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精選16篇)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1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南區實驗小學 巫源源】
〖再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優化教學氛圍,創造合作環境〗
合作教學是以集體教學為主,兼補充分組教學、個別教學的形式,一般以兩人組或四人組為單位,采用分小組互助合作的方式,具體開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互動合作過程。這種合作,不僅能使學生取長補短,獲得1+1>2的整體學習效應,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合作等優良品質。
如在執教《十六年前的回憶》時,為了便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教師將班級小組調整為四人小組或六人小組,以方便學生之間的合作,同時也創設了一個有利于合作的寬松環境,有利于學生學會讀書,發展語言的同時塑造健全人格。
【湖北省恩施市建始縣實驗小學 唐開菊】
〖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 有效性策略·有效讀悟──促學·形式多樣豐富“悟”的內涵·提問的層次性深化悟〗
人們認識事物都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指導學生閱讀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所以,設計提問時,也要注意由淺入深,層次分明。
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我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提了這樣的問題: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當學生再次讀課文時,我又提問:把文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段劃下來寫下你的讀書體會?當學生再次讀文時,我又提問:文中哪些句、段寫的是李大釗?你從這些句、段中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了什么?我依照學生對課文的認知多少由淺入深地設計問題,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讀書,層層深入,越讀越有味,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提高了獨立閱讀能力。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白家山中心小學 楊耀軍】
〖教學反思到底要反思些什么·德育過程的反思〗
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傳授知識與育人相結合的過程,兩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互為補充,不可分割。如果舍棄了育人,那學知等于失去了靈魂,如果舍棄了學知,那育人也就失去了依托。所以我認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切莫忘了育人。
比如指導學生閱讀《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我們不僅要指導學生自己學會歸納課文主要內容,概括段意,分析理解課文難句含義,學習倒敘和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歸納文中主人公李大釗的品質,學習他那英勇頑強,不屈不撓,從容鎮定,處變不驚意志,學習他忠于人民,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可以教育學生誠實守信,或者教導學生不怕困難,有耐心,有毅力,或者激發學生努力學習,開拓未來,或者鼓勵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品德教育,從而使教學取得一箭雙雕的效果。
【陜西省漢中市漢中師范附屬小學 溫 俠】
〖讀寫結合 相得益彰·從寫作手法入手〗
新大綱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應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這其實就是讓閱讀教學為學生作文作鋪墊。
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任務:李大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從哪兒看出來的?作者是怎樣表現的?這樣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領悟文章的寫作手法。學生通過閱讀不難理解:李大釗是一位對革命事業忠貞不屈的人。作者主要是通過典型事例,通過對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來體現的。為了突出強調文中的對比手法,我抓住這樣一段話:“父親是很慈祥的。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可以這一次不知為什么,父親盡這樣含糊地回答了我!币龑W生認識作者此處運用對比的手法,旨在突出父親當時心中充滿了對革命事業的擔憂,突出父親對革命事業的忠誠。接著我又讓學生用對比的眼光自讀父親被捕時的內容,通過對比父親、敵人、我的不同表現,認識李大釗處變不驚、大義凜然的光輝形象。旨在加強學生對對比手法的認識和理解。待學完全文之后,我布置了這樣的小練筆:文中對于李大釗在刑場上的內容并沒有寫出來,你能不能根據文中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的表現,想象李大釗在刑場上的情景。可以試著運用對比的手法。此刻同學們的內心被李大釗崇高的精神所感染,創作熱情高漲,再加之原文內容作基礎,為他們的想象提供了依據,其結果練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啊畲筢摫3种菓T有的嚴峻態度,穩步走上絞刑臺,他深情地環視了一下四周的蒼山綠嶺,接著面向前來送行的悲痛的人群,莊嚴而堅定的宣告:‘共產主義事業在全世界,在中國必將取得光榮的勝利!’……‘快!快!快行刑!’法官驚恐地喊,‘別讓他再說了!’……”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義堂中心小學 王祖寅 劉宗杰】
〖談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采取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教師要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閱讀提示,使學生有目的地去進行閱讀。閱讀時,養成手腦并用的習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利用工具書和各種資料認真鉆研課文,邊讀課文邊在書上評點、批注;在練習本上寫出自己的認識、見解,還可以同桌或小組進行討論,對于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記下來,教師根據情況進行不同形式的解答。
如學生在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時,通過閱讀課文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李大釗被捕時,他手里有槍,為什么不反抗?”對于這個問題,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了:李大釗和他的家人都被包圍了,如果李大釗要反抗,他的家人會受到傷害,李大釗是為了不使家人受害而沒有反抗的。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團林鄉中心小學 吉秀欣】
〖小學語文教學中“強化語言文字表達訓練”淺見·為什么要強化語言文字表達訓練〗
強化語言文字表達訓練是促進讀寫結合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一環。學生在理解了課文的基本內容之后,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從文字運用的角度、詞匯和句法結構所提供的敘述意義上,對課文做深一步的解讀。如此方能夠使學生深刻理解作者寫作方法和技巧,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學實踐中,對于語言文字表達訓練,從單個字詞和篇章結構這兩個視角切入,才能達到強化的目的, 促進學生讀與寫的迅速提高。
強化語言文字表達訓練,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內在機理。
為了理解才進行閱讀,理解是主體對客體的基本訴求,也是閱讀的目的。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僅要充分理解課文的“內容”──語言所負載的思想內涵,同時也要充分理解課文的“形式”──語言運用的方法和技巧。從哲學的角度說,幾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表現內容。就文章而言,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才能達到為文的最高境界。這里就有了對學生的閱讀提出的不可偏廢的要求,即對形式和內容的雙向理解。
