀感悟上擔心時間不夠,沒有引導讀中感悟到位。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后,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4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伯牙絕弦》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一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渲染,營造氛圍。
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升華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贊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么,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后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應拉長些,才更具音樂美,還有課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讀都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多加指導。還有,課堂應變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二
一直對上《伯牙絕弦》這課充滿了期待。聽過兩位教師執教這課,特別是去年聽的這堂課仍讓人回味無窮,記憶猶深。兩位教師共同的特點就是指導了學生把文言文讀好,讀出韻味;同時注重了對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導;還有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去感動學生,讓學生沉下心去感受伯牙在知道鐘子期死后斷琴絕弦的哀痛中,從而領悟到了知音所包含的深遠含義。
借鑒成功者的教學方法,我也決定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先指導學生把文言文朗讀正確,生字讀準,斷句正確,然后引導學生去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學,分組學習,讓他們自己掌握學習的方法;最后解讀知音的深刻內涵。
教學流程還算流暢,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特別是朗讀文言文的興趣很高,讀得搖頭晃腦,有滋有味的。
但是我覺得遺憾的是有的學生從入課到最后都沒有讀出那種味道,讀的時候感覺斷句的地方是一個字一個字數過去的;其次是有個句子的斷句“伯牙謂世再無知音”學生掌握的情況不太好,他們也知道該在什么地方斷句,但是讀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把“謂世”兩個字連在一起了,讓我不理解的是一個成績很好的女孩子,你給她糾正多少遍都沒用。課后我想,造成這樣朗讀的原因大概有兩個,學生的朗讀習慣和學生的語感的欠缺所導致的吧。
另外在教學中顯得不足的是學生在領悟知音內涵的時候沒有深刻的內心感受。“知音難得”,“知音難求”,由于學生沒有生活經驗做基礎,他們難以理解這種“難”的程度,更難以理解求得知音后內心的滿足,欣喜,特別是在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后的那種絕望與凄涼更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課件輔助教學,將學生帶入到那種情境中,使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
我記得我看過一位教師的執教的這節課后我曾產生了這樣的恍惚“整堂課給人的感覺就是老師非老師,而是伯牙子期的又一個知音。他在給人們再現高山流水這個千古流傳的故事。他是導演是主角,但是他不是獨角戲,而是在引導一班孩子一起為大家深情演繹。”這樣的教學意境的確是讓人嘆為觀止!
教學之路漫漫,探索之途更是漫漫!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5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 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 "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鐘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于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后,需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學要處理好自主與指導的關系。《語文課程標準》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重心,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有教學的主宰,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著,轉變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伙伴的權力。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教師指導”的著眼點是“學生自主”,而“學生自主”的必要條件是“教師指導”。葉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著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在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本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式,既要防止“一講到底”,又要防止“一議到底”。該講的內容還是要大膽地講,例如對課文背景的必要介紹,對學生經過議論確實無法解答的問題的講解,對課文必要的總結,等等。但講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啟發性。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復誦讀。然后,我又上網搜索了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資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關音樂等。
由于小學生接觸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內容自然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詮釋。我首先由音樂導入新課,初知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過層層深入的有梯度的朗讀活動,穿插相關背景資料的介紹,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本文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內涵。因此,我把預設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悟情感,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上。
本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是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楊氏之子》,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課外輔助資料進行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補充資料“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
這堂課上,我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個故事,抓住“讀”為突破口,以讀為本,讀中感悟。整節課這樣讀中有悟,悟后有讀,讀反反復復,悟越來越明。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尾聲,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拓展說話,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加強積累、培養語感,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延伸閱讀方面內容,我補充了伯牙和鐘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讓學生深情朗讀伯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想我們仍需要不斷追求,在磨課、上課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6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課文。文言文初次被編入小學教材,對于小學生來說,“文言文”是一個新的名詞,這張陌生的“臉”會讓孩子欣賞和熱愛嗎?我有點疑惑。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伯牙和鐘子期,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奧妙,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這就十分難得了。怎樣引領學生在這篇千古絕唱中去徜徉,去讀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從而領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難覓”呢?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知音
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絕弦》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教學時我扎扎實實地進行朗讀指導。不論是從詞語生發還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難覓,也不論是自由讀、指名讀、接讀、范讀還是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朗讀都步步落實,毫不含糊。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品嘗語言、運用語言,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領悟語言規律。
二、“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品知音
語文離不開字詞句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文章。葉圣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與津。”整堂課,我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
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
