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只有一個地球
ⅰ 教材解讀
本篇是科普說明文,但文章寫得生動形象,可讀性強。課文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制地開采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后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最后得出結論: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ⅱ 教學目標
1.課前布置學生通過預習,讓學生讀通課文,自學生字,并結合課文和工具書初步理解有關詞語。
2.在學生能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初步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
3.通過品詞讀句,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增加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4.通過課前查閱資料,課后語文活動的拓展,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
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講述《時代周刊》評選“年度新聞人物”的事情。
2.引導學生質疑,引出課題。
3.通過讀題,初步感知。
4.檢查預習情況。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 再用心讀課文,猜想老師會提什么問題?
2. 提出自己的問題,老師幫助梳理。
3. 預設學生可能提到的問題:
① 為什么說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② 為什么說地球像一葉扁舟?
③ 為什么說地球是渺小的?
④ 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來形容人類的活動范圍?
⑤ 前面說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后面又說這些資源可以長期給人類做貢獻。這樣不是矛盾了嗎?
⑥ 生態災難到底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威脅呢?
⑦ 40萬億公里之外有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呢?
⑧ 為什么說建造移民基地是遙遠的事情?
⑨ 為什么說地球很可愛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三、抓住感受,品讀課文。
1. 說說自己再一次讀課文后的感受。
2. 這些感受從課文的哪些地方來?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3. 請帶著這些感受再讀課文(重點是課文3——8自然段)。
4. 讀著讀著你眼前浮現出什么樣的畫面?讓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5.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
四、連詞成段,回歸整體。
1. 根據板書,把這些詞串成一段話,讀一讀。
2. 把串成的這段話和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
五、補充材料,升華情感。
1. 聽老師讀一組數字,有什么感受?
2. 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六、課外延伸,傾訴感情。
1. 再看下面一段數字(課文最后一自然段),又有什么感受?
2. 請帶著這種感受,向全人類我們的發出呼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3. 此時,你想對地球母親說些什么?想對所有的地球人說些什么?想對還在破壞周圍環境的人說些什么?還想對你自己說些什么?請寫下來。
4. 查閱相關資料:查閱與地球、與環境相關的資料。
ⅳ 板書設計
ⅴ 課后反思
五、課后反思:
1、本節課成功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抓“感受”一詞來貫穿全文,學生的情感由興趣起,隨思維升,最后達到高潮。但課后回憶一下,在本節課似乎過渡地張揚了人文性,沒能使學生的情感真正落實到課文的局部——語言文字的訓練上來。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通過工具性來凸現人文性,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一個值得反思和繼續探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