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一個比較深刻的感受,就是學生對他所閱讀的課文內容,能夠達到“認知”的程度,已屬不易,教師不必要求他們心領神會、刻骨銘心地 “吃透”“理解”。作為少年兒童,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力畢竟有限,尤其是自身以外的社會事物,更難身同感受。正如呂淑湘先生所說:“不適當地強調所讀的內容,而把語文本身的規律放在次要位置”。這表明,語文教學,著重于形式方面的理解,是強化語言文字表達訓 練的側重點。
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一篇課文,內容是作者回憶了父親為革命事業被敵人殺害的過程,歌頌了李大釗不顧個人生死的高尚精神、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崇高品質。學生在閱讀中,對內容即文中的人和事是認識的,但理解卻不一定達到某種深度,甚至出于對革命者的同情,還提出許多疑問,認為如果這樣就不至于那樣等等。而對于課文內容的表達形式、結構方式,只要稍加指點、揭示,學生即刻就會明了。如課文的開頭寫1927年4月28日是李大釗的被害日,結尾則以“昨天是4月28日”相呼應。這也是回憶往事作文慣常的形式之一。對這種表達形式,學生一旦發現,馬上就能理解和運用。相對于內容,恰恰是由于作者特定的表達形式,使“4月28日”這一天令人難忘,難忘對敵人的恨,難忘李大釗從容鎮定、大義凜然的生動形象。這就顯示出,對課文形式的理解,會反過來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如果一味強調對內容的理解,往往欲速不達,適得其反。對于小學生 的心理承受力來說,形式比內容更易于被接納。
【重慶市忠縣官壩鎮中心小學 茍印安】
〖構建網絡輔助平臺 優化小語閱讀教學·它是培養學生閱讀品質的“催化劑”·認讀品質的培養〗
也就是記認文字符號的能力和正確流利地把語句讀出來的能力。這是深入閱讀的前提和基礎。在計算機的參與下,文字符號和課文語句可以進行再加工,或文字與畫面結合,或文字與聲音結合,或文字、聲音、畫面(包含動態、靜態的)三者結合 。
比如我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講讀課文時,在第一課時就要想要學生能較快地識記本課的14個生字和正確讀寫新詞,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既浪費時間,又不能培養學生靈活記憶的方法,但如果我們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將本課的生字和新詞用不同的符號,再結合課外語句在屏幕中展示出來,同時還可以配以適當的背景畫面,這樣增強了內容的直觀性、形象性,既易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保持較高、較久的注意力,較快的識記了本課的生字和新詞,同時也促使學生能較快地了解課外的大意,形成良好的朗讀、默讀的習慣,能通過文字了解文章表面的直接的意義,具有良好的認讀品質。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三道街小學 方曉敏】
〖在“空白”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閱讀中發現“空白”〗
文中有“空白”,但是只有經過深入細致地閱讀之后,方能發現。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給予學生以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從字詞,句段,篇章以及標點等方面去發現“空白”。
比如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時,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閱讀,學生提出:“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時候又出去了。父親究竟忙什么?”“父親怎么知道閻振三被抓的?”“為什么父親沒有戴眼鏡,而且頭發亂蓬蓬的?”等。
【江蘇省張家港市兆豐實驗小學 宋衛群】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的實踐與反思·“我”的眼里有個你──學生·有你──課堂才自主〗
眼中裝有學生,作為教師,會時時想著自己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給學生自主權,創造權,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適應我們。以前教新課時,喜歡自作主張地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背景資料,哪怕有的內容學生根本就聽不懂,自己找資料很辛苦,而實際效果又不佳。以后慢慢地讓學生預習,課堂前奏變成學生預習成果的展示。實踐證明,學生帶著充分的準備走進課堂,教師本應要講的內容學生基本能講到,有些沒準備講的內容也可能被學生涉及,關鍵的是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收集處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一舉多得,教師何不落個輕松瀟灑呢?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也習慣把一些重點段落和句子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體會,這種喂養式的教學一直把學生保護在自己的身邊,這并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時,我試圖讓學生用“讀一讀有關段落,找一找感興趣的句子,想一想句子表達的意思,議一議不大明白的問題,說一說自己的理解”的方法自主學習課文,學生神氣地說著:“我是這樣理解的”“我們討論的是這個句子”“我研究的是一個‘望’字,父親望了望我們,這‘望’意味深長,看得出他對我們非常的關心;他要母親好好地把我們培養成人;他要我們記住這血海深仇;他要我們繼承他所從事的革命事業……”而此時的教師,除了靜聽、欣賞、點撥和激勵外,再也無須滔滔不絕了。
【江蘇省丹陽市蔣墅中心小學 姜玉花】
〖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對比分析,鑒賞美〗
有人說,文學是美學,這是很有道理的,要懂得欣賞人物的形象美。語文教材中記敘了眾多的優秀的人物,他們不僅行為美,而且心靈美,外貌和心靈是渾然一體的。他們的事跡是那樣震撼人心,他們的形象是那么偉岸。
教學中要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剖析他們的性格特征,這樣除了能引起學生思想感情的共鳴外,還能激發他們蓬勃向上的熱情和追求正義的感情,進而促使他們以作品中的光輝形象為榜樣,努力追求心靈美,做美的人,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往往在比較中產生。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中反動派為了逮捕一位李大釗,卻派出了幾十位憲兵,而且都是荷槍實彈,陣容龐大。可李大釗面對兇神惡煞的憲兵,是那么得泰然自若,大義凜然。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大釗那忠于革命,視死如歸的崇高品質自然而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更有力地揭露了反動派的丑惡嘴臉。教學中可抓住人物的語言和行為進行對比,剖析美與丑、善與惡。激發學生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教師進修學校 周一貫 特級教師】
〖“交流”好才是真的好·交流要定“程”〗
交流是一個過程,而不應單一地急于去追求結論,甚至把凝固的結論強加給學生。所以,良好的課堂交流狀態,它既是學生從不會交流到學會交流的方法掌握、提升過程,更是不同的認識相互排斥、沖撞、融合、認同的過程。課堂交流就要定位在這樣的過程之中。
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這一課,在深讀課文時,一位學生提出了疑問:“在那萬分緊急的關頭,李大釗同志有槍,可為什么不打敵人呢?”教師覺得這個問題有價值,關系到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和斗爭策略,可以借此探究全文。便說:“這個問題提得好,同學們可以從李大釗同志被捕的背景和當時周圍的環境,以及李大釗同志的斗爭策略等方面去細讀課文,深入探究。”于是便有了這樣的交流場景:
生1:因為李大釗的兒女在身邊(讀課文中的相關句子),如果與敵人打起來,會關系到兒女的生命,所以不能開槍。
師:說得有道理。但僅僅是為了這個嗎?交流要全面分析才好。
生2:我覺得不光是為了他的兒女,街頭更有許多無辜的群眾,李大釗當然不會和敵人打起來。
師:這是重要的補充,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墒恰
生3:我從李大釗在法庭上、監獄里與敵人的斗爭中體會到,李大釗需要保留揭露敵人陰謀的斗爭實力(讀課文句子),是不甘心被敵人亂槍打死的,所以沒有開槍。
生4:李大釗是共產黨的領導人,他不開槍不是因為怕死,而是要活下來繼續和敵人斗爭到底,喚起人民大眾。這從后面的課文中就可以看出來。我覺得他很有斗爭策略,確實是共產黨的高級領導人。
師:你們能從全篇課文的整體著眼來分析問題,很好!
師:(問生1)現在,經過大家的補充交流,分析得就比較完整、深入了。你能把大家的補充一齊加進去,再來作一次具體的交流嗎?
