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加 連減(精選13篇)
連加 連減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正確進行計算.
2.初步培養學生連續看圖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式題.
教學難點
牢記前兩個數計算結果,再和第三個數相加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
1.口算:10 以內的加減法.
全班學生開火車口算.
2.看圖列式計算.
有幾只小雞在吃米?又走來幾只小雞?求一共有幾只小雞?怎樣列式計算?
出示:
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幾只小雞,就要把吃米的3只小雞和又走來的2只小雞含并起來,所以用加法計算.)現在一共有幾只小雞在吃米,走了幾只?求還剩幾只?怎樣列式計算?
出示:
為什么要用減法?(要求還剩幾只,就要從整體5只里面去掉走了的2只小雞,所以用減法計算.)
同學們對于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們就要應用它進一步學習新知識.
二、指導探索:
1.教學連加.
(1)理解連加的意義【出示圖片“小雞圖”】
有幾只小雞在吃蟲子?走來幾只?一共是幾只?你是怎么算的?(3加2等于5)又走來1只,現在一共是幾只?你是怎么算的?(5加1等于6)
如果把這幅圖連起來看,應該怎樣敘述它的意思呢?(引導學生敘述題意:有3只小雞在吃蟲子,走來2只小雞,又走來了一只小雞,現在一共有幾只小雞?)
要求一共有幾只小雞?誰會列式?你是怎么想的?有和他想法不一樣的嗎?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老師板書:
教師范讀算式:3加2再加1等于幾.
學生齊讀算式.
說明:在一個算式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相加叫連加.(板書:連加)
連加的算式怎樣計算呢?下面我們就一起研究這個問題.
(2)研究算法.
能直接算出結果嗎?結合這道題的意思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出:先算 再算 .
板書:
學生自己敘述 的計算過程.
(3)練習:【出示圖片“做一做1”】
學生擺學具并列式計算.
訂正時問:這幅圖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算的?
2.教學連減.
(1)理解連減的意義【出示圖片“星星圖”】
一共有幾顆星星?剪去了幾顆?還剩幾顆?你是怎么想的?(8減3等于5)又剪去了幾顆?現在還剩幾顆?你是怎么算的?(5減1等于4)
如果把這幅圖連起來看,就是有8顆五角星,先剪去了3顆,又剪去了1顆,求還剩幾顆?
誰能自己再敘述一下這幅圖的意思?(在學生獨立敘述的基礎上指名敘述圖意.)
要求還剩幾顆?怎樣列式?
板書:
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你知道這樣的算式叫什么算式嗎?(板書:連減)誰會讀這個算式?
(2)研究算法.
結合題意,互相說一說怎樣計算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理論上歸納出:先算 ,再算.
板書:
學生練習說 的計算過程.
(3)練習.【出示圖片“做一做2”】
學生擺學具并列式計算.
訂正時問:這幅圖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算的?
三、鞏固練習.
1.看算式擺學具.
出示: □ □
讓學生用學具擺出這兩道題,要求邊擺邊敘述題意.
2.
3.看算式直接說結果.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連加算式表示什么?連減算式呢?怎樣計算連減式題?怎樣計算連減式題?(結合例題來總結).
板書設計
連加 連減 篇2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正確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的方法.
(二)通過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及書寫工整、規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的方法.
難點:正確計算連減式題.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板演(指名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演算):
2.在兩名學生板演的同時,其他學生口算下面的題,抽問其中一道連加、一道連減的口算過程,從而復習連加、連減運算按從左往右的順序進行計算.
20+40+30= 10+40+20= 3+20+6=
70-20-40= 80-50-10= 65-5-20=
訂正板演,兩名學生分別說一說計算過程,大家檢查計算是否正確.然后觀察一下,兩道加法題之間有什么聯系,引導學生發現第一個加法算式兩個加數的和也就是第二個加法算式中的第一個加數.如果把這兩道加法題連在一起寫,就是一道連加題.今天我們就要學習連加、連減用豎式計算.出示課題“連加、連減”.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1 28+34+23=
啟發提問:
(1)連加式題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2)用豎式怎樣計算?
相鄰的兩位同學互相說一說,然后自己動筆試著做一做(如果有條件,每人一塊小紙黑板,每人在紙黑板上做).
在學生自己試算過程中,教師行間巡視,找出幾種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下面幾種情況,先出示正確的算法,即
大家進行評議,公認這種算法是正確的.然后出現下面兩種學生可能出現的算法(如果班里學生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就不必提出,以免誤導).讓學生說一說錯在哪里.
小結性提問:
(1)計算連加式題,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計算連加兩步式題,應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礎上得出:
計算連加式題時,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要注意計算第二步時,是把第一步計算的結果加上第三個數,還要注意每一個計算過程中,不要抄錯數.
教師介紹簡便寫法.為了書寫簡便,我們可以把兩個豎式連起來寫.即
提問:這種寫法和原來的寫法有什么不同?簡便在什么地方?
