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ㄍㄓ4篇)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篇1
第五單元 沉和浮 1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同一種質料,不同體積、重量的球進行實驗,體會同一種質料的物體,其體積、重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不變。
2. 通過對不同質料,相同體積的球進行實驗,體會對于相同體積的不同質料的物體來說,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不同。
教學重點:
1. 通過對同一種質料,不同體積、重量的球進行實驗,體會同一種質料的物體,其體積、重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不變。
2. 通過對不同質料,相同體積的球進行實驗,體會對于相同體積的不同質料的物體來說,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不同。教學難點:
1. 通過對同一種質料,不同體積、重量的球進行實驗,體會同一種質料的物體,其體積、重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不變。
2. 通過對不同質料,相同體積的球進行實驗,體會對于相同體積的不同質料的物體來說,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不同。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用:木塊、石頭、小紙片、鐵蓋等。
小組觀察用:泡沫塑料、胡蘿卜、鐵螺帽、橡皮塊、回形針、牙簽、蠟燭等。
小組觀察或演示用: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組(至少五個);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材料一組(至少五個)。
教學活動過程
1.引入。
今天開始,我們來研究有關物體在水中沉和浮的一些問題。
2.觀察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把木塊、石頭、小紙片、鐵蓋放入水中,觀察它們的沉浮,能有新的發現嗎?
•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討論小紙片、鐵蓋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怎樣觀察物體的沉。
觀察物體沉浮的兩種方法:①把物體放在水面,觀察物體是沉還是;②把物體放在水底,觀察物體是沉還是浮。
•討論用哪種方法比較好。
3.觀察更多的物體是沉還是浮。
•推測一下,泡沫塑料、胡蘿卜、鐵螺帽、橡皮塊、回形針、牙簽、蠟燭等物體在水里是沉還是浮,把它們分成兩堆。
•把認為會沉的物體放入水里觀察,看有沒有推測出錯的物體;把認為會浮的物體放入水里觀察,看有沒有推測出錯的物體。
•把推測正確的物體放成一堆,把推測出錯的物體放成一堆。
•討論:我們是根據什么推測的?物體的沉浮和什么有關?
4.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輕重有關嗎?
•怎樣說明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大小有沒有關系?
•把泡沫塑料、胡蘿卜、鐵螺帽、橡皮塊、回形針、牙簽、蠟燭等物體按體積大小順序排列在實驗桌上,再用小卡片標出它是沉的還是浮的。
•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關系嗎?
•把泡沫塑料、胡蘿卜、鐵螺帽、橡皮塊、回形針、牙簽、蠟燭等物體按輕重順序排列在實驗桌上,再用小卡片標出它是沉的還是浮的。
•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系嗎?
•根據排列,物體的沉浮好像和它的輕重、大小無關。真是這樣嗎?
•把一組輕重相同的立方體按大小順序排列在桌上,推測它們的沉浮,再放進水里觀察。結果怎樣?
•物體的沉浮和物體的體積大小有關系嗎?大的物體容易沉還是小的物體容易沉?
•為什么用前面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的大小對沉浮的影響?剛才觀察用的這組物體與前面觀察用的物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如果要觀察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沒有關系,該選用什么樣的材料來研究?
•把一組大小相同的球體按輕重順序排列在桌上,然后放進水里觀察,有什么結果?
•物體的沉浮和物體的輕重有關系嗎?
5.思考和討論。
•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大小到底有沒有關系?
•怎樣說明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大小的關系。
•什么樣的物體容易沉?什么樣的物體容易?