這位學生第二次交流,明顯比第一次有很大提高,說得有頭有尾,有理有據,贏得了大家的掌聲。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德勝小學 莫 迪】
〖文道結合,寓美育于語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
認識美、體驗美是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觀念的前提與關鍵。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們精心挑選出來的優秀作品,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較為深刻地反映了人類的社會生活,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梢哉f教材本身就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好依據。為了幫助學生認清什么是“美”,教學時,可設置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你認為課文中誰最美?你最喜歡誰?為什么?經過多次這樣的討論及體會,學生腦海里對“美”就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時,有的同學說“李大釗同志顧全大局,他臨危不懼,值得我們敬愛。”有的說“李大釗最美,因為他堅強,為了革命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在危難關頭,他還設法保護妻子、兒女”還有的說“李星華也可愛,她在敵人面前勇敢機智,巧妙地保護了哥哥……”相反,同學們都說法官殘暴,是非不分,他可惡,沒有好下場。當學生對“美”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就趁機進行歸納總結,并進一步闡述“美”的內涵,讓學生對“美”有個較為全面的認識。讓學生明白 “美”與“善”不可分割,“善”的東西人們常把它稱為“美”!懊馈庇腥N形態: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社會美的核心是人,人的美包括外表美和內在美兩個方面。只追求外表美,忽略了思想品德修養的人,哪怕他長得再美,打扮得再漂亮,他也算不上真正的美,反而還可能被人們視為丑惡。
【江蘇省淮安市施河鎮中心小學 王國賢】
〖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小中見大,培養學生的擴展想象力〗
擴展想象就是讓學生依據語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材料,對某些重點詞句所表現的意境作橫向的擴充,或對某些重點詞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縱向深掘,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體會。
如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中有這樣一節:“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載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逢逢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睆恼n文內容來看,這節寫我們在父親被捕后第一次看到父親的情形,是寫看到父親當時的樣子,寫了父親的衣著和神情。要引導學生對穿棉袍未戴眼鏡,亂逢逢的頭發與平靜慈祥的臉這兩組表面看似與李大釗身份不相符的形象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到敵人為了從李大釗口中得想要的信息,已經對李大釗進行了審訊,而且動了大刑,可從沒戴眼鏡與亂逢逢的長頭發上體現出來,同時還應看到李大釗同志面對敵人的酷刑,在之前之中以及在子女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平靜,這種平靜是對革命事業的信念與忠誠,而慈祥則是父親在我們面前表現出來的一慣,既是對敵人的無比蔑視,也是對我們最生動的示范教育。
【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馬橋街小學 孫 明】
〖淺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寫作·理解文章的結構〗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部形式的統一,是文章的“骨架”,是謀篇布局的手段,是運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一篇文章的結構完整,讀者讀完思路清晰,印象完整。如果結構混亂,人們就會覺得含糊不清。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精品,在結構上都堪稱經典。比如小學課文第十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突出的寫作特點是首尾呼應。開頭寫到“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結尾,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中間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只閃亮的小手*·槍,就往外走,后面提到“他們奪下了父親的手*·槍,把父親全身搜了一遍!苯處熢诮虒W時,應該讓學生找出這些前后呼應的句子,然后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對照同學們自己平時習作中存在的問題,有沒有結構混亂的現象。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實驗小學 周代英】
〖淺談文章的照應·首尾照應,即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結尾時巧妙地點上一兩句〗
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李大釗烈士犧牲在1927年4月28日,這是作者忘不了的日子。文章開頭就說“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文章的結尾,作者又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這樣的照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铄\秋】
〖做有心人 塑健康主體·認真分析神態 培養穩定情緒〗
健康的情緒是學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節情緒,克服困難,進一步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
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中有這樣一句話:“它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當講到句時,我引導學生思考:1、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李大釗的表情安定、沉著?2、為什么他能克制自己的情緒,從中說明了什么?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談
落實新課標,要標本兼治,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則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勵者、指導者和組織者;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師生在同一平臺上平等對話。為此,我設計了第二環節的教學過程:
1、以學生匯報自學成果作為教學的中國:
、拧≌J讀字(詞)并談理解。
⑵ 朗讀匯報。
、恰∽x后收獲和疑惑。
、取〔檎蚁嚓P資料。
2、教學從重點內容切入:
對重點內容的學習以學生自己自瀆自悟為主,輔之以小組合作學習和教師的適時點撥。形成師生、生生間的平等對話、交流、讀書、談感受,共同分享理解后的愉悅。
具體操作如下:
、拧熣勗捛腥胫攸c:一般地講,寫人的記敘文都是用具體的一件或幾件事,來表現人物的某種精神或品質。請同學們認真讀本文寫李大釗的四件事,邊讀邊思考并用筆記記出來。你總的感覺李大釗是怎樣的一個人,要找出你得出這種感覺的佐證來?梢酝阑蚯昂髱讉人交流一下,然后我們在全班交流。
、啤∪喟l言交流。請欣賞一組精彩發言:
學生1:我認為李大釗對革命工作特別負責。我是從第一件事“父親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六在家里,埋頭去整理書記和文件?此褧陀凶值募埰当I火爐里去”這些語句中感受到的。他為革命奔波,早出晚歸;為避免革命事業受損失,焚燒黨的機密文件,這一切都足以說明他對革命事業的高度責任感!
學生2說:我覺得李大釗是一個臨危不懼、棉隊危險處境不怕犧牲的人。我是從第二件事他自己的話中感受到的。書上說外面形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而李大釗不走,是因為他當時是我黨北方地區的領導人,他要走,必然人心動搖;他堅持不走,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這是我從資料上看到的。
學生3說:我覺得李大釗還是一個處變不驚、沉著冷靜、愛憎分明的人。我是從他被捕這件事里得出這個結論的。書上寫著他對孩子說“沒有什么,不要怕”,行動上是“不慌不忙取出小手*·槍”,神情上是“保持他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想他們將任何道理”。他的言行、神情都足以說明李大釗初試不驚、愛憎分明的崇高精神和品質。
學生4:“李大釗的這一切”的這一切都取決于他對革命事業抱有堅定的新年和信心。我是從寫“法庭上”這件事的自然段感受到的。面對兇殘的敵人,他安定沉著。為什么?是因為他心中有一種力量。什么力量相信共產主義必勝的力量。從資料中我知道李大釗是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介紹到中國來的人,還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所以他才有這么堅定的信念 。
這中間還有其他同學的補充或不同見解。但無論如何,從學生間的交流不難看出,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內容,而且回利用所查資料為自己佐證。交流,使學生間互通了信息;張揚了他們的才華與個性;展示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而且,這種從整體上去引導學生學習、理解的方法,有助于學生對人物認識上的完整性。
最后我又啟發道:那么,我們把大家剛才的發言歸納一下,李大釗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至此完成第二環節的教學 。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2
【教學實錄】
第一教時
教師板書課題:
十六年前的回憶
檢查預習(昨天孩子們已經讀過課文了):
讀詞語──書籍 抽屜 嚴峻 散步 勉強 披散 待了一會兒。
再讀課題,你們已經有了哪些了解?請聯系課文下面的批注和課文的第一段,(點明了時間,作者是李星華。回憶的是李大釗。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被害了。)
教師:那么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是──?
1943年。
那么女兒回憶了父親哪些事情,瀏覽課文,說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W生瀏覽時間40秒。)
學生交流:學生1講了堅持流下來的事情,教師概括這就是講了被捕前的事情。
板書:
被捕前
學生2:講被捕時的事情。
教師:你剛才說這番話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父親被捕時的情形。
板書:
被捕時
學生3:父親視死如歸,說明對黨的信任。
教師引導:這是被捕時還是被捕后的事情?誰來說說被捕后的情形。
學生4:對敵人的不卑不亢,對家人的平靜慈祥。
板書:
被捕后
教師:作者就是按照這樣的時間順序講了一個個故事。這些事情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了,老師也不例外,所以課前也做了預習,找了資料,播放課件,教師介紹(當時的形式和李大釗受刑時間40多個小時,但是……)我像你們這樣大的時候讀過,長大后也多次讀過,但是每一次總是深深地打動我。
教師:請你們默讀課文,李大釗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打動了你,做批注。
教師在巡視中發現了典型的批注方法(批注關鍵詞語、關鍵句子,還有寫了讀后感受),以這三位同學為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繼續默讀批注。
教師點評:忠于黨忠于革命,寧死不屈大義凜然 堅貞不屈等等,你們寫的對的,但是李大釗也是一個人,他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他也有血有肉,所以,他應該還有更豐富的感情,更真實的感情,請你們繼續批注,寫出真情實感,可以是一個詞語一句話,不要把所有的話都寫下來。
四人小組暢所欲言,要求先告訴同學找到的是哪幾個段落,然后再說說感受,要言之有據。教師一直躬身其中,在巡視中指導。
集體交流:哪些所說所做打動了你。
學生1:第七自然段……事態發展到了白熱化的地步……為了黨組織瓦解……
課件出示第七自然段,讀讀,剛才那位同學說了兩個意思,那你是從哪里看出事態到了白熱化的地步。
教師:你讀讀2~6段,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學生交流句子:軍閥張作霖燒文件工友被捕(都說明局勢嚴重)“只好燒”說明不得已!案赣H含糊地回答我”與前面說的耐心慈祥比較,從中看出事態的嚴重。“早出晚歸”表面上寫工作忙,那怎么看出嚴峻?忙的內容不一樣了,他忙的是整理文件燒文件。
教師梳理學生的回答──
那么剛才那位同學,你在體會局勢嚴重的同時,哪些詞語打動你的心呢?
