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大家族——導學案(精選2篇)
太陽系大家族——導學案 篇1
蘇教版六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
太陽系大家族——導學案
課題
太陽系大家族
課型
課時
時間
學
習
目
標
1、初步認識太陽系及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姿態,并且知道地球公轉和自轉是同時進行的。
3、知道四季的成因,與陽光直射、斜射有關。
4、能夠用模擬實驗探究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和行星公轉周期之間的關系。
重點
難點
重點:了解組成太陽系的主要天體。
難點:1、了解四季成因。 2、探究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和行星公轉周期之間的關系。
課前
準備
教師準備:三球儀、地球儀、手電筒、溫度計兩支,信封若干,實驗記錄紙,制作太陽、地球標簽,制作課件。
學生準備:秒表、1.5米長的細繩、橡皮塞、砝碼,每組各一個。
學習過程
二次備課一、導入激趣 1、談話導入: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美麗的星空圖,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說些什么呢?2、幫助學生認識三類星:恒星、行星和衛星。學生面對滿天繁星展開想像的翅膀,并能說說自己對宇宙天體的認識,尤其對恒星、行星、衛星三類星的認識。3、激趣:你們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嗎?你們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奧秘嗎?讓我們一起乘上宇宙飛船飛上太空來探索宇宙的無窮奧秘吧!二、自學內容1、大家把書翻開,自己讀讀45——46頁,你能了解到什么知識?在不理解的地方標上問號。
2、2分鐘后交流。相應地對以下(第三、四、五部分)內容進行指導。
三、認識地日運動
1、(出示文中三球儀)板書: 太陽 地球 月球
2、你知道了它們是怎么運動的。看老師模擬演示三球儀。再說說還發現了什么?
3、理解:公轉周期、公轉和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4、同學表演模擬地日運動,加深理解。請三位同學分別代表太陽、地球(貼上標簽)模擬表演它們的運動。說說他們演得對不對?應注意地球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而且是自西向東。
四、認識四季的成因
1、觀察太陽直射和斜射的差異。出示實驗要求。(課前老師安排一名學生做了實驗,但是結果如何呢?強調實驗前溫度計刻度是一樣的,現在呢?)
2、思考:為什么斜放的溫度高,平放的溫度低呢?(斜放的溫度計正對陽光,受到陽光的直射;而平放的溫度計受到陽光的斜射,受陽光直射的地方溫度高,受陽光斜射的地方溫度低。)
3、根據這個道理,大家試著解釋一年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呢?觀看視頻。
4、模擬四季成因實驗。讓一名學生手捧地球儀,地球儀傾向正北,并繞太陽公轉。教師用電筒模擬太陽,照射地球儀。讓學生說說太陽直射在什么地方,什么季節?
5、讓學生看課件圖,判斷季節。五、學生自主探究有關太陽系的知識猜一猜:一戶人家八個孩子,外形性格各不相同,他們彼此環繞永不分離,但它們之間又默默保持距離,絕不親密接觸。(課件)1、要求學生能夠對太陽系的構成有一定的認識,井能說出九大行星的名稱及其排列順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太陽系以及太陽系中行星的運行軌跡,看看能發現什么。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得越多越好,并且能用一些辦法記住九大行星及其排列順序。2、引導學生進入“太陽系之旅”,提供相關材料,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太陽系。學生在瀏覽閱讀的時候,小組可以提出問題或回答別人的提問,教師將對提問或發表言論多的小組頒發獎品——天文知識卡片。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與這個活動。六、探究行星與太陽之間距離和行星公轉周期的關系。 1、問題:我們知道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周是一年的時間,那其他行星公轉周期有多長呢?我們接下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怎么研究呢?