6.課后繼續研究物體的沉浮還與哪些因素有關。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篇2
本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第五單元第一課。在本次活動中,我首先從學生熟悉的現象出發,把學生“拉”進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極大地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感覺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從而大大增加了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然后讓學生通過操作實驗發現新的現象,從而激發學生去積極體驗和探索,體現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習慣、科學認識和科學素養的宗旨。我設計的本課三個主要活動是這樣的:
1、觀察更多的物體是沉還是浮。首先讓學生對桌上的材料進行預測。根據學生的預測和實驗結果進行板書。讓學生在進行比較的過程中進行自己的初步判斷: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輕重有關,大的物體會怎樣,重的物體會怎樣等。
2、實驗: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輕重有關嗎?請學生再放入水中進行實驗驗證,匯報時,教師再次把學生的實驗結果板書在黑板上,并讓學生對比,結果學生得出:物體的沉浮跟大小、輕重又無關的結論。
3、再次進行實驗驗證跟大小、輕重的關系?刂埔唤M變量,(輕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組變量(大小)研究輕重。 最終得到結論:輕重一樣的物體,沉浮跟大小有關,在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樣的物體,沉浮跟輕重有關,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從這三個活動的安排上來看,第三個活動是第二活動的發展,第二個活動又是第一個活動的發展。所以從這一點上看所開展的活動是按學生的思維發展循序漸進地展開,有認知上的矛盾沖突,有利于學生認識和思維的發展,這個活動的價值就比較高。
整個教學活動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簡入繁,層層深入,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達到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之成效。探究過程中學生充分運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并通過討論使學生不斷地去思考,物體沉浮和物體本身大小、輕重的關系。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意識,以及尊重證據、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學生養成嚴謹求真的習慣,經歷了“發現——否定——再否定――再發現”這樣一個不斷沖突、不斷修正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達到了科學探究的目的。
在本次活動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也給本次活動帶來了不少的遺憾。比如語言不夠簡潔、精彩;板書不夠整潔規范;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多樣,不夠精彩;還有個別之處活動不夠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都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進,另外通過此次活動,我也深有感觸,作為一名科學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生動、精彩的科學探索活動,需要教師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敏銳的應變能力,否則我們所組織的活動就難免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遺憾,所以在平時我們要多下功夫,不斷地給自己充電,不斷的磨練自己,才能不斷成長進步。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篇3
(蘇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意識到固體在水中的一些性質。
2.認識固體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現象,意識到固體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輕重決定的。
3.了解把固體從液體中分離出來的幾種常見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認識固體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現象。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透明的水槽、水、石塊、木塊、食鹽,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瓦,火柴等。在科學器材超市給每組準備盛有大于二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三水的水槽一個,燒杯3個,毛巾,玻璃杯,漏斗,濾紙,漏勺,玻璃棒若干……
2.學生準備:能放入水槽的固體,食鹽、白糖、沙土等。
四、教學過程:
。ㄒ唬⿲
教師出示一小燒杯溫水,一勺食鹽,把食鹽(固體)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并說出看到的現象(先下沉,一會不見了)。
然后問學生,把其他的固體放入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呢?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導入并板書課題:把固體放入水中。
。ǘ┗顒犹骄
1.猜想
組織學生猜想自己準備的各種固體放入水中的現象。
2.實驗
。1)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小組同學補充,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點撥提示。
(2)指導填寫實驗報告單的“實驗名稱”和“實驗材料”。
。3)教師演示實驗,分別放入個別固體,重點突出“放”。指導填寫實驗報告單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
。4)材料員根據需要,到科學器材超市選器材,提醒學生注意安全。
。5)學生實驗,教師指導。
3.匯報交流
重點交流把固體放入水中的現象有下沉、上浮、溶解等,了解固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固體的大小、輕重沒有關系。
。ㄈ┨釂栙|疑
根據上面的實驗,同學們有什么疑問或者問題嗎?
教師根據學生提問質疑,引導學生現場解決,教師并相機引導學生思考:
1.為什么小小的螺絲釘會在水里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呢?
2.在一杯水里放鹽,是不是放多少,水就溶解多少啊?