。▽W生把“堅決地常”讀重了。)
教師:為什么?
教師:表面上是說父親離開和留下的事情,其實離開意味著什么?留下呢?而父親作這份選擇他容易嗎?
指名讀第七自然段──自由朗讀這段──指名朗讀,教師:你在讀“多么重要”為什么這么讀?教師:這時候父親的朋友、家人最想對他說什么?而這時候父親是怎么回答呢?再讀父親的語言!拔夷哪茈x開呢?”的意思就是說?那干脆說:我不能離開。你感受到什么?
再次集體朗讀第七段。
第二教時
教師:那被捕時父親的哪些言行打動了大家呢?
交流:態度嚴峻與態度嚴肅比較。讀讀13自然段,講講當時的情境。
父親面對敵人時的不慌不忙──
在法庭上父親的哪些言行深深打動你?交流:
學生讀27自然段,感受到對孩子的愛。請大家也讀讀,你們是怎么感受出來的?
學生:頭發是亂蓬蓬。沒有戴眼鏡,說明受刑了,但是面對親人們的時候卻是平和,說明──
教師:敵人是怎樣折磨李大釗的?
(十指連心剝去指甲。)
指導朗讀19段,學生沒有讀好,教師示范讀。誰有信心讀好?集體讀19段。
學生交流讀22自然段,教師:你們看到了父親當時的表情嗎?
。ò捕 、沉著。)
集體讀22段,這是最后一次與親人見面,父親沒有對我們說一句話,我們多么希望父親能說些什么。聯系課文19~20段,想象為什么父親沒有說一句話?
學生1:不想連累我們,不讓我們卷入災難。“一切都與他們沒有關系”。
。▽W生聯系了27段。)
教師:我還想請你們再讀讀27段。
父親還會怎么想?
學生:想用自己的行為去安慰、感染他的親人。不要緊張,要沉著要穩定。
教師:李星華剛到法庭的時候是怎樣的?(又哭又喊)后來呢?
。ǜ赣H的平和使我們變得機靈了 。)
教師:再讀讀22段第一句話和27段最后一句話,你發現什么了?一直在對我們說話。讀懂了嗎?
(眼神。)
在這生死離別時候,父親想對妻子說些什么?想對孩子說些什么?
再次自由朗讀27段,讀得能打動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指名讀
教師:對家人明明有著深深的愛,而此時卻只能默默相對,明明眷戀生命,卻只能舍身相棄,李大釗何來這么大的力量?讀讀──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
教師:指著板書說,當──他──,就因為,讀──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
播放最后的臨刑前的照片,配樂,教師介紹當時情況。
讀最后部分。
。ǜ赣H被害后。)
教師:4月28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讀讀這兩處,你了解到了什么?
學生:對父親的懷念。
再次集體讀課文的最后三個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傷心過度不舍痛恨敵人)正是因為這樣的刻骨銘心,所以牢牢記住了這一天──4月28日。
讀讀開頭和最后,發現什么?
(首尾呼應。)
當我們讀到現在,是不是感覺這個日子對我們也已經刻骨銘心。有時候,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表達感情。
教師: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28日,使李大釗逝世80周年,這80年又有多少生命在輪回,播放媒體,李大釗的塑像,把你此刻最想說的話寫下來。
【評析】
人教版為什么要把這樣的老課文選入其中,周濟部長說:課本課本一課之本。目的是從人性的角度去解讀文本,讓學生在咀嚼涵詠中感受人性光輝。教學這樣的課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動,然后才是如何讓學生感動。蔣老師做到了。蔣老師的課非常沉著從容,因為她被對教育的愛感動著,被李大釗的人性光輝感動著。她從親情、父親這個角度提醒學生去解讀李大釗,這個定位告訴孩子李大釗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很好地把握了人性的特點。
這是一堂原生態的課。學生批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兩次提醒學生,表面看來是打斷學生的思維,實際上卻表現了教學智慧,因為教師發現學生的批注都是口號式的大話,真正為學生導學導法,引路引法。既是學習方法的指導,又鼓勵了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課文也像跳水一樣有難度系數,此文教學屬于難度系數比較高的。篇幅長、遠離學生的生活背景,教學時必須選準著力點,抓住單元的主題和主要訓練點,長文短教。蔣老師選擇的切入點是:哪些言行打動你?在具體交流時尋找相應的聯系點,輻射點,上掛下聯、有取有舍,重錘敲打的是22和27段,弱處理“被捕時” 段落,目的是“把房間打開,讓孩子們先進去,觸摸自己的感受”。
長文短教要把握作者情感的凝聚點、表達情感的載體點和學生學習的興趣點,三點統一才是切入點,點與點之間是有聯系的,現場要作出準確的調控,比如學生會了不要講,教師自己不懂的不要講,講了后學生也聽不懂的不要講。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3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從具體的語言、神態、表情等詞句描寫當中感受李大釗先烈的崇高革命精神和高貴品質;
3、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
4、升華感悟,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學習之旅】
一、精讀課文:
1、抓住對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法庭上語言、神態描寫的句子,朗讀并交流、討論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2、討論理解: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領者。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3、李大釗能夠( )面對危險,( )面對親人的悲傷,( )面對死亡,他是一個( )樣的人。
二、瀏覽課文,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舉例說明),并談談這樣寫的好處。
三、談談對文章中“我”的表現的理解。
【知識漫步】
1、看拼音,寫詞語
jiǎo xíng shū jí kǒng bù jiān ruì cán bào mó guǐ
chou ti yú lè chǎng luàn pēng pēng yòu zhì
2、組詞
籍( ) 瞅( ) 駿( ) 刑( ) 舅( )
籍( ) 揪( ) 峻( ) 型( ) 臼( )
3、填空: 父親是很( )的,( )沒罵過我們,( )沒打過我們。我( )愛向父親問( )的問題。他( )多忙,對我的問題( )很感( ),( )講給我聽。
4、加標點:短短的一段新聞還沒看完 就聽見啪 啪 幾聲尖銳的槍聲 接著是一陣紛亂的喊叫 什么 爹 我瞪著眼睛問父親 沒有什么 不要怕 星兒 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盤點評價】
我的收獲: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感受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2、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以及這種寫法的好處。
3、學習本課14個生字。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收集關于李大釗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教學媒體】投影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4個生字。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感受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3、抓住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說出自己的體會。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qing學習
同學們,看著你們胸前的紅領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國旗的一角,是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釗同志(出示:李大釗的畫像),一起學習第10課,下面讓我們隨著課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釗同志與敵人作斗爭的英雄事跡。
板題:
十六年前的回憶
讀題。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拧∮帽容^快的速度閱讀課文。
、啤∽阑ハ鄼z查預習情況,要求:
劃出生字詞,讀準字音。交流預習中遇到的問題。
3、檢查自學:
、拧∽x生字,正音。
⑵ 通過預習你知道什么?
