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教學設計與教后反思
我凝望著那些小鳥,靜靜地,仿佛自己也是一只鳥——
我呼吸著那些花香,靜靜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朵花——
(指名說)(師:你的想象太豐富了,是未來的文學家啊!)
師:剛才那幾位同學也已經和鳥、花融為一體了。我好享受這種物我相融的境界啊,(板書:好享受)這種境界只有用心、用情去真切的感受,才能體會到山中的一切是那么富有生命,富有人情味,這叫人怎能不快樂呢?正如作者在文章結尾所說:
出示:我輕輕地揮手,告別山里的朋友,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好記憶,還帶回一路月色。
四、師總結:在我眼里,山中的一草一木,一鳥一橋,都是有生命的,它們都能和我們說話、交流,這些山中的景物自然就成了我的朋友,課開始時,我們引用孔子的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我說:有朋自山中來,不亦樂乎?同學們,讓我們敞開心扉,走進大自然,去擁抱大自然,廣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我的朋友還不止這些呢,我們下節課再去認識它們,相信你們交上這些朋友后,你們的心靈會更純潔。
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因為是高年級的講讀課文,所以,“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成了設計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的特色--美 。我設計了圖、文相結合的課件,注重課文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充分感知課文;以優美的朗讀讓學生的聽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強化學生對美的感知。 在教學時我也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要求學生通思考說出感悟、仿說等小練習提高寫作水平。
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獲。為此,我的教學就抓住“好心情”設計了三大模塊:“好感受”、“好品質”、“好享受”。
一、體會出門時的好感受,帶給作者的好心情
學生通過讀,找出直接描寫作者訪友時好心情的兩個句子,引出“撞”字,然后讓學生說說“撞”字讓你感受到什么,這一提問也撞出了學生不同的感受,于是我就抓住好感受,讓學生體會這好感受帶給作者的好心情。
二、體會朋友的“好品質”、“好享受”,帶給作者的好心情
1、拜訪古橋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主要讓學生理解“德高望重”這個詞,并思考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古橋的德高望重?通過學生思考,我就抓住:⑴“站了幾百年”,讓他們體會到具有像老橋這樣默默奉獻的人才稱得上“德高望重”。⑵“多少”這詞可以看出老橋為人們做了很多好事,再進一步讓學生想象一下他都做了哪些好事。通過想象訓練,我就順著歸結,這樣為大眾服務的人才稱得上“德高望重”。⑶“弓著腰”、“俯身”,讓學生想象,在這幾百年中,橋上的人(悲歡離合),水中的魚(由小變大),空中的月(陰晴圓缺)都不斷地在變化著、更新著,只有老橋這樣堅韌不拔地弓著腰、俯著身為人類服務著,像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德高望重”。……
有了以上這么深刻地理解、感悟,再經過老師多次指導朗讀,學生就會發自內心的贊美老橋,讀出對老橋的敬佩之情。從中也感受到老橋默默無聞為大家服務的好品質,這好品質讓作者擁有份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