(四)研究分離
1.讓學生把剛才放入水中的固體想辦法分離出來,學生可以再次到科學器材超市選器材。
2.匯報分離方法,重點是過濾、沉淀和蒸發等。
3.課前的小燒杯已經結晶出了食鹽晶體,展示給學生看。
。ㄎ澹┥顟
1.引導學生回顧、交流生活中的沉浮和溶解的應用。
2.教師出示幾幅圖片:
。1)清澈見底的小河,漂浮著垃圾的水面;
(2)人們利用救生圈學習游泳,我國自主研發的打撈船,輪船的鐵錨沉入水底穩定輪船,潛水艇可以自由沉。
。3)幾道可口的好菜也是利用固體的沉浮和是否溶解于水的性質做成的。
。┬〗Y評價
。ㄆ撸┱n下延伸
課下利用固體能夠溶解和分離的性質,根據課本34頁的制作方法做一個結晶分離實驗,制作一個彩色樹枝。
五、附:實驗報告單
小組科學報告單
實驗名稱:
實驗材料:
實驗過程:
實驗現象:
現 象 固 體 名 稱
實驗結論: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篇4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準。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過程與方法:1、對物體沉浮做出預測,并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用實驗驗證猜想,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窘虒W重點】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窘虒W難點】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教學準備】教師演示實驗:水槽1個,大小相近的磚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小組實驗一:水槽1個,物體7種(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實驗記錄表(教材第2面)。小組實驗二:水槽,蘿卜,橡皮(與實驗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實驗記錄表(教材第3面)!窘滩奶幚怼拷滩牡2面兩個地方出現“泡沫塑料塊”,在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的基礎上,我認為應把演示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塑料塊”,把學生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泡沫塊”。【教學過程】一、觀察物體的沉。1、談話: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預設:在自由發表的前提下,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發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沉浮的興趣。)2、把磚塊和木塊分別輕輕放入水里,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操作過程:把水槽放在展示臺上。出示磚塊,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下沉過程,板書:沉。再出示木塊,同樣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活動要點:規定放物體的操作要求,確定判斷沉浮的標準。)3、把塑料塊輕輕放入水里,觀察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操作過程:先猜測塑料塊的沉浮。再根據操作要求輕輕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說明:若選擇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塊,可能會出現塑料塊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體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說明是浮的。限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暫時回避“懸浮”概念。)
二、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師從小袋子取出7種物體,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2、以小石塊為例,討論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預測”、“理由”的填寫,并建議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頭符號來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其他物體的“預測”、“理由”這2行表格的填寫。
4、小組領實驗器材,分工合作,進行實驗觀察,完成實驗記錄表。
5、組織交流:
把我們的預測與實驗結果相比較,預測正確的有哪些,預測不正確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預測理由,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呢?(隨機羅列各因素,如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備后面活動中進行探究。)
(說明:本活動按“教師出示材料樣本—學生預測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組實驗觀察”的順序進行,因為觀察前的預測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更是調動學生思維的必然條件。而且選擇的7種物體是一組有結構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斷沉浮的,也有難以直接判斷沉浮的,比如胡蘿卜、蠟燭頭等,這樣的設計都體現了用材料有效調控教學的目的。)
6、還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對白,試試其他身邊的小物體的沉浮,對影響沉浮的因素作進一步的思考。
三、觀察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
1、小組整理實驗材料,留下水槽、蘿卜、橡皮,裝好另外幾種物體放置一邊,教師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說明:排除無關材料的干擾,用新材料新活動再次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并對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說明,為避免劃破桌面,建議墊一塊小木板或硬紙板),引導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沉嗎?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
蘿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蘿卜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推測把它們切得更小會怎樣。
2、學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記錄表“預測”、“理由”這兩列。
3、小組領小刀,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ㄕf明:橡皮和蘿卜不能無限度的切小,因為一旦切分的過小,會出現浮在水面上的情況,這是水的表面張力的原因,這樣的情況不利于教學,會改變活動探究的方向,建議回避。)
4、組織交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改變了什么因素?(體積大。矬w的沉浮情況有沒有發生改變?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小,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補充:這里也可以用質量來概括,即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質量減輕,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5、收回小刀、蘿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針和木塊,引導思考:
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還是沉的嗎?把更多的回形針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還是浮?
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里,還是浮的嗎?如果把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學生實驗。
7、組織交流,概括: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大,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也不會發生改變的。
8、小結:把剛才切分和疊加這兩個實驗聯系在一起,我們得到了什么結論?學生記錄中教材第4面的實驗報告單上。(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板書設計: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磚塊 沉木塊 浮塑料塊 浮猜測與沉浮相關因素: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裝好,并補充大小輕重相近的蘿卜、橡皮各一,以便下節課各組實驗使用。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