(簡要地復述課文以及簡介作品背景。)
板書:
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
通過預習,同學們已經知道課文是寫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的事,請瀏覽一遍課文,找出相應的三部分。
。ㄗx后提問。)
4、細讀課文:
、拧∧x課文:
從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的言行中劃出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讀一讀。
⑵ 小組互學:
你讀了這些句子體會到什么?
在小組里交流。
5、匯報交流情況:
⑴ 被捕前:
示句:
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板書:
堅決地說
“輕易”看出李大釗的地位──當時他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重要”聯系上下文──他要聯系各成員開展革命地下黨工作,為避免黨組織被破壞,還要經常處理大量的書籍與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險惡,處境的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
板書:
忠于革命
導讀:
李大釗這種堅守革命崗位的態度應該怎樣讀?
。ň氉x。)
、啤”徊稌r:
示句:
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支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
板書:
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釗處變不驚、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板書:
視死如歸
導讀:
誰能把李大釗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讀出來?
、恰”徊逗螅
示句:
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
板書:
瞅了瞅沒說
“瞅了瞅”看出李大釗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相反他要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
板書:
堅貞不屈
為什么會這樣呢?
(聯系上下文。)
導讀:
對,這就是他對革命事業堅決的信心,堅定的信念。你能通過讀表現出來嗎?試一試。
二、總結全文
1、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10課,主要抓住了李大釗的言行來體會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學完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想?
(發散思維,進行思想教育 。)
三、課外延伸
收集關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輩的故事,下一課,我們開一個小故事會。
〖板書設計〗
十六年前的回憶
被捕前:堅決地說 忠于革命
被捕時:不慌不忙 視死如歸
被捕后:瞅了瞅 沒說 堅貞不屈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確定目標
1、速讀課文,回憶本文主要寫了李大釗的哪幾件事情?
板書:
堅持工作 不幸被捕 沉著斗爭 英勇就義
2、這節課我們將細細品讀課文,你想學些什么?
二、學習第一段
1、本文所寫的故事發生在1927年,這一年的4月28日,對于我們一家來說是個沉痛的日子,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因為……
2、學生齊讀,師說明:
文章開頭就點題,使讀者印象深刻。
三、學習第二段
1、導語:
于是,作者打開了記憶的閘門,回憶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讀第二段,想一想,這一段講了什么?
2、李大釗堅持工作,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讀2~6節。
4、出示:
“他不論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⑴ 自讀:
概括這兩句話分別寫什么?
⑵ 聯系上文思考:
父親的態度為什么不同?
、恰⌒〗Y:
同是對“我”提出的問題,父親的態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板書:
對比
⑷ 自讀:
聯系上文體會李大釗對待親人和革命工作的態度分別是怎樣的?
。ù葠酆蜕普J真嚴肅。)
5、有感情地朗讀2~6節,思考:
從這一段你可以體會到李大釗具有怎樣的精神?
板書:
忠于革命
6、指讀課文第二節,李大釗為什么燒掉書和有字的紙片?并說說你是怎樣知道的。
小結:
這種前面說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應”。
板書:
照應
7、引讀第七節。
8、有感情朗讀第二段。
四、學習第三段
1、默讀:
然后簡要說一下李大釗被捕的經過。
2、找出本段中描寫敵人的一個比喻句“魔鬼似的”體現在那里?
3、文章是怎樣寫李大釗當時的表現的?從他的表現中你能體會到李大釗具有怎樣的精神?
板書:
英勇無畏
4、這一段除了寫父親、“我”和敵人以外,還寫了誰?你根據書上的描寫介紹一下當時的閻振三嗎?通過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時心里會想些什么前文和處也提到了閻振三(找出來)這里有沒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現在學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嗎?這種寫法我們稱它叫什么?
。ㄕ諔。)
5、感情練讀第三段,再質疑。
五、小練習
根據課文內容,想象閻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盡量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5
上完這節課,給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1、閱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而是讀者(教師、學生)與文本以及作者進行反復地,深層次地“對話”,在這“對話”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探究與發現,把握與發展文本的內核之所在。如“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學生在第一課時初讀后留下的一個凸現課文主旨的問題,如何解決?只有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再次的磨合,通過“閱讀--品析--議論--整理”的系列閱讀活動,從中領悟到李大釗是一個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的人。這樣文本中的具體文字恢復了生命,從而使學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積淀。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1、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積淀。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堅決、常、輕易、哪能這些語言的關鍵詞,抓住不慌不忙、慣有、嚴峻這些人物神態的關鍵詞,采用換詞(句)法點撥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去與文本對話,使閱讀教學融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傊,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不僅僅是平等的、互動的,還應該抓住關鍵的,化熱點與難點為焦點,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進行焦點訪談
2、與文本對話需要教師、學生的情感投入,與文本對話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動性,還應有情感性,因為語文學科的文本是無處不充斥著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時,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對話,即教師范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等;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對話,即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情動辭發等一系列閱讀活動。如引導想象,談談感想,談談心情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引發了讀者(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生了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達到了生本、師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總之,一節課下來,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閱讀,應該是課文--學生--教師--作者(編者)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平等互動關系,且富有情感的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認識“瞅、釗”2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軍閥、娛樂、僻靜、恐怖、憲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爺、絞刑。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4.領悟課文前后照應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教學準備:李大釗同志照片及相關資料。
第二課時
一、結合印象深刻的語句體會李大釗的革命精神。
1.同學們好!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課《十六年前的回憶》。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對李大釗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認識。
請同學們在小組里把上節課畫出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語句互相讀一讀,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W生分小組學習交流)2.現在讓我們來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親是很慈祥的……父親竟這樣含糊的回答我! 李大釗知道局勢危險,可他還是不肯躲起來,真是對工作負責。
。2)“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當時很危險,隨時都有被捕和犧牲的的可能,從這里我體會到李大釗對革命負責任的態度。
。ㄖ笇Ю首x,讀出這種堅定的語氣)當時,軍閥瘋狂地鎮壓革命者,許多革命者被迫離開北京,整個北京處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勢這樣緊張,李大釗同志為了革命事業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多么忠誠于革命事業呀。ㄟM一步朗讀體會情感)
。3)“父親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釗處變不驚、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4)“父親保持著……沒有道理可講。”從這里可以看出李大釗大無畏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態度,而且還體現出李大釗很蔑視敵人。
。5)“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平靜而慈祥的臉”李大釗即使受過苦刑,還是這么平靜、慈祥。從這里可以體會到他對革命事業有著堅定的信念。
。6)“他臉上的表情……”面對親人的哭喊,李大釗仍然安定、沉著,正是因為他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
無論面對的是敵人的苦刑還是親人的哭喊,李大釗的態度始終是那樣的堅定,那樣的從容。正是他對革命的信心使他臨危不懼,視死如歸!
