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學實錄
生:這一來不會錯了,正是他!……這段語言更證明了作者早已對魯迅先生有了全面了解:懂得魯迅是站在前進行列最前面的我們的同志、朋友、父親和師傅。憎惡黑暗有如憎惡魔鬼,把一生的時光完全交給了我們,越老越頑強的戰士。
師:很好,這些都是作者對魯迅先生的間接觀察。到這里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在短時間里對先生能了解得那么深,原來他是把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結合起來。(師板書:間接)
生:老師,一、二段分別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這是應該的。但為什么要交代作者的職業和當時的天氣?
師:同學們說是為什么?
生:我認為交代本人的職業有必要。解放前的賣票員地位低下,因此被人欺負輕視。但作者卻受到內山老板的優遇,說明內山沒有小看他,側面說明內山對中國人的感情是友好的,從而為下文書店出售中國作家翻譯的進步書籍,在本文作者被是否買書感到為難時把魯迅喊出來
生:因為是英國公司雇員,工資低,隨時失業,為買書難做鋪墊。
師:我想講明一點,解放前不少洋人瞧不起中國人,洋資本家更不把所雇的中國工人當人看,隨意打罵是常有的事。洋人在中國可以為所欲為,中國工人受了虐待是無法申訴的.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解放。好,大家繼續說。
生:更重要的是為展現魯迅同情勞苦大眾,關懷進步青年的思想行為做交代。
師:你是說魯迅是個同情勞苦大眾,關心進步青年的人是嗎?..
生:是的。(師板書:同情勞苦大眾關心進步青年)魯迅可以從作者外表看出他的身份,而魯迅卻向他熱情薦書,在他因錢不夠面露難色時慷慨地把自己翻譯的書送給他,并且決定曹先生的書只收成本賣給他。假如對一個有錢人這樣就沒有價值了。
生:也為作者別后囚年的種種悲慘遭遇、最后走上革命道路作交代。
師:大家談得很透徹。那么交代天氣的必要性呢?
生:我認為是事情的起因之一。作者進書店的一個原因就是躲雨。
師:還有問題嗎?沒有了,我要向大家說一點掌故。作者不是說〈毀滅〉的后記沒有切邊嗎?為什么?原來先生后期的書一律不切邊。原因一是防污損。讀兩頁割一下,讀完后再切平,可以變舊為新。二是使專門查禁進步書籍的人查書不那么方便。不切邊就這么回事。
師:現在請大家把書合上,分別說出投影的四幅圖畫的內容、觀察的方法。(出示第一幅圖)
生:這幅圖是作者第二次觀察魯迅先坐外貌的情形。這次觀察集中于人物的頭部:臉、頭發、胡須等。這次外貌觀察比第一次清楚,原因是在近處,較注意,光線較充足。(師出示第二幅圖)
生:這是作者第一次觀察魯迅先生外貌的情形。作者觀察了人物的身材、年齡、衣著及抽煙的神態。由于是無意的觀察,距離人物比較遠,光線不足,故人物模糊。(師出示第三幅圖)
生:這是作者第三次觀察魯迅先生外貌的情形。這次觀察與第二次有相同之處:近、光線較充足。部位觀察除了人物頭部情況(如:臉、頭發、胡須)外還有衣服的顏色、質地、煙嘴的顏色。這次觀察是在作者對人物的語言、神態、舉止交錯觀察,對人物的思想品質不斷了解,懷有驚奇感激之情來完成的,所以觀察得最清楚、細致,感受特深。這些與前兩次大不相同。
(師出示第四幅圖)
生:這幅圖無什么觀察。圖中魯迅的形象是作者緬懷先生浮現的,意在揭示:魯迅先生永遠和我們在一起,他的精神在鼓舞著自己繼續前進,走先生尚未走完的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