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知此段文字
1.此段文字人稱有何變化 變化有何好處 (有第三人稱 有第二人稱,好處:使感情表達得更充分)
2. 此段文字中作者都訪問了哪些朋友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云雀弟弟 ,稱呼符合景物的特點,這樣顯得親切,從而更能體現(xiàn)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揣摩,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兩人一組,教師點撥評析)
1.作者對這些朋友都說了話,如果你是自然界中的這些景物,你會對作者說什么 (兩人合作討論,對話練習,評出優(yōu)秀小組,鼓掌獎勵)答案不求一致,合理即可,突出自然界對人類的友好.
2. 品味欣賞此段文字的語言
作者的語言優(yōu)美符合自然接界景物的特點,請舉例說明.(四人一組討論,教師點撥指導 ,舉例:"溪流妹妹!你吟著一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 " 此句符合景物特點,將溪流的響聲說成吟一首小詩,很貼切,想者對自然界的觀察致微,更可見作者對自然界的熱愛.)
3.寫作技巧
作者將自己的情感容于字里行間,可見作者卓著的文筆,除了優(yōu)美的語言,作者還用了哪種手法 (想象)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沒有呆板 陳腐的感覺,你時時被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在畫幅充滿詩意的畫面,這樣就會聲情, 圖文并茂,讓人更容易走進自然,熱愛自然.(學生四人一組畫畫,教師點撥指導.)師生共同欣賞畫面,唱《春天在哪里》這首歌結(jié)束 .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教案按新課標要求設計,充分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 ,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師生在課堂活動比例為2 :3.目的將學生的內(nèi)在潛能挖掘出來,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揣摩,探究和寫作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課堂上教師抓住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使其具有愛國主義思想.
1,課前查字典認識,理解生字,生詞,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精彩片段的分析教會了學生揣摩語言,欣賞作品的能力,教師在設計探究性問題時,采用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3,體驗與反思提高了學生的總結(jié),概括能力和寫作能力.
歸結(jié)起來,整個課堂有: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有學生靜靜的思考,有進入情境的豐富想象,有激烈的探究聲,有教師與同學親切的交談聲,有學科的綜合運用(美術(shù),地理,音樂等).課堂的豐富多彩,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fā)揮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理解,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zhì).使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