3.我們看,這是李大釗就義前說的話。(出示李大釗就義前說的話。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同學們,當這段話響在我們耳邊時,你們有什么話想說嗎?
小結:是的,李大釗那為了中國的進步、人民的解放而慷慨赴死的凜然正氣,對革命事業無比忠誠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們。那么,我們再來看看課文,哪句話最令你感動,就請你站起來讀一讀,把你對李大釗的崇敬之情表達出來。
二、學習前后呼應的表達方法,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這篇文章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的,不僅回憶了父親被捕、被害的前后經過,也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感情。請同學們再讀讀文章開頭的一個自然段和結尾的三個自然段,看看有什么發現?然后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寫法。)
2.誰能試著讀讀這幾個自然段,把那種悲痛的心情讀出來。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憶令人傷心悲痛,催人淚下。然而,忘不了的僅僅是4月28日這樣一個日期嗎?想一想,“我”忘不了的還有什么?
三、總結: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體會到了李大釗對革命事業忠貞不渝、充滿信心的精神。我們忘不了的是李大釗犧牲前慷慨的講演,忘不了的是李大釗為革命勇于獻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萬萬為革命拋灑熱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請同學們把課文中需要積累的詞語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筆記本上。
四、作業:
這篇課文我們就學到這里。同學們回去后查找關于李大釗的事跡,可以把這些故事講給同學或家長聽,也可以在班里舉行一次故事會。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7
一、訓練要求:
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重點難點:
1、讀寫重點:
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方法。
2、難點釋疑:
“被捕”這一段,通過正面和側面的描寫,表現了李大釗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被審”這一段,通過李大釗同志的衣著、眼鏡、頭發和神態,含蓄地表現了李大釗同志偉大的胸懷。
三、教學過程:
。ㄒ唬┙沂菊n題。
1、板書課題。
2、這篇課文是誰回憶誰?
3、為什么“回憶”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憶”即回憶十六年前。)
4、簡介時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讀課文,交流自學情況。
1、注意多音字。(待、夾)
2、聯系課文理解詞語。
幼稚:這里形容因年紀小,缺乏經驗,考慮問題比較簡單。
娛樂:本課指使人快樂。
輕易:本課指隨隨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ㄈ┠x課文,思考。
1、作者回憶的是一件什么事?重點回憶了哪幾方面?
。ㄖ攸c回憶“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脈絡。
請按照“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的順序給課文分段,并說說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節)寫李大釗被捕前在局勢十分危急的情況下仍然堅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節)寫李大釗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節)寫李大釗在法庭上異常堅定、沉著。
第四段(30-33小節)寫全家人得知李大釗被害的消息后,無比悲痛的情形。
。ㄋ模┳x課文第一段,討論。
1、課文第1小節是記什么時候的?從全文看,這一小節是什么敘述方法?為什么用這種敘述方法?
。ǖ1小節是李大釗被害十六年之后的敘述,用倒敘的方法,因為課文是十六年前的回憶。)
2、第1小節告訴我們什么?
。ɡ畲筢撚龊κ1927年4月28日,距寫文章時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懷念著她的父親李大釗同志。)
3、請再讀課文,比較一下,那年春天,父親的態度與平日有什么不同?父親態度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á僭绯鐾須w與平常不同;②整理書籍和文件,燒書和有字的紙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問題。)
。ň謩菰絹碓絿乐兀び验愓袢徊丁#
4、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勸李大釗離開北京,李大釗是怎么說的?找出這句話,讀一讀,從這句話里可以看出什么?
(從李大釗對局勢有清醒的誝,對堅持斗爭有危險性有充分的估計,局勢越緊張,他越緊張工作,不肯離開,可以看出李大釗對革命事業高風亮節的負責精神,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的大無畏氣慨。)
。ㄎ澹⿲W習第二段,思考并討論。
1、這一段寫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李大釗不幸被捕。)
2、在這樣的時候,李大釗,“我”和敵人的態度各有什么不同?從文中有關語句讀一讀,并議一議。
3、從這可以看出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
。ㄅR危不懼、大義凜然、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慨和對敵人的無比蔑視。)
4、指導有感情朗讀這段課文。讀出“我的驚慌,李大釗的沉著冷靜和對敵人的蔑視的感情。讀出表現敵人的兇暴的語氣。
5、小結。
這一段講李大釗被捕的經過,著重描述了李大釗同志沉著冷靜、臨危不懼的精神和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慨。
。⿲W習第三段,思考并討論。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親是什么樣的?有關句子讀一讀,并說說這些外貌的描寫說明了什么?
(李大釗由于不屈服,已受過酷刑折磨。即使李大釗受過酷刑,仍保持著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人民深沉的愛。)
2、李大釗對親人的哭聲和喊聲有什么表示?他為什么會這樣?
。ㄖ皇浅蛄顺,沒對我們說一句話。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ㄋ男谋灰环N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就是他對于革命事業的僱,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應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
3、我在法庭上為什么表現得機智勇敢?
(李大釗同志平時對“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親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現,“我”從父親那兒吸取了無窮的力量。)
4、小結。
這一段寫李大釗在法庭上的表現,面對兇殘的敵人,李大釗臉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表現了李大釗身陷囹圄,但對革命事業仍然充滿必勝的信心的那種偉大情懷。
。ㄆ撸⿲W習第四段。
1、這一段寫全家人聽到父親被害的噩耗后悲痛萬分的情形。畫出描寫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這些句子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母親說“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記住”包含有哪幾方面的意思?
(懷念親人、憎恨敵人、報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4、小結。
這一段著重描述了“我”和母親悲痛欲絕的情感和母女倆飽含著強烈愛與憎的對話,以表現他們對敵人無比仇恨,要銘記這難忘日子的誓言,計還血債的決心和對親人深深懷念的情感。
。ò耍┛偨Y全文。
1、討論文章的中心。
。ㄍㄟ^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法庭上和敵人作斗爭的情景,贊揚了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業,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精神。)
2、討論文章的寫法。
、攀裁词钦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內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這種寫法叫“照應”。有了照應,容易把事情說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聯系得更加緊密,要注意,前后照應,中間在時間上或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定的間隔。)
、朴懻撜n外練習題3,找出相應的照應句。
①母親醒過來了,她低聲問我:“昨天是幾號?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來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
、墼谲娋虚g,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
3、課文前后照應,都是為了表現什么?
