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取材于全國勞模馬永順的真實事跡
綠色世紀一面旗———記林業英雄、全國勞模馬永順(上篇)
記者不久前在黑龍江鐵力林區采訪馬老時,只見他身材高大魁偉,神情矍鑠,言談中不時唱起令人振奮的勞動號子。他自我介紹時,仍稱自己是“馬小伙”。我真的不敢相信,他已于今年2月10日因心臟病突發而離開了我們。他音容笑貌猶在,他那響亮的勞動號子仍回蕩在白山黑水之間。他雖然去了,但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人們為大山添,
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綠水。
21世紀將是人類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世紀。在黨和國家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戰、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建設祖國秀美山川以及林業建設開始歷史性轉變的歷史進程中,人們不會忘記1998年那場洪水帶來的教訓。
1998年8月31日,在哈爾濱市郊呼蘭縣利民鎮沿江村一處遭受過洪水侵襲的公路上,朱镕基總理緊緊握住馬永順的手,感慨地說:“我來東北看見洪水這么大,就想起了。
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維護生態環境平衡太重要了。”朱總理指著馬永順對眾人說:如果我們大家都向他學習,那么到處都會是一片青山綠水。水災雖不一定能徹底消除,但
至少危害要小得多。
我希望用馬老這面旗幟把全國人民都帶動起來,植樹造林,中國就大有希望。”馬永順今年87歲,是黑龍江省鐵力林業局退休工人,中共黨員,新中國第一代伐木工人,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林業生涯里,他把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化作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和忘我的勞動熱情,無怨無悔地獻身于林業建設和綠化事業。他勞動敬業時間之長久,創造業績之突出,獲取榮譽之輝煌,在中國英模中是出類拔萃的。1998年他榮獲了世界環保獎;去年,又贏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十大綠化標兵”稱號。他兩次當選全國黨代會、人代會代表,16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稱贊“馬永順同志很了不起”。
小興安嶺的足跡
在祖國版圖雄雞昂首的地方,有一片惹人注目的綠色。那綿延蒼茫的大森林以其豐厚的饋贈,不僅為國家貢獻了棟梁之材,更哺育了許多壯士和英雄,馬永順的足跡從這里起步。
建國初期的黑龍江小興安嶺林區,作業條件十分艱苦。冬天,天寒地凍,氣溫經常在零下三四十度。西北風刮在身上,手腳凍得像貓咬似的疼痛;夏天,林子里一點風也沒有,悶得人透不過氣。
林區工人上山采伐,吃的是高粱米,住的是地窖子。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一個采伐期,馬永順就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個人完成了6個人的工作量,創造了全國手工作業伐木之最。50年代采伐作業,伐木工都是站著伐木頭,造成樹根過高。為了降低伐,多出木材,馬永順就先用手把樹根周圍的積雪扒開,一條腿跪在地上,把鋸緊挨樹根采伐,使伐根由過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馬永順的左腿受過傷,跪著采伐,傷口裂開了,疼痛萬分,可他一聲不響,咬牙堅持。東北林區推廣了馬永順的降低伐根
做法后,一年中就為國家增加了1400多萬元的財富。
馬永順不僅是個扎實苦干的人,還是個善于琢磨道道兒巧干的人。他把大肚子鋸改成彎把子鋸,工效提高了3倍。他總結創造出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銼鋸法》,成為全國手工采伐作業的教科書。
有一年秋天,暴雨傾盆,山洪暴發,通往林場的森林鐵路有好幾段被沖毀。馬永順當時靜脈曲張病復發,小腿腫得碗口粗,正在家中休息治療。聽到消息,他忍著病痛從床上爬起來,沖進搶險隊伍,大聲喊道:“搶險隊員‘小馬’報到!”林區的秋天,河水刺骨涼,馬永順全然不顧。他用鐵鍬挖土堵缺口,用手挖泥塊子,搬石頭,腿上的傷口一陣陣鉆心疼痛。干著干著,突然頭昏眼花,一頭倒在泥水里……他運沙石、修路、硬是堅持了7天,直到鐵路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