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設計
答:課文所描寫的音樂場景比較抽象,因此我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通過讀,再播放月光曲的音樂,從而對音樂產生聯想,更容易理解課文。
問:《月光曲》的寫作背景?
答:課堂上,一個愛好音樂的學生問我《月光曲》創作的背景,我一時無語,課后通過查資料,我得知:19世紀上半葉,一位德國音樂評論家發表文章,說貝多芬的《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使他聯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蕩漾的月光。” 于是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一天晚上,貝多芬在維也納郊外散步,忽然聽到琴聲,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尋聲走到一幢舊房窗前,發現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進屋后才知道她非常喜歡貝多芬的音樂。作曲家非常感動,在月光輝映下,他寫下了這首月光曲……。” 其實貝多芬創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是他獻給朱麗葉坦·桂察蒂的,這位朱麗葉坦比貝多芬小14歲,是一位伯爵的女兒,他對她一見鐘情,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那支嘆息的主題融入了他的耳聾疾患,憂郁的思緒。而第二樂章表現了那種回憶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而這部作品最美麗的,便是第一樂章,讓人想起月光。
1977年,南美國家巴拉圭發行了這枚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小型張樂譜。這枚發行量不足萬枚,而且都是在歐洲發行的,為的是掙外匯。
因而這枚小型張特別珍貴。由此我在思考,備課時不能只備課本,應該思考文本深層次的東西。只有老師有了一桶水,才能交給孩子們一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