教師總結同學的意見,得出:這種把算式連起來寫的方法,不僅可以少寫一個“62”,比較簡便,同時可以避免計算過程中抄錯數的錯誤,使計算正確、迅速.
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做,先分步書寫,再用簡便方法書寫.指名一個同學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訂正.
2.出示例2 52-20-18=
啟發性提問:
(1)這是一道什么樣的兩步式題?
(2)你能根據剛才研究的連加兩步式題,推想出連減兩步式題的計算方法嗎?同學們試一試在小黑板上做一做.
教師通過行間巡視,可能發現有以下三種情況,教師先出示第(1)(2)種.
通過學生評議,兩種算法都是正確的,而第(2)種是用簡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種算法.
讓學生說一說這道題錯在哪里.第一步計算對了,問題出在第二步是退位減法,而這位同學沒有退位,造成計算錯誤.大家要吸取他的教訓.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出:在計算兩步式題時,遇到哪一步可以用口算,就不必寫豎式.如上面這道題,第一步可以用口算,就可以不寫豎式(把第一步豎式用虛線框起來).做一做:84-26-30=
由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試做,指名一個學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訂正.教師還可以了解一下哪些學生直接用簡便方法書寫,而且一次做對;哪些同學還用兩個豎式做;哪些同學只寫了第一步豎式,第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結果.對最后一類同學可以提出表揚.
小結性提問:
(1)計算連減式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計算連減兩步式題,應注意什么?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可以讓學生直接在書上填寫.
2.對比性練習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54+26+15= 90-58-24=
直接在書上第2頁做,可以列兩個豎式,也可以用簡便寫法.
(2)口算下面各題.(書上第2頁,直接在書上寫得數)
7+59+20= 72-6-40=
3.趣味性練習(練習一第1題)
把每行的三個數加起來.
把練習一的第1題,如上圖那樣,把每行三個數的旁邊畫一個括號,把得數填在括號里.
4.課后練習
練習一的第1題和第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及筆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以及口算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節課的新知識就是,讓學生學會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式題.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一重點.
教學過程 的設計充分利用舊知識,引導學生探索主動獲取新知識.教學一開始,安排兩道有聯系的加法算式進行板演,第一個加法算式中的得數就是第二個算式中的一個加數,就為學生探索連加法怎樣用兩個豎式進行計算打下了基礎.兩道例題都是放手先讓學生試算,在此基礎上,全班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總結出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以及計算中應注意的問題.這樣安排,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 中去,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本節課的練習除了邊講邊練外,最后安排了有層次的集中練習,并進行及時反饋,表揚用簡便寫法及結合口算算得正確的同學,從而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連加 連減 篇3
唐 韻
教學設想:是在教學10以內加、減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加、減法的意義,進一步熟練加、減法的口算,學習解決稍復雜一些的實際問題,并滲透加減兩步計算的運算順序,為后面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和退位減做好準備。
教學目標 :
1、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的含義,掌握的計算方法。
2、能有條理地表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初步體會。
導入 語:今天孫老師給唐老師出了些題目,我想請大家幫我一起解答,你們愿意嗎?
1、算式接龍
出示小黑板:
師:孫老師還問我從這兩組題目中發現了什么。你們能幫我找一找每組兩題的聯系嗎?
(指名學生回答)
師:第一個算式的得數正好是第二題開頭的一個數。孫老師說根據這4道題還可以寫成2道算式,你們想試一試嗎?
(小組討論、匯報算式: )
師:像這樣一個算式里面包含兩個加號或減號,我們把它分別稱為
(板書課題)
下面我們來進一步研究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
1、教學例一:
師:現在老師請你們欣賞一個故事。
星期天,小紅去郊區的奶奶家玩,看見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紅的南瓜。小紅想:我都長這么大了,應該幫奶奶做一點家務。于是,她找來一輛手推車,把奶奶摘下的南瓜運回家。第一次運來了4個,第二次又運來2個,小紅第三次運來了一個最大的,小紅一共運來了多少個?
故事聽完了,你們都聽清楚了嗎?
看例一掛圖回答問題:(1)奶奶摘的是什么呀?
(2)是誰幫奶奶運南瓜的?
(3)小紅第一次運了幾個?
(4)第二次呢?
(5)第三次運了幾個?
(6)小紅一共運了多少個?
最后一題小組討論,列出算式。
學生口答:4+2+1=7
老師板書
師:“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呢?誰能完整地說一遍,這樣的算式我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書上第58頁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樹上原來有4只小鳥,第一次飛來了3只,又飛來了3只,現在一共有多少只呢?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4+3+3=10”)
師: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教學例二
出示例二掛圖
學生交流說出圖意
學生:絲瓜架上原來有8根絲瓜,弟弟第一次摘下了3根,第二次又摘下了1根,還剩幾根?
