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南區實驗小學 巫源源】
〖再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優化教學氛圍,創造合作環境〗
合作教學是以集體教學為主,兼補充分組教學、個別教學的形式,一般以兩人組或四人組為單位,采用分小組互助合作的方式,具體開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互動合作過程。這種合作,不僅能使學生取長補短,獲得1+1>2的整體學習效應,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合作等優良品質。
如在執教《十六年前的回憶》時,為了便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教師將班級小組調整為四人小組或六人小組,以方便學生之間的合作,同時也創設了一個有利于合作的寬松環境,有利于學生學會讀書,發展語言的同時塑造健全人格。
【湖北省恩施市建始縣實驗小學 唐開菊】
〖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 有效性策略·有效讀悟──促學·形式多樣豐富“悟”的內涵·提問的層次性深化悟〗
人們認識事物都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指導學生閱讀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所以,設計提問時,也要注意由淺入深,層次分明。
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我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提了這樣的問題: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當學生再次讀課文時,我又提問:把文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段劃下來寫下你的讀書體會?當學生再次讀文時,我又提問:文中哪些句、段寫的是李大釗?你從這些句、段中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了什么?我依照學生對課文的認知多少由淺入深地設計問題,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讀書,層層深入,越讀越有味,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提高了獨立閱讀能力。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白家山中心小學 楊耀軍】
〖教學反思到底要反思些什么·德育過程的反思〗
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傳授知識與育人相結合的過程,兩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互為補充,不可分割。如果舍棄了育人,那學知等于失去了靈魂,如果舍棄了學知,那育人也就失去了依托。所以我認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切莫忘了育人。
比如指導學生閱讀《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我們不僅要指導學生自己學會歸納課文主要內容,概括段意,分析理解課文難句含義,學習倒敘和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歸納文中主人公李大釗的品質,學習他那英勇頑強,不屈不撓,從容鎮定,處變不驚意志,學習他忠于人民,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可以教育學生誠實守信,或者教導學生不怕困難,有耐心,有毅力,或者激發學生努力學習,開拓未來,或者鼓勵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品德教育,從而使教學取得一箭雙雕的效果。
【陜西省漢中市漢中師范附屬小學 溫 俠】
〖讀寫結合 相得益彰·從寫作手法入手〗
新大綱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應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這其實就是讓閱讀教學為學生作文作鋪墊。
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任務:李大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從哪兒看出來的?作者是怎樣表現的?這樣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領悟文章的寫作手法。學生通過閱讀不難理解:李大釗是一位對革命事業忠貞不屈的人。作者主要是通過典型事例,通過對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來體現的。為了突出強調文中的對比手法,我抓住這樣一段話:“父親是很慈祥的。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可以這一次不知為什么,父親盡這樣含糊地回答了我。”引導學生認識作者此處運用對比的手法,旨在突出父親當時心中充滿了對革命事業的擔憂,突出父親對革命事業的忠誠。接著我又讓學生用對比的眼光自讀父親被捕時的內容,通過對比父親、敵人、我的不同表現,認識李大釗處變不驚、大義凜然的光輝形象。旨在加強學生對對比手法的認識和理解。待學完全文之后,我布置了這樣的小練筆:文中對于李大釗在刑場上的內容并沒有寫出來,你能不能根據文中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的表現,想象李大釗在刑場上的情景。可以試著運用對比的手法。此刻同學們的內心被李大釗崇高的精神所感染,創作熱情高漲,再加之原文內容作基礎,為他們的想象提供了依據,其結果練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李大釗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穩步走上絞刑臺,他深情地環視了一下四周的蒼山綠嶺,接著面向前來送行的悲痛的人群,莊嚴而堅定的宣告:‘共產主義事業在全世界,在中國必將取得光榮的勝利!’……‘快!快!快行刑!’法官驚恐地喊,‘別讓他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