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德勝小學 莫 迪】
〖文道結合,寓美育于語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
認識美、體驗美是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觀念的前提與關鍵。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們精心挑選出來的優秀作品,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較為深刻地反映了人類的社會生活,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可以說教材本身就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好依據。為了幫助學生認清什么是“美”,教學時,可設置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你認為課文中誰最美?你最喜歡誰?為什么?經過多次這樣的討論及體會,學生腦海里對“美”就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時,有的同學說“李大釗同志顧全大局,他臨危不懼,值得我們敬愛。”有的說“李大釗最美,因為他堅強,為了革命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在危難關頭,他還設法保護妻子、兒女”還有的說“李星華也可愛,她在敵人面前勇敢機智,巧妙地保護了哥哥……”相反,同學們都說法官殘暴,是非不分,他可惡,沒有好下場。當學生對“美”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就趁機進行歸納總結,并進一步闡述“美”的內涵,讓學生對“美”有個較為全面的認識。讓學生明白 “美”與“善”不可分割,“善”的東西人們常把它稱為“美”。“美”有三種形態: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社會美的核心是人,人的美包括外表美和內在美兩個方面。只追求外表美,忽略了思想品德修養的人,哪怕他長得再美,打扮得再漂亮,他也算不上真正的美,反而還可能被人們視為丑惡。
【江蘇省淮安市施河鎮中心小學 王國賢】
〖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小中見大,培養學生的擴展想象力〗
擴展想象就是讓學生依據語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材料,對某些重點詞句所表現的意境作橫向的擴充,或對某些重點詞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縱向深掘,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體會。
如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中有這樣一節:“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載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逢逢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從課文內容來看,這節寫我們在父親被捕后第一次看到父親的情形,是寫看到父親當時的樣子,寫了父親的衣著和神情。要引導學生對穿棉袍未戴眼鏡,亂逢逢的頭發與平靜慈祥的臉這兩組表面看似與李大釗身份不相符的形象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到敵人為了從李大釗口中得想要的信息,已經對李大釗進行了審訊,而且動了大刑,可從沒戴眼鏡與亂逢逢的長頭發上體現出來,同時還應看到李大釗同志面對敵人的酷刑,在之前之中以及在子女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平靜,這種平靜是對革命事業的信念與忠誠,而慈祥則是父親在我們面前表現出來的一慣,既是對敵人的無比蔑視,也是對我們最生動的示范教育。
【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馬橋街小學 孫 明】
〖淺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寫作·理解文章的結構〗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部形式的統一,是文章的“骨架”,是謀篇布局的手段,是運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一篇文章的結構完整,讀者讀完思路清晰,印象完整。如果結構混亂,人們就會覺得含糊不清。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精品,在結構上都堪稱經典。比如小學課文第十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突出的寫作特點是首尾呼應。開頭寫到“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結尾,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中間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只閃亮的小手*·槍,就往外走,后面提到“他們奪下了父親的手*·槍,把父親全身搜了一遍。”教師在教學時,應該讓學生找出這些前后呼應的句子,然后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對照同學們自己平時習作中存在的問題,有沒有結構混亂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