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實驗小學 周代英】
〖淺談文章的照應·首尾照應,即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結尾時巧妙地點上一兩句〗
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李大釗烈士犧牲在1927年4月28日,這是作者忘不了的日子。文章開頭就說“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文章的結尾,作者又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這樣的照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李錦秋】
〖做有心人 塑健康主體·認真分析神態 培養穩定情緒〗
健康的情緒是學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節情緒,克服困難,進一步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
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中有這樣一句話:“它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當講到句時,我引導學生思考:1、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李大釗的表情安定、沉著?2、為什么他能克制自己的情緒,從中說明了什么?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談
落實新課標,要標本兼治,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則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勵者、指導者和組織者;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師生在同一平臺上平等對話。為此,我設計了第二環節的教學過程:
1、以學生匯報自學成果作為教學的中國:
⑴ 認讀字(詞)并談理解。
⑵ 朗讀匯報。
⑶ 讀后收獲和疑惑。
⑷ 查找相關資料。
2、教學從重點內容切入:
對重點內容的學習以學生自己自瀆自悟為主,輔之以小組合作學習和教師的適時點撥。形成師生、生生間的平等對話、交流、讀書、談感受,共同分享理解后的愉悅。
具體操作如下:
⑴ 師談話切入重點:一般地講,寫人的記敘文都是用具體的一件或幾件事,來表現人物的某種精神或品質。請同學們認真讀本文寫李大釗的四件事,邊讀邊思考并用筆記記出來。你總的感覺李大釗是怎樣的一個人,要找出你得出這種感覺的佐證來。可以同桌或前后幾個人交流一下,然后我們在全班交流。
⑵ 全班發言交流。請欣賞一組精彩發言:
學生1:我認為李大釗對革命工作特別負責。我是從第一件事“父親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六在家里,埋頭去整理書記和文件。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偷盜火爐里去”這些語句中感受到的。他為革命奔波,早出晚歸;為避免革命事業受損失,焚燒黨的機密文件,這一切都足以說明他對革命事業的高度責任感。”
學生2說:我覺得李大釗是一個臨危不懼、棉隊危險處境不怕犧牲的人。我是從第二件事他自己的話中感受到的。書上說外面形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而李大釗不走,是因為他當時是我黨北方地區的領導人,他要走,必然人心動搖;他堅持不走,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這是我從資料上看到的。
學生3說:我覺得李大釗還是一個處變不驚、沉著冷靜、愛憎分明的人。我是從他被捕這件事里得出這個結論的。書上寫著他對孩子說“沒有什么,不要怕”,行動上是“不慌不忙取出小手*·槍”,神情上是“保持他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想他們將任何道理”。他的言行、神情都足以說明李大釗初試不驚、愛憎分明的崇高精神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