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誰選擇了它們教學設計
b、要測量幾次?(如果學生已經說了測量的次數,這個問題就不用問了)第一次測量時要注意什么?第二次測量時要注意什么?(問后可以讓學生討論)
然后出示實驗要求。
(12)那好,就用實驗驗證我們的想法吧!在做實驗之前,組長要做好分工,兩人拿溫度計,兩人讀溫度計上的讀數,一人做記錄,一人計時。為了實驗的效果,老師給你們提了幾點要求(出示幻燈片8 實驗要求)隨機補充和演示實驗步驟:考慮到安全問題,今天熱水就由旁邊的老師來到了,在加冷水這一環節中,當計時員喊停止時,讀數的同學馬上看準喊停那一刻的溫度,明白了嗎?
(13)提供材料,分組做保溫模擬實驗,師巡視。
(14)匯報實驗結果,從這幾組數據中,你有什么發現?(點擊幻燈片9)
小結:通過實驗證明同學們的分析是正確的。大自然就是運用這一法則,選擇著適應它的生物, 淘汰著不適應它的生物,中國有句古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濃縮了這一法則所要闡述的道理。由于大自然的環境是各種各樣的,從而造就了多種多樣的生物,概括的說形成了物種的多樣性,(隨機板書)一如我們剛才所提及的狐貍,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狐貍。除了大自然會選擇它們,還有誰會選擇它們呢?
3、人工選擇改變著生物
(1)、人工又選擇了哪些生物呢?我們先來看幾幅圖片(出示幻燈片10——13)
師:(出示豬圖),提問:從這幅圖中你看懂了什么?(出示鴨圖)提問:這又說明了什么?(出示水稻圖),這是稗子,是水稻田里的雜草,農民經常把它們拔掉,免得他們搶了水稻的營養。可你們想到過嗎?就是現在這被當做雜草的稗子,可是我們現在很多人賴以生存的水稻的先祖,后來經過多次改良,變成了雜交水稻。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我國的袁隆平,他被尊稱為“雜交水稻之父”;這是(鯽魚),人們根據需要把它改良成了(金魚)。
過渡:你看,人們就是根據自身的需要,改良和馴化著著生物,豐富著生物的多樣性。提問:大家還能能舉出這方面的例子嗎?
(2)、學生舉例說明。
(3)、小結:是呀,從38億年前,地球上出現簡單的生命體開始,到現在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地球環境變化是重要的,而人類對于生物生存環境的改變和對一些動物的馴化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兩者,選擇了各種各樣的生物。
三、總結:
這節課里,你收獲了什么?能與大家一起分享嗎?
四:拓展性活動。
課外請各組把收集到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改變生物特征的資料,以手抄報形式展示出來,在下節課進行交流。
板書設計:
誰選擇了它們
大自然 人工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 改良馴化)
物種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