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律來贊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課前積累的語言來說話,看似不經意的課前伏筆卻在這里熠熠發光,令人折服。通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讓學生想象:伯牙在斷絕弦的時候,還斷了什么?通過想象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
讓寫一寫安慰伯牙的話,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總見情-悟知音
人文關懷是語文的終極目標。在這節課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與學生隨著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努力實現師生“共鳴”。使得學生的個性和認識,得到最大化的贊揚和釋放,人文情懷得到滋潤和滋養,人生境界得以提升,這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無為”境界。
最后,我播放了樂曲《高山流水》,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孩子們的心靈,令人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絕弦謝知音令人感傷,令人欽佩,這堂課上,努力營造的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里,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學生的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同文本真切地暢談,與老師真情互動,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難覓”,還收獲了對生命的感悟。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和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瑰寶也當之無愧。
這樣一篇飽含深意的文言文,該采用什么方法教學呢?我參閱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也觀看了幾個老師的教師視頻,真是越看越亂,越亂越急,覺得什么內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過用兩節課的時間,但是又怕內容太少,沒有亮點,一節課下來不夠緊湊,再三思考之下,我還是決定一個課時完成,于是借助教師教學用書,我把這篇課文的學習分成了四大板塊:整體讀文,初解絕弦;再解絕弦(何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絕弦;回味絕弦。緊抓“情脈“,體會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應。總以為這條線會一通到底,可是,事實是殘酷的,我的幻想破滅了,一個一個的問題不斷涌現出來.。
1、學生的朗讀指導沒有到位,雖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時間,但是朗讀的提高不大,特別是兩個語氣詞“哉、兮”,引導了多次,學生仍然讀不出味來,如果當時能示范讀一讀,傳授一些技巧,那么效果會更好。
2、以學生為主體現還不夠,解難釋疑時還不能放手,應該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并有所體會,但是為了節省時間,當第一個學生說道“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時,我已經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學流程繼續下去,完全沒有留下讓學生提問的時間。
3、時間的把握更存在問題,當鈴聲響時,我還有一個環節沒有完成,就是“面對如此傷心難過的伯牙,你有什么想說的嗎?”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樂,讓學生去完成練筆,再回歸課文,齊誦全文,來個總結,給這堂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但是由于前面引的太多,導致無法完成了,課后我利用了一點時間,讓學生去完成,發現學生寫的得好,甚至還有同學引用了詩句,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誰能不識君。”等,感受頗深,事后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許這些亮點就會出來了啊。
總之,這堂課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幸運的是我還有機會去磨練這堂課,希望下次的我有所進步。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僅有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見這77個字的背后有著多么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課的設計和教學我有很多收獲,審視自己的這堂課,還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復復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雖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但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閱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經過反復斟酌,我緊緊抓住“知音”這個情感線索,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
1、用傳說引入課文,讓學生帶著“是什么將地位如此懸殊,際遇如此不同的兩人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知音,演繹出一場感動千古的傳奇?”這樣一個疑問開始聆聽教師的范讀。
2、教學中,我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用遷移法,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通過聯想知音相聚的畫面指導學生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整堂課學生都隨著文章的情感起伏而變化,從最初的欣喜到結尾的潸然淚下,可以說達到了“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制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想像時播放的優美畫面,沙沙細雨聲、潺潺流水聲、啾啾鳥鳴聲,無不給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學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4、在板書設計上我運用繪畫突出主題,為了營造“知音之死”的悲劇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這一環節時一步一步擦去,整個黑板由剛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畫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隨著我的擦拭課堂上每個同學的心都揪了起來,很快由剛剛的喜悅轉成了悲傷。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隨著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真正實現人文 “共鳴”。
二、關注過程,注重實效。
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后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并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后以“伯牙為何絕弦?為誰而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 “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說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三、拓展探究,引導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鐘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后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與學生交流自然、流暢是我在這堂課中的另一個收獲。因為課前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使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上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這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1、心情過于急切,放的還不夠大膽。當學生發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一著急就補充上來,課后靜下心來,感覺完全可以放給學生,讓他們補充。
2、由于時間過于緊張,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資料查到了很多無法在這課堂上交流,關于知音的其它名言,關于學習文言文的收獲方法等等問題,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沒有讓學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只能留在下一堂課了。
這次參賽經歷還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前備課時不要放過每個細節,包括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在課堂上放松、灑脫,要用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去感染每個學生。自信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
“好上課——上好課——課上好”,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7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本文雖是文言,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可借助注釋進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本課難點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這個文本,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么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后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中,我還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么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得有點淺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