。ɡ畲筢撏局矣诟锩载懖磺,勇于獻身的高貴品質。)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2.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教具準備 生字生詞卡片。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李大剖嗎?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張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種種酷刑,始終堅貞不屈。4月28日反動派絞死了李大制。這篇文章是李大鍘的女兒李星華1943年在延安寫的,當時正是李大制遇難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題為《十六年前的回憶》。(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指名朗讀課文。(注重正音)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要求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理解回答:主要寫了李大例犧牲的經過。)
3.課文主要寫了哪幾方面的事,請同學們概括一下:
第一件: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
第二件:被捕前父親工作的情形。
第三件:寫父親被捕的情形。
第四件:講在法庭上父親與敵人作斗爭。
第五件:寫父親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學習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回答問題。
“被難”是什么意思?(遭受災難的意思,這里指李大鍘同志被害)
十六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軍閥割據,張作霖入關,占領河北等地,鎮壓革命運動。)
這一段是文章的開頭,主要講了什么呢?(講我永遠忘不了十六年前父親被害這一天。)
2.指名讀第二段。
(1)父親平時是怎樣對待我們提出的問題的?(總是耐心他講給“我”聽)這次為什么這樣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向孩子們談心的時候,而且燒毀文件的事情是很難向孩子說清楚的。“含糊”指說話的意思不清楚。)
(2)從哪些地方看出局勢越來越嚴重,李大鍘的工作越來越緊張?(父親早出晚歸,整理書籍和燒毀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勢十分嚴重的情況下,為什么果斷不離開北京?這說明了什么?
。ɡ畲箦幨潜本h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勢非常危急,個人處境十分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這表現了他高度負責的精神。)
(4)這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局勢緊張,但李大鍘不離開工作崗位,說吩他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對工作高度負責。)
四、朗讀第一、二段。(要求在讀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語氣。)
五、布置作業
1.讀課文。
2.借助“思考·練習”1理解第三、四段內容。
課后反思:上完這節課,給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閱讀教學不應僅僅是一種“告訴”,而應是我、學生與文本以及作者進行反復地,深層次地“對話”,在這“對話”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探究與發現。如 “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學生在第一課時初讀后留下的一個凸現課文主旨的問題,如何解決?只有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再次的磨合,通過 “閱讀--品析--議論--整理”的系列閱讀活動,從中領悟到李大釗是一個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的人。這樣文本中的具體文字恢復了生命,從而使學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與文本對話需要我和學生的情感投入,語文學科的文本是無處不充斥著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通過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情動辭發"等一系列閱讀活動。如引導想象,談談感想,談談心情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引發了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生了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總之,一節課下來,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閱讀,應該是課文--學生--教師--作者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平等互動關系。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9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十個生字,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軍閥、娛樂、僻靜、恐怖、憲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姥爺、絞刑。
2、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感受李大釗的偉大的革命者的形象。
三、教學準備
《十六年前回憶》的課件
四、教學過程
1、直接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課文的作者是誰,回憶地誰
根據課前批閱《學海拾貝》的情況學習交流生字
自己讀,找同學讀,齊讀。同時糾正學生讀錯的讀音。
強調幾個難寫的生字,讓學生在練習本上自己寫易錯的生字。
2、默讀課文,理清寫作順序,試著讓學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文章的內容
板書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
3、品讀重點語句感受李大釗偉大的形象
通過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的表現,你覺得李大釗是一位怎樣的革命者,請同學們找到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李大釗是一位忠于革命,視死如歸,沉著冷靜的革命者。
那些句子或段落給同學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沒有強調讓學生按照板書的順序來說,結果說得很混亂
(1)父親堅決的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
引導學生來讀這段話:這段話應該讀出父親的堅決,先讓學生讀,再讓學生自己體會著讀,再找學生來讀,讓學生理解那些詞語能夠體現父親態度的堅決,老師范讀,學生再讀。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局勢父親卻堅決留在北京是因為: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2)父親不慌不忙的從抽屜里取出一把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他們奪下了父親的手槍,把父親全身搜了一遍,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
體會李大釗在面對敵人時的沉著冷靜。通過引導學生看看與父親的沉著冷靜相比敵人表現是怎樣的?讓學生找描寫敵人言行的句子和段落。
面對像魔鬼一樣的敵人父親是那樣的沉著是因為: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3)父親仍舊穿著她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引導學生李大釗已經受過苦行,同時出示課件資料進一步體會敵人的殘忍。
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引導學生明白李大釗的堅貞不屈。
面對敵人的苦刑父親仍那樣的堅貞不屈是因為: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4)再次讓學生朗讀相關段落感受李大釗光輝的革命者的形象。
4、感受失去親人全家的悲痛
沒有老師的范讀環節,沒有學生自讀環節,結果學生沒有進入文本
讓學生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感受全家人的悲痛。
先讓一個學生讀,再讓學生自己試著讀,老師范讀,學生再自己讀。
5、李大釗的被害也是中國革命的巨大損失,引導學生讀李大釗烈士墓上的評價:他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范。
6、拓展延伸:在中國的革命道路上還有很多像李大釗一樣的革命者,歷史將永遠銘記他們,我們也將永遠緬懷他們,下課后同學們可以結合第65頁“課外書屋”的提示去閱讀一兩本革命題材的小說。
板書
十六年前的回憶
被捕前
被捕時
法庭上
被害后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10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通過學習課文,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感受革命者忠于革命、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崇高品德,使學生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2、知識要求:了解李大釗先生的生平及當時的社會背景。通過對重點詞句的深刻感悟,加強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加強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走入人物內心世界。
3、能力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李大釗先生的生平及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本文作者。
2、通過反復閱讀,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高尚品德。
3、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理清文章的脈絡。分析重點詞句,進一步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難點)
4、加強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知,培養學生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1、播放歌曲《五月的鮮花》
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現在請你們靜靜的欣賞。
當這優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響起,同學們,你們是否會想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誰為我們開創的?第三組課文為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幅幅難忘的歷史畫面,帶我們一起去緬懷革命先輩。下面,請同學們快速的閱讀本單元導讀,劃出本單元學習目標。齊讀學習目標。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課前我布置了同學們預習課文,現在我大致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請同學們回答:本文作者是誰?課文講述了什么時候的事情?作者回憶了什么內容?(指名回答)
三、簡介李大釗、了解背景;介紹作者:
1、簡介李大釗。
同學們,在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內,有李大釗烈士的陵園,這是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而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寫的碑文,碑文指出:(ppt)李大釗同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范。
那么,李大釗同志到底是一位怎樣的革命者,受到中共中央這么高的評價呢?對于革命先驅李大釗先生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及當時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你們可能不太了解。老師給大家帶了一段資料,我想,對同學們一定有幫助。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這段資料。(ppt)
2、介紹作者:
作為李大釗的女兒,在父親被害后,李星華很悲痛。她寫下了這些文字,既寄托了自己對父親深切的懷念,同時對反動派的丑惡嘴臉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對于本文作者,也有一段資料,請同學們讀讀這段文字。(ppt)
四、理清課文脈絡。
1、現在,讓我們跟隨著作者,一起來懷念革命先驅李大釗。請同學們快速的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歸納:作者回憶了十六年前父親的那幾件事?(ppt)
2、指名歸納,板書: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法庭上。
3、那根據這個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應該怎樣分?誰來說說?
第一部分:(1) 講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
第二部分:(2-7) 被捕前父親工作的情形。
第三部分:(8-17) 父親不幸被捕的經過。
第四部分:(18-29) 與父親在法庭上見的最后一面。
第五部分:(30-32) 得知父親被害,全家人的悲痛情形。
五、整體感知人物形象。
1、文中那幾個部分是集中回憶父親的?(2、3、4、)
2、請同學們默讀課文2-4部分內容,用“﹌”劃出描寫李大釗的句子;用“_”劃出描寫敵人的句子;用“﹋”劃出描寫我的句子。
3、認真、自由朗讀描寫李大釗的句子。讀完后說說:你通過對這些句子的閱讀理解,李大釗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4、師小結:同學們說的很好!李大釗先生不僅是一位平凡、慈愛、可親的父親,更是一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面對兇殘的敵人,他處變不驚,把生死置之度外,說明他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有著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胸懷,表現出革命者堅定不移、革命到底的豪邁氣概!