2、介紹方法:問題——假設——實驗——結論
3、先假設:行星與太陽距離越(遠),公轉周期就越(長),可以有爭議,這是預測。
4、了解實驗材料及實驗步驟,實驗要求。看了這個要求,你有什么疑問嗎?教師細化要求。5、學生實驗記錄,討論發現。 6、交流匯報。小結。 7、看一份科學家測量的八大行星公轉周期的資料,你發現了什么?行星離太陽距離越遠,行星的公轉周期越長。更加驗證了我們的實驗結論。 七、總結拓展
1、談談學習收獲
2、課外拓展:查閱有關太陽系大家族的資料,概括相關知識。
當堂
檢測
學習與評價本課練習題
教學
反思
太陽系大家族——導學案 篇2
授課
年級
六年級
學
科
科學
課
題
太陽系大家族
任課
教師
課型
問題生成課
課時
1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教材
分析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恒星,地球也是太陽系大家族的一顆恒星。了解太陽系是人類邁向宇宙的第一步。
學生
分析引導學生將視角指向茫茫宇宙的目的出發,探究行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和行星公轉周期的關系
設計
理念 學生小組之間交流討論,探索設計實驗并記錄。
教
學
目
標
一、科學知識:
1、知道太陽系的構成,
2、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順序。
3、明確恒星、行星、衛星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4、了解人類對太陽系的認識過程。
5、知道太陽的有關知識。
6、了解太陽系中有關行星、彗星、小行星和流星的知識。
7、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協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及交流、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能對搜集到的有關太陽的各種信息進行總結評價。
能利用簡單表格、圖形、計算等方法整理、加工太陽系的有關數據。 能夠用安全的方法觀測太陽。
能夠用一定的器材給八大行星排列位置。
嘗試著模擬太陽系運動的游戲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和茫茫宇宙相比人的個體的渺小。 意識到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發展,不斷向未知領域探索的。
重點難點了解組成太陽系的主要天體、探究行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和行星公轉周期的關系。
教學方法學生小組合作,實驗探究結論。
教學準備
有關太陽的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等,橡皮泥、記錄紙、網球等。
導 學 案
師生隨筆
自
主
學
習
合
作
探
究
組班展示教師點撥鞏固練習
導學一 導入激趣。
(1)談話導入: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美麗的星空圖,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說些什么呢? (2)幫助學生認識三類星:恒星、行星和衛星。學生面對滿天繁星展開想像的翅膀,并能說說自己對宇宙天體的認識,尤其對恒星、行星、衛星三類星的認識。 (3)激趣:你們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嗎?你們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奧秘嗎?讓我們一起乘上宇宙飛船飛上太空來探索宇宙的無窮奧秘吧! 由學生面對滿天繁星引入本課,從學生每天看到的熟悉的星星談起。面對滿天星斗,學生會想到很多,例如有些是本身能發光,有些不能,于是引出恒星、行星、衛星的概念,為本課學習掃除概念上的障礙。模擬升空的情景,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把自己置身于廣闊的宇宙空間,去探索無窮的宇宙奧秘,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導學二 讓學生自主探究有關太陽系的知識。
(1)要求學生能夠對太陽系的構成有一定的認識,井能說出九大行星的名稱及其排列順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太陽系以及太陽系中行星的運行軌跡,看看能發現什么。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得越多越好,并且能用一些辦法記住九大行星及其排列順序。 (2)引導學生進入“宇宙之旅”、“小天文館”網站,或提供相關材料,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太陽系。學生在瀏覽網站或閱讀的時候,小組可以提出問題或回答別人的提問,教師將對提問或發表言論多的小組頒發獎品——天文知識卡片。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與這個活動。 (3)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這一段的教學中,學生對太陽系的構成完全由自己去尋找,自己去發現,尤其是八大行星的名稱及排列順序由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記憶,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但因為學生自己尋找的有關知識很龐雜,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
導學三、.實地觀測太陽。
由于太陽光的強度比我們眼睛可以承受的強度高10000倍,所以用來直接觀測太陽的減光設備,必須能夠將陽光減弱10000倍。小學生可進行的太陽觀測,主要集中在量度太陽影子或投影位置的變化及當有日食發生時量度太陽形狀的變化。這兩種變化均可使用鞋盒針孔投影儀量度。使用鞋盒針孔投影儀時,如觀測時間較長,應注意鞋盒底部太陽投影位置的變化,最多只能持續觀測約兩小時,并且太陽的影像會由鞋盒底部的西面移往東面。 (1)活動前準備:鞋盒、膠水、剪刀、錫紙、針。 (2)活動過程:與學生重溫太陽觀測方法存在危險的原因;與學生討論為什么雖然觀測太陽有危險,但仍要進行,和學生討論太陽觀測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導學生制作鞋盒針孔投影儀:在鞋盒前端開一小孔,后端開一較大的方孔,并用半透明的錫紙蒙上,對著太陽,太陽會在錫紙上留下投影;說明針孔投影儀的原理;說明針孔投影儀的優點和缺點;說明在自然界中,可利用樹上樹葉間的隙縫和投射在地面的影像替代針孔投影儀進行觀測。 要求學生利用“鞋盒針孔投影儀”觀測太陽的變化。如有日食出現,亦可用它來觀測。但觀測太陽時,除了要注意太陽對眼睛的影響外,還要謹防在烈日下曝曬可能出現中暑等問題。 (3)活動評估:檢查學生利用鞋盒針孔投影儀所繪畫的太陽影像是否正確。
總結,課后延伸。
(1)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認識太陽系。 (2)繼續激發學生探索更無窮的宇宙奧秘的興趣,引導學生課后去訪問因特網,那兒有關于太陽系的更豐富的內容在等著學生們呢!學生課后繼續探索,讓學生把網上學習、自主探究的興趣延伸到課后。學生交流回答,。學生討論,互相評議。由學科長帶領學生小組做實驗,解答組內最興趣的問題,將討論結果寫在小黑板上。歸納提升你學到了什么或有哪些收獲?
課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