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案
二. 單元總體說明
本單元的課文特點比較突出,應該重視。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1. 體裁相同,都是記敘文。
2. 都是現代文,沒有文言詩、文。
3. 文章篇幅都比較長。
4. 記敘人稱:第一人稱的多(四篇)。
三. 單元課文內容概括
1. 作者回憶了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的幾件事,感受到了伯父對自己、對他人的關懷,領悟到了伯父與敵人頑強斗爭的精神,感悟到了伯父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表達對伯父的敬愛之情。
2. 本文以過年為大背景,以“花臉”為線索,通過敘述買“花臉”,表演“花臉”,因“花臉”惹禍和年后受懲罰幾件事,表現了兒童的天真、頑皮的特點。全文充滿了童真、童趣,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3. 文章寫童年時發生在荷塘里的無限趣事,抒發了對人類純樸的愛的難以忘懷之情。本文景物描寫很有特色。
4. 本文寫了自己失業在家后,訂報紙,讀報紙的一段經歷,表現了一位文化人在失意時對文化的渴求與企盼,對進步與真理的追求。全文在心理描寫方面有特色。
5. 全文采用倒敘、設懸念的方法,寫一位母親為女兒準備“純凈水”的經過和對女兒的教導,使我感受到了母親的溫情、偉大,也領悟到了生活的哲理。
四. 學法建議
根據本單元課文的實際,我建議同學們采用我在第四周課程里介紹的“八讀法”。這種閱讀方法在本單元課文里是很實用的。
如何用課上較少的時間來學好長課文,這也是本單元的一個實際的突出的問題。怎樣做才能較好的解決這個矛盾?我建議同學們從兩個方面入手,下到功夫 ,矛盾自然就會解決了。一是做好預習,在預習上下功夫。在上網學習之前,不但獨立掃清文章的字、詞障礙,而且應該做到了解文章的人物、事件、段落、大意,這樣老師在課上講到哪,你的記憶、思維才能跟到哪,否則就會手忙腳步亂,顧此失彼,跟不上老師。二是練習著設計問題,以問題促思考帶閱讀。這樣通過問題就會把文章的精華提煉出來,掌握要點,長文自然讀短了。
例如:在學習第一課時,我們可以根據第一段內容,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我的伯父在去世時,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來追悼他呢?
這個問題貌似不難,但是,它是解開本文,全面理解魯迅,掌握文章內容的鑰匙。
再如:《報紙的故事》一文,我們可設計這樣的問題:
“我”為什么要訂報紙?
人物的對話有什么特點?
總之,設計問題并不難,說白了就是多問幾個為什么。但是,在什么地方問為什么,怎樣問為什么都是很有說道的。同學們是初一的小同學,先不要想那么多,在一篇課文里,能問出幾個為什么,然后自己獨立解答了,就是了不起的了。古人說:學貴有疑。這句話是正確的。
最后,我再向同學們推薦幾種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便于同學們接受,所舉例子均為小學課文。
1. 課題擴展法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課文的題目直接點出了主要內容,這就可以根據課題擴展,把課題提出的問題,進一步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來了。例如:《飛奪瀘定橋》,可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誰飛奪?”,“在什么情況下飛奪?”,“怎樣飛奪?”、“結果怎樣?”,把這些問題的答案歸納起來就是:中國工農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與敵人搶時間,勝利地奪下了天險瀘定橋,繼續北上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