學生匯報算式“8-3-1=4”
師:“8”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呢?這個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書上第58頁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池塘里原來有9只小鴨,第一次游走了2只,第二次游走了4只,池塘里還剩下幾只?
學生獨立完成,一生板演“9-2-4=3”
師:這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師:今天我們小朋友學的都非常認真,現在老師要看看我們小朋友是不是真的學會了。
1、學生獨立練習書上第58頁想想做做第1題,共同訂正。
2、出示小黑板:連線
指名學生口答。
四、課堂作業 。
(想想做做第4、5、6題)
五、思考題
找規律填數:1、2、3、5、8、( )
在□填數使橫行、豎行上的數相加的和都是10。
六、全課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了什么新的內容?在計算時,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學后記
教學從學生已掌握的10以內加減法的“算式接龍”游戲開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始終注意保持和學生親密融洽的關系,尊重學生的每一個想法,并給學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時間和空間。避免了計算教學的“靜態”灌輸,避免了計算教學的機械記憶和反復練習,讓學生觀察、思考,體驗到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學到新的知識。
連加 連減 篇4
教 案
設計人:張 杰 課 題:連加、連減 課時:1課時 累計課時:4課時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8頁的例題,第58-59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學目標 :
1、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2、能有條理地表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重點:
讓學生聯系實際情境,體會連加、連減的意義和理解運用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圖意列出算式。
教學過程 :
修改補充欄:
一、創設情境,初步體會
1、算式接龍。(小組學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題)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2、學生匯報,說說你們組的題目和想法。
邀請兩個學生到講臺前表演。
講述:第一個算式的得數正好是第二題開拓的這個數,第三體開拓的數正好是第二題的結果……像這樣的幾道有聯系的算式寫出來像什么?我們把這個游戲叫做“算式接龍”。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
1、教學例1。
貼出例1主題圖。
學生根據圖意分小組討論交流,編故事,表演動作。
講述:星期天,小紅和弟弟去郊外的奶奶家玩,看見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紅的南瓜。小紅想,我長這么大了,應該幫奶奶做一些家務活。于是,她找來一輛手推車,把奶奶摘下的南瓜云回家。第一次運來4個,第二次有運來2個,還剩下一個最大的沒有運,奶奶一共摘下幾個南瓜呢?怎樣計算?(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個南瓜。)
提問:其他組有不同的方法嗎?(4+2+1=7)
追問:為什么這樣列式?你是怎樣算的?
你能給這樣的算式取個名嗎?(連加法)
講述:這個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們看見一個算式里有兩個以上的“+”,就叫它連加。(板書課題)
2、教學例2。
講述:這時,弟弟在大聲喊:“姐姐,快來看,奶奶家還種了一些絲瓜。”出示例2主題圖。
提問:你們能看著這幅圖編個故事嗎?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絲瓜架上原來有8根絲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還剩幾根?
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并讓學生把書上的算式填寫完整。
引導學生小結:8-3-1=4連續減了兩次,我們把它叫做連減。
3、師生共同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新的內容?在計算的時候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修改補充欄:
1、“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在幻燈機前演示連加、連減的計算過程。
2、“想想做做”第2題。讓學生仔細觀察圖意,表述圖意,再填寫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鴨子游走2只,再游走4只,還剩3只;也可以是9-2-3=4,表示河里有9只鴨子,先上岸2只,又上岸3只,河里會議4只。
4、“想想做做”第4題。讓學生做在課堂作業 本上。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
今天我們學到哪些知識?回家后出題給爸爸、媽媽做,好嗎?
五、作業 設計《練習與測試》連加、連減
教學后記:
連加 連減 篇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情景建立連加、連減的數學模型,理解連加、連減的具體含義,會進行10以內連加、連減的計算。
2、培養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和能力。
4、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體會連加、連減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快樂。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讓學生聯系實際情境,體會連加、連減意義和理解運算順序,學會計算。使學生理解圖意列出算式。
三、教學準備:課件、小棒、三角形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舊引新
師:小朋友們,這個星期天,你們都到哪兒去玩兒了?(生自由發言)
師:這個星期天,小明和媽媽去鄉下的奶奶家玩。星期天一大早,小明的媽媽就帶著他乘上“口算號”公共汽車出發了。來,我們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來算一算吧!
學生看卡片口算:4+1 5+2 5-2 8-2 10-4 3+4
5+3 7+1 3-1 6-2 6-6 7+3
師:一路上,小明看到車外的橘子黃了,地里的辣椒紅了,到處是一片豐收的景象。不一會兒,他便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喂雞呢!小明連忙跑過去幫奶奶喂雞。引出例1。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小朋友去鄉下奶奶家游玩和乘坐“口算號”公共汽車的情境,相機進行口算練習,既調動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又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結合情境、探究新知
探究連加
1、說圖意。課件演示小雞圖(動態)。請學生仔細觀察。
(1)師:小雞也想和我們交朋友,在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原來有5只小雞在吃米,先跑來了兩只,又跑來了一只。)
(2)師:根據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只小雞?)
