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學實錄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面》這篇課文。(板書:一面)重點學習作者觀察人物的方法。上一節(jié)課同學們自讀了課文,現(xiàn)在有個問題要和大家商量一下,我想把一面這個題目改為我和魯迅先生或魯迅先生給我的關懷,這樣好不好?
生:我認為不好。這個題目雖然只表明見面的次數(shù),但它能造成懸念,諸如:是誰見面?是怎樣才見的?見面的情況怎樣?這些問題都不懂。這樣,就使讀者爭著去看文章。有吸引力的題目是好題目。我覺得這個題目好。
生:我也認為這個題目好。一面在時間的概念上給人的一般印象是短暫的。然而從課文的內容看,就是這短暫的一面卻使作者獲得了巨大的激勵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從而更突出了這一面的思想意義。而老師您的題目沒有特點,俗氣、不新穎。
生:我補充一點。一面這個題目乍看去很普通,但一面的價值卻很大,兩者之間形成了大的反差,給讀者的印象就很深。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有道理,這么看來題目還是一面好,對嗎:剛才同學回答問題時提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一面的意義、價值。請問課文哪些地方談到了這個問題?
生:課文將近結束那里寫到作者與魯迅先生別后四年里他歷盡了艱苦,受盡非人的虐待時總是咬緊了牙,哼都不哼一聲,就是被人隨意辱罵、踢打時也總是昂著頭。作者為什么那么堅強?用他的話說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這樣我就更加堅強起來。
師:這里,作者以自己經(jīng)歷的具體事例明確地告訴我們,他戰(zhàn)勝種種艱難困苦的勇氣和力量來自魯迅先生,他即是來自魯迅先生那次偶然的見面時先生給他的關懷,對嗎?
生:對。
師:這實在就是一面的意義和價值。大家再看看表明這個意思的句子還有沒有?
生:還有最后兩段就是。
師:好,說得具體點。
生:這兩段寫了作者對先生逝世時抑制悲痛和要踏著先生足印繼續(xù)前進的心情。對先生的死他說不愿怠情地悲痛。而是要踏著他的血的足印,繼續(xù)前進。
師:作者對先生逝世的態(tài)度也說明了一面的價值和意義!
生:我是這樣認為,文中的感情是放縱、無拘束的意思。不愿戀情地悲痛就是說自己不愿意一昧地沉浸于悲痛之中,而應該化悲痛為力量。繼承先生的遺志,去走先生還沒走完的路。
師:這樣才是對先生恩德的最好的報答。
生:才是對先生的尊敬和熱愛。
師:作者之所以有這樣的態(tài)度和決心,來自與先生短暫見面獲得的關懷,同時也來自對先生深刻的了解認識。現(xiàn)在我們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樣了解魯迅的。
生:通過與魯迅先生的接觸。
生:通過觀察先生的外貌。
生:通過觀察先生的語言、舉止。
生:還有神情。
師:同學們談的都對。我們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
生:通過對魯迅先生外貌、語言、舉止、神情的觀察來了解認識魯迅的。
評:學習作者觀察人物的方法是本課時的教學基本目標。因此,教學進入了主攻目標的分析環(huán)節(jié)。仍是由教師導向,學生分配。
師:概括得好。(板書:外貌語言神情舉止)大家已經(jīng)自讀了課文,了解到作者觀察最多的是一一
生:外貌。
師:一共觀察了一一
生:三次。
師:為什么?
生:因為觀察人的一般習慣首先是觀察外貌。魯迅先生的外貌又很有特點,比方說理平頭、留一字須、瘦、穿長衫,就更容易引起作者的注意,所以觀察了三次。
生:我不完全贊同他的觀點。因為作者多次觀察的原因不是先生的外貌有特點,而是當時不同的情況導致了他多次觀察先生。我還想說一句,由于各次的原因不同就使二次觀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