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觀小 以小窺大——小學語文課堂中的研究性學習
師:是呀,課文中的車夫經歷了這么多的痛苦與磨難,可僅僅是這些嗎?請同學們閉上眼,聯系影視中的鏡頭想像一下,你仿佛又看到這個車夫在經歷什么痛苦與磨難?
(學生閉眼作思考狀,稍后都紛紛舉手。)
生:我仿佛看到了在狂風暴雨中拉車的車夫,狂風打亂了他的頭發,暴雨打濕了他的衣服,他一步一滑,艱難地拉著車。
師:同學們了解得還真多,在這樣不公平的社會里,黃包車夫過著如此暗無天日的日子。再請同學們想一想,在當時的社會里,過著悲慘生活的只是黃包車夫嗎?伯父“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他還在嘆什么?
生1:伯父雖然看到了一個車夫,但他想到中國有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都像那個黃包車夫那樣終年辛苦卻過著艱苦的生活,所以他更憎恨當時的社會。
生2:我聯系前面的句子,“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在當時黑暗的社會里人民不可以有言論自由,魯迅作為一個作家,他的文章都是從側面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他覺得自己勢單力薄,無法一下予將勞苦大眾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他為自己無法改變這個局面而嘆氣。
師:同學們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理解伯父的神情,談得如此深入,真讓老師感動。還有研究伯父動作的嗎?
生1:我圈的是寫伯父動作的,“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我想伯父可能在想,決不能讓下一代過這樣的痛苦生活了。
生2:伯父在想,別讓這樣的悲劇在下一代身上重演,所以才把手放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
師:同學們緊扣伯父的神情動作想像得入情入理,伯父想得可真多呀。從中你感受了一個怎么樣的伯父?能評注在這個句子邊嗎?
生(齊):能!
(學生迅速拿起筆作批注,教師巡回檢查。)以下就是同學們對伯父品質的不同歸納:
一個善良的伯父;
一個希望下一代幸福生活的伯父;
一個一心替勞苦大眾著想的伯父;
一個憂國憂民、愛憎分明的伯父;
解讀
從上面的教學片斷中,我們感受到學生情緒極為高漲,思維極為活躍。究其原因便是教師在課堂中成功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而產生了這樣積極的學習效應。
一、以大觀小:在大問題背景下,進行小專題研究
語文課堂中的研究性學習的切入口在哪里?一篇課文的研究專題應該由誰來確立?怎樣的研究專題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并能實現語文多項目標的有效達成?本案例從操作層面回答了這些問題。
本課教學一開始,教師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大問題背景:“最使我難以忘懷的是伯父的哪一個音容笑貌?”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開放的要求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和自信,也給了學生一個自主感受、自主發揮的思維空間,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理解挖掘蘊涵在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信息。而后進行的朗讀交流活動,學生通過展示獨特感悟將個人的發現有效地實現了與別人的共享,在這里,問題是多解而不可確定的,答案也便是豐富而絕不雷同的。追根溯源,正是教師引導學生進入了一個 “一問多解”的大問題中,才使學生“發現了一千個哈姆雷特”。
接著教師讓學生自主確立研究專題,要求學生重點抓住伯父的一處音容笑貌來體會伯父的品質。于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組合研究小組,自主選擇小專題,或研究上下文,或借助現代化科技手段查閱當時的時代背景資料。由于研究專題是學生自主確立的,研究切入口又小,所以學生容易觸摸,從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關信息,并積極地對采集來的信息進行整理加工、重組創造,將研究逐步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