學生復述圖意,指名說,同桌說,齊說。
2、嘗試列式。
師:要知道一共有幾只,小朋友們會列式計算嗎?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加法)為什么?
(1) 隨生答板書:(1)5+2=7 7+1=8 (2) 5+2+1=8或5+1+2=8
指名學生說說第一種方法兩個算式的意思。
師:老師看到小朋友們還列出了5+2+1=8和5+1+2=8這兩個算式,老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誰能來告訴老師?(生回答)
(師恍然大悟狀)哦,老師明白了,原來要求一共有幾只小雞,還可以直接把5、2、1三個數加起來!
(2)讀算式。(師:剛才的小朋友讀得真不錯,你也跟著他讀一讀吧)
(3) 比較不同。
引導學生看這兩個算式與以前學過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三個數,兩個加號,讓學生給這樣的算式起名字。指出:數學上叫做連加(板書:連加)生齊讀。
(4) 說算理:
師:5+2+1=8的8,你是怎么算出來的?(生先討論,再匯報)
匯報交流(學生可能說一個一個地數出來的。或是先算5+2=7再算7+1=8……不管哪種方法,學生只要說出理由,都給予肯定。)
師:是呀,計算連加時我們一般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師指板書:5+2=7),算出得數7(將7填到框中)然后再把算出的得數(強調是算出的得數)加上第三個數,這樣的計算,也就是說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板書:從左往右)
學生齊說計算方法。
探究連減
師:你們幫小雞解決了難題,他們可高興了,過了一會兒,又發生了什么事呢?
(原來有8只小雞,先跑掉了2只,又跑掉了2只,)
指名說圖意(同連加)
師:小朋友,看了這幅圖,你會編個數學小故事來考考大家嗎?(學生同桌先討論,再交流)
師:要求還剩多少只小雞,會列式嗎?這個算式怎么讀?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還有一個2呢?8-2-2表示什么?得數4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學生答后齊說,師隨學生回答將板書填寫完整)
師:看看這道算式又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減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也會給它取個名字嗎?(板書:連減)生齊讀
指出:計算連減時一般也是先把前兩個數相減,再把算出的得數減去第三個數,也就是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3、初步小結:幫完了奶奶喂雞,小朋友也認識了今天的兩個新朋友,它們是-------?都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計算?
小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連加、連減,在計算時,一般是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的。
【設計意圖:現實生活既是學習數學的起點,又是學習數學的歸宿。創設情境是現實生活與計算教學溝通的橋梁。在新授部分,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芳芳給奶奶喂雞的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情景,既生動地反映出連加、連減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又讓學生直觀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更讓學生感受到連加、連減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其間,采用由扶到放、小組或同桌合作討論的教學方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聯系情境、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題
師:下面看老師擺出的圖,你們會列式計算嗎?
操作:(1)先擺4根小棒,再擺3根,再擺1根
(2)先擺10個正方形片,再用線劃掉3個,再圈出5個)
學生看教師操作過程分別在書本72頁上列式計算。
提問:4+3+1你是怎么算的?
10-3-5同上教學并提問:為什么用10去減呢?
2、想想做做第2題
師:喂完了小雞,小明來到了奶奶家后面的小河邊,看到小河邊有一棵高高的樹,一群小鳥正在上面快樂地飛翔呢!(多媒體出示動態的圖)你能說出這幅圖的意思嗎?看了這幅圖,小朋友能自己列出一道連加算式嗎?(板演齊練)指名問:4+3+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題
師:小河邊有高高的樹,清澈的小河里,還有著一群可愛的小鴨子在游玩呢!(出示圖片)誰知道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啊?你會列出一個連減算式嗎?9-2-4表示什么意思?得數3表示?為什么從9里面去掉呢?
4、給小鴨子找家
師:小鴨子們在河里游玩了一會都上岸了,可是,它們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們,你們愿意幫他們找一找嗎?(出示圖,小鴨子身上寫著得數,小房子上寫著相應的算式)
學生上來給小鴨子找家,個別提問:你是怎么算的?
