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觀小 以小窺大——小學語文課堂中的研究性學習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在“大問題”的定向中,“鳥”才能”任飛”,“魚”才能“憑躍”;也只有”小專題”的定向中,“鳥”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飛”的方向,“魚”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躍”的目標。
二、以小窺大:在小專題研究中,體驗大語文學習
在上面的研究交流片斷中,我們看到它確實突破了傳統(tǒng)的就語言文字講語言文字的教學模式,而是以此為輻射點開拓學生的視野。如在研究伯父救護車夫之后的神情動作時,教師要求學生圈點出一個最受觸動的神情、動作,當讓學生們再讀讀上文中的句子、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推想一下,伯父在當時的情況下會想些什么時,教師適當?shù)轿坏狞c撥,在課文的前后句段之間、在新的學習材料與學生生活積累之間架起了彩虹,給學生的小問題研究打開了廣闊的認知天地。于是乎,學生從天氣的陰冷談到車夫的可憐,從一個車夫的窮困談到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再引申到嚴重的社會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生活積累也被激活,同學們都能聯(lián)系影視中的鏡頭想像創(chuàng)造,眾說紛紜,訴說這個車夫可能經(jīng)歷的種種痛苦與磨難,真正讀懂了伯父的嘆息,一個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現(xiàn)在同學們眼前。縱觀上述過程,學生的認識由膚淺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終帶來了質(zhì)的變化,原本一句零散的句子因為有了大語文觀念的支撐也有了神采。
綜上所述,立足“以小窺大”的視野,學生才能從局部折射整體,從而在小專題的研究中體驗大語文的學習。
敢問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路在何方?以上的教學案例或許會給大家一點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