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加連減》教學反思(精選4篇)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篇1
連加和連減是本單元又一難點,如何在動態的過程中理解算式的意義和計算過程,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學校教學條件很差,別說運用多媒體,就連掛圖都沒有,真讓人發愁。
前幾天,黑板上用來吸卡片的小吸鐵石被學生拿幾個去了,只剩下幾個了,我說了這件事,這個周三早上上學時,我看見李子燁拿來幾個吸鐵石放在黑板上,我在班上表揚了他,今天,他又拿來幾個送給我,我說:“謝謝你,夠用了”。要上課了,我靈機一動,心想,我何不用這作為教學資源?這可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啊!上課了,我要求學生看老師的動作說幾句話,我先把原來的3個吸鐵石從黑板角拿到黑板中間,又把李子燁第一次送我的4個擺在傍邊,最后把后來送我的3個也擺在一邊,擺完了。我說:“誰能把老師剛才做的事連起來說一遍,并提一個問題?”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我點了一個平時不太愛發言的學生說:老師原來有3個吸鐵石,李子燁先送給老師4個,又送給老師3個,請問,老師一共有多少個吸鐵石呀?
我問:要求老師一共有多少個吸鐵石該怎樣列式呢?學生很快列出3+4+3=,在計算時,孩子們也能理解先把3和4合并起來,再把7和3合并起來。有了連加作基礎,教學連減就容易多了:我數出9個吸鐵石,接著拿走2個,又拿走3個。要求學生完把老師剛才的動作完整說一遍,并提出一個問題,大多數學生能說出:老師原來有9個吸鐵石,一個同學拿走了2個,又有一個同學拿走了3個,請問老師還剩下幾個呀?在理解算理時,我多次重復剛才的過程,重點讓學生明白第一個同學的吸鐵石是從9個里面拿走的,第二個同學的是從7個里面拿走的。教學中,有的學生說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還有的學生說不是自已的東西不能拿,不知不覺中知識與技能目標達成了,情感目標也實現了。
這節課,我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效果一定不會比運用多媒體差,因為我們的資源是鮮活的,過程是動態的,生成是真實的。我想,只要我們留意觀察,教學資源無處不在。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篇2
做課結束以后,我仔細的對整個過程進行了回顧!在與其他聽課教師交流后,我對本次課進行了反思。
這次課我主要是想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最后的購物環節,可以用來復習、鞏固、提高。
雖然是這樣設計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初次接觸低年級教材、初次接觸數學教學),所以有許多問題存在:教學的層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課與練習課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學的節奏應該有張有弛,數學課求快,是我的一個誤區,數學應該有快有穩,這樣學生才能學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緊張。由于我一直從事的是高年級語文教學,所以嚴謹的數學教學語言是我很大的一個弱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十分注意。還有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妥當,如:練口算時候用了開火車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數學生,類似的問題,應該多加注意。
總之,這次課上的不盡如人意,但是對于我來說是一次很寶貴的經驗,希望下次還有類似的機會,可以讓我們這些不太熟悉數學教學的青年教師,盡快對業務真正熟悉起來。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篇3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計算能力。學生對連加、連減運算順序在一年級上、下冊已經學過,因此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在教學連加、連減中需要豎式計算的。
我認為這節課最大的亮點就是讓學生自主探討學習。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盡可能多的東西教給學生,取得盡可能大的結果,而首先在于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學會怎樣發展自己,以及離校后繼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主動發展,成為學習的主人。由于前面已經教學過列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一年級也已經知道連加的運算順序,所以出示了28+34+23這個連加算式后,讓學生根據前面的經驗,列豎式計算,學生交流匯報后,我再針對學生平常容易錯和忽視的地方給與強調,規范寫法,這樣的能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很多值得我深思的地方:
一、計算教學是否需要情境。教學中創設情境是為了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但是不是每一個內容都需要情境呢?什么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比如在教學《連加連減》時,我是由幫農民伯伯摘西瓜這一情境引入的,到底我的這個情境對學生學習這節課的內容有多大的作用呢?如果改為由復習前面學的列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引入,這樣讓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來自主探討列豎式計算連加會更好呢。
二、當課堂上出現多種算法時,不能急于去優化哪一種,而是要學生經過選擇、比較,自己實現算法的優化,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選擇出最佳方法,這樣的理解才能更深刻。
另外,在教學時要鉆研教材,要有機整合、研讀教材,注意前后知識的滲透,為以后相關知識的教學埋下伏筆。如,學生知道了三個數連加怎樣列豎式,那加個數,四個數連加,還會做嗎?這樣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用豎式做連加;還有就是我們知道滿十要向前進一,那現在如果是列的三個數字直接相加的豎式,那就有可能滿20,這要怎么辦呢?這些問題在這里都可以涉及到,變成是滿幾十就向前進幾,為后面要學的知識做好鋪墊。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應繼續深入學習課標,研究教材,多瀏覽教育教學書刊,多上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步伐,注意積累,讓孩子們都獲得更多的收益。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篇4
新教材特別強調要體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要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努力掌握這幾方面:
首先,“連加、連減”對于學生來說,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因為它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要分兩步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的結果,并且學生往往忘記第一步的得數。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要訓練讓學生把第一步的結果記在腦子里。
其次,引導學生看圖也是關鍵。因此在上這節課時,要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把書上的兩個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感受“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同時,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的基礎上,列出算式。
最后,還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本節課我采用同桌合作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先擺小棒,后說算式來進一步鞏固連加、連減,深化新知。從而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今后學習數學埋下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