師:還有誰找不到家啊?哦,老師幫得數是1的小鴨子造了一座房子,但只完成了一半,小朋友們能幫它造完嗎?(學生交流方框中應填幾)
師:你們真棒!咦?這里還有一只小鴨子,它為什么這么傷心啊?那怎么辦呢?誰愿意給它造房子?(學生給得數是4的小鴨子造房子,指名反饋,教師將相應的連加或連減算式板書)
【給小鴨子找家的游戲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在其間滲透一些需逆思考的題目,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知識,用知識的快樂。】
5、想想做做第5題
師:夕陽西下,小明跟著媽媽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奶奶家,小朋友們跟著他也一起學會了許多的新知識。現在啊,有一群小動物還想考考我們小朋友知識學得怎么樣呢,小朋友們,愿意接受小動物們的挑戰嗎?好,我們來看圖,請你看圖后把算式寫完整,看誰寫出的算式多!(出示圖片)
生獨立練習,教師巡回指導。
指名學生說出算式,并說說分別是怎么想的?(進行相應的反饋)
【學生欣賞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既關注學生思維的個性化,又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實現了“思維共享”。】
(四)全課總結、延伸課外
師:今天,小朋友們一起認識了哪些新朋友?怎么計算連加和連減呢?指出:在以后的計算中,小朋友們要慢慢學著把第一步的得數記在腦中,不寫出來,直接寫最后一步的得數。
指出:像今天我們學習的連加連減,在我們的身邊也經常可以看到。比如,小朋友們一起到操場上去跳繩,先去了幾個,又去了幾個,然后又去了幾個,求一共有幾個小朋友,不就是連加嗎?
布置作業:課后找找身邊的連加和連減故事,比比誰找的多!
【設計意圖:通過布置課后讓學生自己尋找生活中的連加與連減故事,讓學生體驗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體驗數學知識的實際價值,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板書設計
10以內的連加連減
5 + 2 + 1 =8 8 - 2 – 2 = 4
從左往右計算
連加 連減 篇6
課題
課型
練習
案序
目標
1、進一步理解的意義,能正確進行計算。
2、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
算式的計算。
難點
意義的理解
教學儀器與媒體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基
本思路
自主練習——應用練習——發展性練習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內容
師生活動
修改意見
一、自主練習。
二、應用練習
出示課本第43頁的第1題的9道算式,請每一位同學從中任選2道,想一想怎樣算,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計算的過程。
1、做紙花。
出示自主練習第2題,引導學生在觀察圖意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獨立解決,并交流所想策略及方法。
2、剪彩紙。
根據自主練習第3題的意圖,設計讓學生動手的活動,在活動中感受減法算式的意義。
3、數一數、記一記、算一算。
出示練習第4題,讓學生根據提示數一數蔬菜的數量,在列式計算一共有多少個蔬菜。
三、展性練習。
四、課堂總結。
4、提出問題,并列式計算。
自主練習第5題情境中提供了比較多的信息,練習時可鼓勵學生借助這些信息,提出盡可能多的有關問題獨立解決。
出示第6題,在學生獨立觀察圖意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交流,理解含義。
通過這節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反思:
連加 連減 篇7
教學目標 :
(一)使學生正確掌握用豎式計算兩步式題的方法.
(二)通過計算兩步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及書寫工整、規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用豎式計算兩步式題的方法.
難點:正確計算連減式題.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板演(指名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演算):
2.在兩名學生板演的同時,其他學生口算下面的題,抽問其中一道連加、一道連減的口算過程,從而復習運算按從左往右的順序進行計算.
20+40+30= 10+40+20= 3+20+6=
70-20-40= 80-50-10= 65-5-20=
訂正板演,兩名學生分別說一說計算過程,大家檢查計算是否正確.然后觀察一下,兩道加法題之間有什么聯系,引導學生發現第一個加法算式兩個加數的和也就是第二個加法算式中的第一個加數.如果把這兩道加法題連在一起寫,就是一道連加題.今天我們就要學習用豎式計算.出示課題.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1 28+34+23=
啟發提問:
(1)連加式題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2)用豎式怎樣計算?
相鄰的兩位同學互相說一說,然后自己動筆試著做一做(如果有條件,每人一塊小紙黑板,每人在紙黑板上做).
在學生自己試算過程中,教師行間巡視,找出幾種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下面幾種情況,先出示正確的算法,即
大家進行評議,公認這種算法是正確的.然后出現下面兩種學生可能出現的算法(如果班里學生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就不必提出,以免誤導).讓學生說一說錯在哪里.
小結性提問:
(1)計算連加式題,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計算連加兩步式題,應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礎上得出:
計算連加式題時,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要注意計算第二步時,是把第一步計算的結果加上第三個數,還要注意每一個計算過程中,不要抄錯數.
教師介紹簡便寫法.為了書寫簡便,我們可以把兩個豎式連起來寫.即
提問:這種寫法和原來的寫法有什么不同?簡便在什么地方?
教師總結同學的意見,得出:這種把算式連起來寫的方法,不僅可以少寫一個“62”,比較簡便,同時可以避免計算過程中抄錯數的錯誤,使計算正確、迅速.
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做,先分步書寫,再用簡便方法書寫.指名一個同學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訂正.
2.出示例2 52-20-18=
啟發性提問:
(1)這是一道什么樣的兩步式題?
(2)你能根據剛才研究的連加兩步式題,推想出連減兩步式題的計算方法嗎?同學們試一試在小黑板上做一做.
