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學實錄
師:是這樣嗎?我們來看課文。先看第一次外貌觀察有什么特點。
生:這次外貌觀察從距離看比較遠。
生:這次觀察是偶然的相遇,并未怎么注意。作者往里面看是因為里面傳出了像孩子一樣天真、仿佛帶著一點'非日本'的什么東西的笑聲,不是專門為看里面的人是什么樣子。
生:由于當時下小雨,所以暗得很。再則由于人物在書店的里面,因此看到的人像只能是模糊的。
生:只能看出個概貌:身形瘦,樣子是中國人,身穿發黃的長衫,咬著煙嘴,煙的光亮和煙霧。
師:作者對先生的觀察,是一瞥的印象,只有一個粗淺的輪廓。現在我們看第二次外貌觀察,與第一次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o
生:這次觀察的距離比第一次近。
生:這次觀察是注意的。因為先生是在我為買不買書躊躇,內山老板看出我的心思,笑著回頭對里面說了一句日本話之后走出來的。這就引起了作者的注意。
生:光線比較充足。
生:這回觀察得比較清楚。
師:請你具體地說說。
生:比如說魯迅先生的面孔黃里帶白,很瘦,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莫一寸長,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好像濃墨隸體一字。這里.作者能夠觀察到先生面孔的顏色,瘦的程度,精神狀態,頭發、胡須的樣子等,就證明他觀察得清楚。
師:回答得很好!看看還有什么問題?
生:老師我覺得作者在這里觀察的情況有些矛盾。比如: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這就是說魯迅先生不是一般的瘦,而是一種病態的瘦,但又怎么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呢?
師:啊,你提出了一個別人不大注意的問題,證明你學習用心。大家想想是不是矛盾的?
生:我認為不矛盾。好像大病新愈的人是對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來說的,是對形體觀察的印象。而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是從先生的表情、目光中所獲得的感覺。這是兩碼事,不能等同。
生:我看過魯迅的照片,他確實很瘦,但兩只眼睛很有神,像兩把劍,我覺得作者的觀察很準確。
生:我爺爺骨瘦如柴,臉色也不好,但精神提礫。
師:大家的分析正確、深刻。還有什么問題?
生:頭發直豎就直豎,為什么要用精神抖擻形容呢?
生:我說,這是作者觀察的感覺,好像我們形容禾苗長得很快.說是竄起來一樣。
師:同學們能就課文的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這種求實的精神是很好的。我們求知就需要這樣,希望今后能繼續發揚。我要問大家,第二次外貌觀察的部位是集中在一一-
生:頭部。
師:對,魯迅先生頭部的特征最突出。作者正是從局部的最主要的形象進行觀察的。我們觀察人物注意了特征,到寫文章時也能抓住人物的特征來寫,就不至于千人一面。現在我們再看第三次外貌觀察,把它與第二次比較,看其中的異同o
生:我認為相同的有:觀察人物的距離相同,光線的亮度相同,觀察的部位基本相同。
生:我認為不同的有幾點:注意力不同,這回特別注意。
生:這回觀察得很清楚。例如這次不但觀察到了魯迅先生手中的煙嘴,連顏色細部也觀察到了。
生:還觀察到了長衫是牙黃羽紗的
師:再比較一下還有哪些不同?比方說某些詞語的運用,表面看一樣,實際包含的感情不一樣。
生:我認為兩次都觀察到的黃里帶自的臉,瘦得叫人擔心包含的感情不一樣。上一次是對一個陌生人的觀察,是一般的感情。而這一次是懷著感激之情對關懷自己的人的觀察,所以黃里帶白的臉色就有特別的感覺,而對所敬仰的人自然就存在怕有什么不幸發生在他身上的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