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級綜合實踐我們的生態環境教案
我們的生態環境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實踐中應用。
2.嘗試完成對當地生態環境現狀的調查和有關的分析討論。
3.能夠獨立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行動計劃。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處理信息及撰寫調查報告的基本方法。
2.通過調查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社交能力。
3.培養接觸社會、并從社會中直接獲取資料的能力。
4.通過在班級內做交流報告和討論,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1.認同作為地球的公民,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應盡的責任。
2.結合退耕還林還草的事例,初步形成這種觀念: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都應當遵循自然規律。
二教學重點
1.完成對當地生態環境現狀的調查和有關的分析討論。
2.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行動計劃。
三教學難點
完成當地生態環境現狀的調查和有關的分析討論。
四教學方法
調查法、分析討論法。
五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1)到當地環保部門咨詢有關生態環境狀況。
(2)通過多媒體收集一些相關資料。
(3)幫助學生分組,指導學生選擇適宜的調查題目,確定具體的調查方法,制定可行性的調查方案。
2.學生準備:(1)筆記本、筆。
(2)確定調查方案。
(3)調查工具:如鐵鍬、塑料袋、集氣瓶、污水取樣瓶、手套、照相機、錄像機等。
六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前兩節課我們通過分析和探究活動對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和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有了較明確的認識,這節課,我們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對校園周圍或家庭所在社區、鄉鎮的生態環境進行實地調查,了解一下我們生活地區的各項生態指標是否符合標準,并擬定一個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
[講授新課]
教師:通過近一年的初中生活,大家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調查方法,我們今天將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調查的方法及如何撰寫調查報告(也即小論文)。
同學們先閱讀課本120頁的“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和121頁的“退耕還林還草”兩部分內容。
學生:閱讀課文。
教師:我國西部地區最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什么?
學生: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沙塵暴。
教師:造成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學生:毀林毀草開荒和陡坡種糧。
教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書上寫的,電視里看到的。
教師:書上和電視里的信息又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的?
學生:實地調查得來的。
教師:如何改善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
學生:退耕還林還草。
教師:提出這項措施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得來的。
教師:很好。這個事例告訴我們: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才能保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現在,如果我們想調查本地區生態環境的狀況應該怎么做,基本步驟有哪些?大家按小組進行討論,制定各自的調查方案。
學生:以小組展開討論,制定調查方案。
教師:巡視學生活動情況,及時給予指導,應包括以下內容:①選擇適宜的調查題目。所選題目宜小不宜大,調查就是要“小題大做”,每個小組以一個題目(或內容)進行調查為宜,每小組之間的調查題目如能錯開最為理想。教師可投影事先經過咨詢準備的題目供學生選擇。城市學生可以側重調查大氣污染(如餐飲業、冬季取暖燒煤產生的廢氣和汽車排放尾氣、工廠排放的廢氣等)、水污染(如居民生活污水、化工廠、造紙廠、色織廠排放的廢水和賓館、飯店排放的污水等),固體廢棄物污染(如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及飯盒、玻璃、金屬、廢電池、灰渣土、紙張等),噪聲污染(建筑工地的機器聲、歌舞廳的音樂聲等)。農村學生可以側重調查水污染(如禽畜糞尿的排放、魚類飼料等)、土壤污染(如農藥、化肥的使用等)、水土流失和森林面積減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