教師通過行間巡視,可能發現有以下三種情況,教師先出示第(1)(2)種.
通過學生評議,兩種算法都是正確的,而第(2)種是用簡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種算法.
讓學生說一說這道題錯在哪里.第一步計算對了,問題出在第二步是退位減法,而這位同學沒有退位,造成計算錯誤.大家要吸取他的教訓.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出:在計算兩步式題時,遇到哪一步可以用口算,就不必寫豎式.如上面這道題,第一步可以用口算,就可以不寫豎式(把第一步豎式用虛線框起來).做一做:84-26-30=
由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試做,指名一個學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訂正.教師還可以了解一下哪些學生直接用簡便方法書寫,而且一次做對;哪些同學還用兩個豎式做;哪些同學只寫了第一步豎式,第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結果.對最后一類同學可以提出表揚.
小結性提問:
(1)計算連減式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計算連減兩步式題,應注意什么?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可以讓學生直接在書上填寫.
2.對比性練習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54+26+15= 90-58-24=
直接在書上第2頁做,可以列兩個豎式,也可以用簡便寫法.
(2)口算下面各題.(書上第2頁,直接在書上寫得數)
7+59+20= 72-6-40=
3.趣味性練習(練習一第1題)
把每行的三個數加起來.
把練習一的第1題,如上圖那樣,把每行三個數的旁邊畫一個括號,把得數填在括號里.
4.課后練習
練習五的第1題和第2題.
連加 連減 篇8
連加、連減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8頁的例題,第58~59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2、能有條理地表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初步體會
1、算式接龍。(小組學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題)
2、學生匯報,說說你們組的題目和想法。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
1、教學例1。
貼出例1主題圖。
學生根據圖意分小組討論交流,編故事,表演動作。
講述:星期天,小紅和弟弟去郊區的奶奶家玩,看見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紅的南瓜。小紅想,我長這么大了,應該幫奶奶做一點家務活。于是,她找來一輛手推車,把奶奶摘下的南瓜運回家。第一次運來4個,第二次又運來2個,還剩下一個最大的沒有運,奶奶一共摘下幾個南瓜呢?怎樣計算?(4+2=6 ,6+1=7)
提問:其他組有不同的方法嗎?(4+2+1=7)
追問:為什么這樣一來列式?
你能給這樣一來的算式取個名字嗎?(連加法)
講述:這個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們看見在一個算式里有兩個以上的“+”,就叫它連加。
2、教學例2。
講述:這時,弟弟在大聲喊:“姐姐,快來看,奶奶家還種了一些絲瓜。”出示例2主題圖。
提問:你們能看著這幅圖編個故事嗎?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絲瓜架上原來有8根絲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還剩幾根?
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并讓學生把書上的算式填寫完整。
引導學生小結:8-3-1=4連續減了兩次,我們把它叫做連減。
3、師生共同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新的內容?在計算的時候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想想做做”第1~3題。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
今天我們學到哪些知識?回家后出題給爸爸、媽媽做,好嗎?
五、教學后記:
連加 連減 篇9
教 案
設計人:
課 題:連加、連減
課時:1課時
累計課時:4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8頁的例題,第58-59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學目標 :
1、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2、能有條理地表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重點:
讓學生聯系實際情境,體會連加、連減的意義和理解運用順序。
教學難點 :
理解圖意列出算式。
教學過程 :
修改補充欄:
一、創設情境,初步體會
1、算式接龍。(小組學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題)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2、學生匯報,說說你們組的題目和想法。
邀請兩個學生到講臺前表演。
講述:第一個算式的得數正好是第二題開拓的這個數,第三體開拓的數正好是第二題的結果……像這樣的幾道有聯系的算式寫出來像什么?我們把這個游戲叫做“算式接龍”。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
1、教學例1。
貼出例1主題圖。
學生根據圖意分小組討論交流,編故事,表演動作。
講述:星期天,小紅和弟弟去郊外的奶奶家玩,看見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紅的南瓜。小紅想,我長這么大了,應該幫奶奶做一些家務活。于是,她找來一輛手推車,把奶奶摘下的南瓜云回家。第一次運來4個,第二次有運來2個,還剩下一個最大的沒有運,奶奶一共摘下幾個南瓜呢?怎樣計算?(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個南瓜。)
提問:其他組有不同的方法嗎?(4+2+1=7)
追問:為什么這樣列式?你是怎樣算的?
你能給這樣的算式取個名嗎?(連加法)
講述:這個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們看見一個算式里有兩個以上的“+”,就叫它連加。(板書課題)
2、教學例2。
講述:這時,弟弟在大聲喊:“姐姐,快來看,奶奶家還種了一些絲瓜。”出示例2主題圖。
提問:你們能看著這幅圖編個故事嗎?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絲瓜架上原來有8根絲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還剩幾根?
