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級綜合實踐讓地球所有的生命都歡唱教案
我國西南地區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所幸因偏僻、落后和交通不便,仍保留了相當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今天如果沒有真正的生態旅游和科學的管理措施,快速膨脹的旅游經濟很可能毀了那些“圣地”、“神山”和原始森林,而一旦損失降臨,我們將無力補償。目前,我國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催生著旅游業的發展,看到開發商和游客蜂擁而至,一些有識之士為此憂心忡忡。
漠視身邊生物的生命:每年春秋候鳥遷飛之季,總有見利忘義者布設粘網、翻籠誘捕飛鳥,然后大批地販往鳥市或餐館牟取暴利。自然界的一切動植物都各有其生存意義,鳥以蟲為食,鳥少了蟲就泛濫成災,危害植物,使農作物減產。穿山甲被人大量捕殺后,白蟻失控,森林、住宅、家俱、堤壩等它無孔不入,禍害無窮,這完全是人類自食苦果。本來一只穿山甲可控制250畝林地,使其免受蟻害,人類卻視其為美味,殘忍地剝鱗、肢解。試問,如果你設身處地地體驗一下它們的處境,你難道不痛苦嗎?
生物多樣性緣何減少
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院生態學系研究生鄧勇、王振軍、李鵬等5名同學正在做相關的課題。他們認為,導致目前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
一是人口迅猛增加。他們告訴記者,中國1790年人口約3億,1860年約4億,1970年8億人口,xx年就超過13億人口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增長速度的加快,就必須擴大耕地面積,滿足吃飯的需求,這樣就對自然生態系統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種產生了最直接的威脅,這也是我國境內水土流失面積加快與沙漠化不斷擴大的一個原因。
二是生態環境的破碎化。他們認為,生物多樣性減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態系統在自然或人為干擾下偏離自然狀態,生境破碎,生物就失去了家園。1995年時,有人曾經對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人類活動進行了排序:過度開發占35%,毀林占30%,農業活動占28%,過度收獲薪材占6%,生物工業占1%。其中前三項人類活動占93%,而這些破壞最直觀的結果是造成了物種生境的破碎化,棲息地環境的島嶼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程度取決于生態系統的結構或過程受干擾的程度,例如人類對植物獲取資源過程的干擾(如過度灌溉影響植物的水分循壞,超量施肥影響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要比對生產者或消費者的直接干擾(如砍伐或獵取)產生的負效應要大。
三是不可忽視的污染。隨著人類的發展,環境污染也在加劇。僅以安徽省為例,1992年安徽省廢水排放總量13.0993億噸,xx年廢水排放總量為14.28億噸,相比增加有1.1807億噸;1992年,安徽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2523萬噸,而xx年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414.69萬噸,相比年增加891.69萬噸。由于排污量的不斷上升,近來來污染事故發生率也在上升,僅用xx年與xx年相比,xx年安徽省共發生環境污染事故53起,其中水污染事故40起,大氣污染事故11起。而xx年,安徽省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58起,比上年增加5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52.9萬元,農作物受害面積184.6公頃,污染魚塘面積31.6公頃。環境污染會影響生態系統各個層次的結構、功能和動態,進而導致生態系統退化。
四是外來物種入侵。外來物種的入侵從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事實上,歷史上那些無害的生物也是通過人的努力而擴大了分布范圍,但也不總是如此。1963年,南京大學鐘崇信教授從英國和丹麥引進大米草,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引種成功了50多萬畝,而且使大米草的分布范圍從溫帶向南擴大,并證明大米草具有明顯的生態效應與經濟效應。然而,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由于大米草的強烈擴張性,大米草很快影響了貝類等的養殖,使貝類產量急劇下降,而再除去大米草,則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目前,人們逐步認識到了引種大米草對中國自然海灘生態系統的可能負面影響,連引種大米草的鐘教授本人也認為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