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級綜合實踐防災減災大行動教案
防災減災大行動教育目標:
讓學生認識“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樹立牢固的環保意識,防止某些自然災害的發生;
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我保護技巧,在災害發生時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家減災委、民政部3月2日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準,自xx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災害損失日趨嚴重。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害不是以歷史進步為補償的。”其實,自然災害亦然。事實上,抗災“預則立”,也是人們在無數次與重大自然災害抗爭中以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教訓,不論水災或地震都是這樣。在唐山地震過去20年的今天,人們悟出了“預報是防震減災的基礎”的道理,雖然慘痛,但也是歷史的進步。
那么,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的我們,該怎樣認識“防災減災”的內涵及意義呢?
二、過程設計:
第一部分——地球災害概述
21世紀,在人類無數次企盼、無盡的憧憬中漸漸向我們走來。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就如同20世紀中葉,人類從太空第一次眺望地球。就是在這顆美麗富饒的星球上,人類為謀求生存和發展,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建立了一座座人類文明的豐碑。但是,當人類陶醉于自己創造的輝煌成就時,我們的家園已籠罩上了陰影。
人類的家園——地球,只有一個,是所有人賴以維持生存的唯一空間。但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卻很少從長遠和全局考慮如何更好地與這個星球的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從產業革命開始,一系列公害問題便日益嚴峻地擺在人類面前。本世紀著名的七大公害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水俁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和米糠油事件,不僅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而且直接危害到了人類的健康。以1943年發生在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事件為例。由于大量排放的汽車尾氣中的某種化學物質,在太陽紫外線照射下發生了光化學反應,從而形成有毒的淺藍色煙霧,它導致洛杉磯大部分市民患病。1955年再度發生的此類事件,使65歲以上的老人五官中毒紅腫,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的人數達400多人。再看看日本的骨痛病。50-60年代居住在日本富山縣的村民,因長期飲用被鎘等重金屬污染的河水和食用含鎘的食物,造成鎘中毒,很多患者全身疼痛難忍,并引發了貧血、胃萎縮、骨質軟化等一系列難以治愈的疾病。
在全球有識之士的呼吁下,大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逐漸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動力。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是世界環境保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一篇名為《只有一個地球》的報告中曾提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地球不是我們從父輩那里繼承來的,而是從子孫后代那里借用的。”而實際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速度已大大超出了人類自己的預料,人類不光預支了許多屬于子孫的資源,同時也正在因自己的行為而自食惡果。斯德哥爾摩會議之后,盡管不少國家在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區域性和全球性環境問題仍然日趨嚴重。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大氣污染和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等方面一連串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都表明了人類對這顆美麗星球的無情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