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認識眾數 第七單元 統計
4、練習十六第1題、第2題。進一步鞏固體會眾數與平均數的含義。
5、機動(孫老師補充的習題)
課后反思:
在例題2的學習中,學生們通過觀察統計表一下子就發現“17”出現的次數比較多,我隨即請學生猜測一下這組數據的平均數與“17”會有怎樣的關系,然后再讓學生計算平均數并揭示眾數的意義。反思今天的教學,可能在教學例題2時還沒有更好地引導學生體會眾數的統計意義及很好的比較眾數和平均數的意義。這樣就會影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準確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征。比如,例題2中平均數是14,眾數是17,在這組數據中“17”出現的次數最多,出現了5次(一共9個數據),9個數據中低于平均數的數據有3個,高于平均數的數據卻有6個,這時需要引導學生思考平均數在這組數據中所處的位置明顯偏離中心,因而用眾數代表生物組同學發芽的實驗的整體情況相對更合適。
練習十六第1題的第3小題是問哪組身高的眾數更具有代表性,這里通過根系哪個眾數出現的次數多一些來進行判斷,而在練習中卻遇到了兩個不同的眾數出現的次數是一樣多的,這時就需要思考哪個眾數最接近平均數來判斷它是否更具有代表性。
課后反思:
今天教學了“眾數”,教材主要是找眾數,并能簡單的了解眾數和平均數的含義,遵照教材的思路教學教學過程一定是很松的,但是總覺得這樣下來,總有些教學不到位的地方,這就是研究“眾數”一個核心問題——一組數據,用眾數還是用平均數來分析更合適?這一問題教材中是沒有的,教參也只有一問:分析這9個同學做試驗的結果,是用平均數合適,還是用眾數合適?除此外,后面的習題都沒有這方面的要求。顯然,缺少了這樣的問題,教學顯得沒有力度。眾數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什么情況下要用眾數來分析數據?平均數的應用太廣泛了,眾數的介入又有何價值?
例2,教參中的補問——是眾數還是平均數合適?有些教參上的分析是——眾數有5個,處于中心,比較合理;而比平均數多的有6個,少的只有3個,平均數明顯偏離中心,顯然不太合理。這樣的理解學生很難想到,教學時只得進行啟發才有此種想法,但是教學時很是費力,有些遷強附會。
細想起來,教材中為什么沒有設置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去討論研究,我想是因為這組數據學生不太容易從中明白用哪種數更合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眾數與平均數的合理性,以及我們在什么情況下用平均數合理,什么情況下用眾數合理?
課后反思:
總感覺得整堂課上下來內容好象少了點,準備的不夠充分,對于眾數的意義學生課上應該理解了,都知道是在一組數據中次數出現的最多的那個數,但到實際做練習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開始混淆了。有部分學生把那個“次數”當成了眾數,其實還是對概念沒有理解清楚。尤其是讓學生判斷哪個數據更具有代表性時,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都有自己的見解,所以這個解釋的任務也就交給了老師。
整堂課上下來,感覺新授的過程上得快了點,以至于學生沒有理解的很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