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并讓學生把書上的算式填寫完整。
引導學生小結:8-3-1=4連續減了兩次,我們把它叫做連減。
3、師生共同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新的內容?在計算的時候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修改補充欄:
1、“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在幻燈機前演示連加、連減的計算過程。
2、“想想做做”第2題。讓學生仔細觀察圖意,表述圖意,再填寫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鴨子游走2只,再游走4只,還剩3只;也可以是9-2-3=4,表示河里有9只鴨子,先上岸2只,又上岸3只,河里會議4只。
4、“想想做做”第4題。讓學生做在課堂作業 本上。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
今天我們學到哪些知識?回家后出題給爸爸、媽媽做,好嗎?
五、作業 設計《練習與測試》連加、連減
教學后記:
連加連減
連加 連減 篇10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2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能力目標:比較熟練地口算連加、連減式題。
情感目標:初步感知連加、連減算式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
教學媒體
課件“連加連減(二).swf”、實物投影儀。
教學設計思路
第一,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利用課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題,變抽象為具體,非常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小雞只數的變化過程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幫助學生借助直觀感知接受運算順序的規定。
第二,加強觀察指導。在進行課件演示的時候,著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讓學生記下演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數量變化情況,進一步和算式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在大腦里將生動的情節轉化為數的運算,為掌握計算順序打好基礎。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它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并且學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數。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克服計算障礙,就著重訓練學生把先算的數記在腦子里,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組題中的第一題與第二題有什么關系?
學生口算后交流。
二、導入學習新課
大家不但會算,還能找出它們的關系。今天我們就要用這些知識來學習新本領。
(一)學習連加
1.課件演示,引出算式。
(1)出現5只在地上覓食的小雞。
問:院子里有幾只小雞在吃東西?(屏幕出現“5”)
(2)出現跑來的2只小雞和又跑來的1只小雞。
◆指導觀察:現在地上的小雞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屏幕出現“2”、“1”)
◆問:要算出一共有幾只小雞,應該怎樣列式?(屏幕出現“5+2+1”)
◆要求學生結合屏幕上的算式說說算式的含義。
2.學習計算順序。
問:這個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小組討論后匯報,并說出計算順序。
(2)根據學生敘述過程,演示課件,在算式“5+2+1”中標明計算順序并依次閃動,最后成:
問:第二步是由哪兩個數相加?
3.揭示課題。
(1)問:今天學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板書課題:連加)
(2)引導學生總結連加計算的運算順序。
◆同桌討論。
◆交流匯報:計算連加式題時,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把得數記在腦子里,然后再加第三個數。
(二)學習連減
1.課件演示(邊演示邊提醒學生注意觀察)。
(1)草地上出現8只小雞。問:現在有幾只小雞?在算式中填數。
(2)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讓學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數。
○ □ ○ □ ○ □
3.交流。
(1)說說“8-2-2”的含義。
(2)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4.小結并補充課題。
三、鞏固練習
1.第72頁“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種學具擺一擺,再填數計算。
2.練習十一的第1、2、5題。
要求:仔細觀察,弄清圖意,填空并計算。
3.練習十一的第3、6題。
(1)說一說各題應把哪個數記在腦子里。
(2)直接說出各題得數。
四、課堂總結
1.引導學生小結本課所學的內容和連加、連減計算的運算順序。
2.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小結,并提出注意的問題。
連加 連減 篇11
課題:連加連減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2頁和練習十一的第1、2、5題。
教學目標 與策略方法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經歷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使學生感受到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并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清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策略與方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課前準備與課時設置
投影片、小棒、三角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投影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圖意。
(設計意圖:以生動活潑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解連加的意義和計算順序。)
二、探究體驗
1、學習連加
師:誰能說說你在圖中都看到了些什么?
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原來。。。先。。。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的思維,利于學生理解連加的計算順序。)
板書問題:現在一共有幾只小雞?
一共是什么意思?怎樣列式?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并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根據學生匯報板書:5+2+1=8
先用一只手遮住+1,讓學生算5+2=7(板書7),再用手遮住5+2,提示用7+1=8(板書8)。
說明象這樣連著加就叫連加。板書:連加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學習連減
師:小雞吃飽了,接下了又發生了什么事呢?我們看看圖吧。(繼續演示投影、72頁下圖)
讓學生自由觀察并自主說話。(原來。。。先。。。又。。。)
可以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
引導學生圍繞“還剩幾只?”這個問題加以解決。使學生明確:先跑了2只用減法,又跑了2只還是用減法。
教師根絕學生的匯報適時板書:連減 8-2-2=4(自主探索連減兩次的計算方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3、歸納
象這樣用三個數(有時更多)連著相加或者連著減的計算方法就是連加和連減。
(設計意圖:有利于學生理解的意義,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
4、完成72頁的“做一做”
引導學生說清圖意,再讓學生自己用小棒、三角圖片擺一擺,得出結果后,再填數。
三、時間應用
1、舉例: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連加連、連減呢?
學生自由回答,對敢說能說的學生要多表揚,對想說卻有顧慮的學生要多鼓勵。
2、完成練習十一的第1、2、5題。
引導學生看懂圖意,自主解答。
(設計意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感受在生活中的作用。
連加 連減 篇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正確進行計算.
2.初步培養學生連續看圖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式題.
教學難點
牢記前兩個數計算結果,再和第三個數相加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
1.口算:10 以內的加減法.
全班學生開火車口算.
2.看圖列式計算.
有幾只小雞在吃米?又走來幾只小雞?求一共有幾只小雞?怎樣列式計算?
出示:
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幾只小雞,就要把吃米的3只小雞和又走來的2只小雞含并起來,所以用加法計算.)現在一共有幾只小雞在吃米,走了幾只?求還剩幾只?怎樣列式計算?
出示:
為什么要用減法?(要求還剩幾只,就要從整體5只里面去掉走了的2只小雞,所以用減法計算.)
同學們對于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們就要應用它進一步學習新知識.
二、指導探索:
1.教學連加.
(1)理解連加的意義【出示圖片“小雞圖”】
有幾只小雞在吃蟲子?走來幾只?一共是幾只?你是怎么算的?(3加2等于5)又走來1只,現在一共是幾只?你是怎么算的?(5加1等于6)
如果把這幅圖連起來看,應該怎樣敘述它的意思呢?(引導學生敘述題意:有3只小雞在吃蟲子,走來2只小雞,又走來了一只小雞,現在一共有幾只小雞?)
要求一共有幾只小雞?誰會列式?你是怎么想的?有和他想法不一樣的嗎?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老師板書:
教師范讀算式:3加2再加1等于幾.
學生齊讀算式.
說明:在一個算式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相加叫連加.(板書:連加)
連加的算式怎樣計算呢?下面我們就一起研究這個問題.
(2)研究算法.
能直接算出結果嗎?結合這道題的意思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出:先算 再算 .
板書:
學生自己敘述 的計算過程.
(3)練習:【出示圖片“做一做1”】
學生擺學具并列式計算.
訂正時問:這幅圖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算的?
2.教學連減.
(1)理解連減的意義【出示圖片“星星圖”】
一共有幾顆星星?剪去了幾顆?還剩幾顆?你是怎么想的?(8減3等于5)又剪去了幾顆?現在還剩幾顆?你是怎么算的?(5減1等于4)
如果把這幅圖連起來看,就是有8顆五角星,先剪去了3顆,又剪去了1顆,求還剩幾顆?
誰能自己再敘述一下這幅圖的意思?(在學生獨立敘述的基礎上指名敘述圖意.)
要求還剩幾顆?怎樣列式?
板書:
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你知道這樣的算式叫什么算式嗎?(板書:連減)誰會讀這個算式?
(2)研究算法.
結合題意,互相說一說怎樣計算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理論上歸納出:先算 ,再算.
板書:
學生練習說 的計算過程.
(3)練習.【出示圖片“做一做2”】
學生擺學具并列式計算.
訂正時問:這幅圖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算的?
三、鞏固練習.
1.看算式擺學具.
出示: □ □
讓學生用學具擺出這兩道題,要求邊擺邊敘述題意.
2.
3.看算式直接說結果.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連加算式表示什么?連減算式呢?怎樣計算連減式題?怎樣計算連減式題?(結合例題來總結).
板書設計
連加 連減 篇13
第九課時
教學內容:
課本p26---p27例1、例2
教學目標:
1、通過同學間的交流,掌握用豎式連寫的方法,會正確計算三個數的加、減法。
2、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計算習慣。
3、鞏固100以內的加、減法。
教學重點:
1、使學生掌握用豎式連寫的方法,會正確計算三個數的加、減法。
2、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計算習慣。
教學難點:
靈活使用口算或加減法豎式等方法計算連加連減的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將繼續研究三個的加減法。
[設計意圖]:復習引入,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學例1。
(1)、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圖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學生根據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問題。在小組內交流你想到的問題,并解答出來。
(3)、怎樣求一共摘了多少個西瓜?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算式28+34+23這道題怎樣計算呢?學生試算并在小組內交流計算方法。學生匯報,展示算法。比較各種豎式的區別與聯系及優劣。
2、教學例2。
出示主題圖仔細觀察主題圖,了解信息。分小組交流從圖中發現的信息。思考解題方法。在練習本上寫出連寫的豎式。學生,匯報,板演解答過程。
3、完成練習26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匯報、板演,并說明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掌握用豎式連寫的方法,會正確計算三個數的加、減法。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完成27頁做一做。
2、完成29頁練習五第1、2題。
3、引導完成29頁練習五第3題。算好后學生說說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100以內的加減法。
四、課堂總結:
學生在知識、方法上做一個回顧。學生自由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