板書:慈愛可親的父親 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
5、是什么力量使得李大釗不惜獻身、初衷不改?指名說。
師小結:理解的非常好!無論是被捕前還是被捕后,我們都能感受到李大釗那一份堅定的愛國熱情和對革命事業無比忠誠的堅定信念,因為他堅信革命事業必定勝利!體現出他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與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
板書:對革命事業的信心
六、體會寫作方法與表達特色。
1、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
。1)課文二——四部分內容,讓我們感受到了革命先驅李大釗的光輝形象,讓我們禁不住對老一輩革命者產生了由衷的敬仰。作為他的女兒,李星華不光對父親充滿了敬意,同時也有深切的懷念與哀痛。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第一與最后三個自然段。讀完后談談你的感受。指名說。
(2)、作者在這前后兩部分中強調了哪一天?這種表達方法在寫作上叫什么?作者采用這種首尾呼應的方法,用意是什么?(這樣寫還能使文章的結構緊湊。)
2、體會對比的寫作方法。
同學們,接下來老師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同學們幫我解決,布置同學們愿不愿意?
首先,我要問:你們感知到的李大釗先生的光輝形象,是從課文中哪些句子的描寫體會到的?(描寫李大釗的句子)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沒有讓你覺得讓李大釗先生形象更偉大的其他的描寫?(敵人、我)那這在寫作上又稱——(對比)。在本文中,采用對比的寫法,你們覺得有什么好處?(更加突出李大釗先生的高大、革命者的大無畏、堅貞不屈)
3、 師小結:本文作者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回憶了父親李大釗被害的全過程,文章按時間的順序,采用首尾呼應的方法,使得文章結構嚴謹。還運用人物形象的對比描寫、場景的細節描寫,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作者對父親深切懷念的悲痛心情。
七、升華感情、朗讀全文。
1、同學們,在此老師再給你們補充一小點資料,請細聽:李大釗烈士是被軍閥張作霖用絞刑處死的,為了延長李大釗的痛苦,他們對李大釗實行“三絞處決”,絞殺整整進行了四十分鐘。同學們,我真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語言來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劊子手……此刻,我相信你們的心情和我一樣激動。下面,請同學們再次完整的讀讀課文,感受課文帶給我們的深切懷念吧!
八、布置作業。(ppt)
1、解釋下列詞語。
被難日——
會意——
一擁而入——
2、標畫并抄寫文中你認為感人的句子。
板書: 10 十 六 年 前 的 回 憶
李 大 釗
被捕前 被捕時 被捕后 法庭上
慈愛可親的父親 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 對革命事業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11
佚名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2.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三、教具準備 生字生詞卡片。
四、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李大剖嗎?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張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種種酷刑,始終堅貞不屈。4月28日反動派絞死了李大制。這篇文章是李大鍘的女兒李星華1943年在延安寫的,當時正是李大制遇難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題為《十六年前的回憶》。(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要求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理解來回答,主要寫了李大例犧牲的經過。)
3.課文可以分成幾段來理解?、要求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討論分段,提示按事情發展順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講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
第二段(從“那年春天一到“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講被捕前父親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從“可怕的一天果然來了”到“我們被關在女拘留所里。)寫父親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從“十幾天過去了”到“想不到這竟是我們最后的一次見面”)講在法庭上父親與敵人作斗爭。
第五段(從“28日黃昏”到結束。),寫父親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學習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
一被難”是什么意思?(遭受災難的意思,這里指李大鍘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軍閥割據,張作霖入關,占領河北等地,鎮壓革命運動。)這一段是文章的開頭,主要講了什么呢?(講我永遠忘不了十六年前父親被害這一天。)
2.指名讀第二段。
(1)父親平時是怎樣對待我們提出的問題的?(總是耐心他講給“我”聽)這次為什么這樣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峻,不是向孩子們談心的時候,而且燒毀文件的事情是很難向孩子說清楚的。“含糊”指說話的意思不清楚。)
。2)從哪些地方看出局勢越來越嚴重,李大鍘的工作越來越緊張?(父親早出晚歸,整理書籍和燒毀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勢十分嚴重的情況下,為什么堅決不離開北京?這說明了什么?
(李大鍘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勢非常危急,個人處境十分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這表現了他高度負責的精神。)
。4)這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局勢緊張,但李大鍘不離開工作崗位,說吩他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對工作高度負責。)
四、朗讀第一、二段。(要求在讀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語氣。)
五、布置作業
1.讀課文。
2.借助“思考·練習”1理解第三、四段內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人
1.指名讀第一、二段。
2.說說第一、二段的主要內容。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讀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時是怎樣表現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這說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沒有什么,不要怕”““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彼谋憩F從容不迫,沉著鎮定,說明他具有臨危不亂,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3、敵人是怎樣逮捕李大制的,說明了什么?(“憲兵、偵探、警察一一擁而入,擠滿了小屋子”這些都說明敵人心虛,“為了抓一個人,動用了這么多人,‘橫肉’是說相貌兇惡,不要放走一個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們包圍起來,”“槍對著父親和我”這些都說明敵人的殘暴。)
4、“我”是怎樣表現的?(“劇烈的心跳”,劇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驚慌)害怕的意思。這說明作者年紀小,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面,感到害怕。)
5、練讀第三段。(要求讀出不同人不同的語氣。)
6、說說這段講了什么?(講李大劊被捕時從容不迫,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學習第四段
1.指名讀第四段。
2.李大劊在法庭上是怎樣表現的,說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這說明李大劊即使受過刑,仍保持對革命事業的堅定的信念和對人民、對兒女的愛。對于親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沒有說一句話!八樕系谋砬榉浅0捕ǎ浅3林保瑸槭裁磿@樣呢?因為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就是對革命事業的必勝信心,使他在敵人酷刑下不動搖,也不因親人的哭喊而憂傷。這就是偉大革命家胸懷。)
3.“我”在法庭上是怎樣的?(為了保護哥哥,搶著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親立刻就會意了”,“會意”是領會別人沒有明確表達的意思。這說明“我”在父親沉著、鎮定的影響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響下,由恐懼害怕到機智勇敢地同敵人作斗爭。)
4.練讀第四段課文,在讀中進一步理解內容。
四、學習第五段
1.指名朗讀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樣?從哪些詞句看出來?(舅老爺“哭著回來”,“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團云霧,昏倒在床上”,母親“昏過去三次”這都說明李大劊的死給親人們帶來的巨大悲痛。母親醒來后問“我”昨天是幾號?“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緊牙說“昨天是4月28”“這些是說家人沒有被悲痛壓倒,而是牢記親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敵人欠下的血債。)
3.練讀第五段,要求讀出失去親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人
1.指名讀詞語。(出示詞語卡片)
2.結合上下文說說以下詞語的意思:含糊、恐怖、會意、一擁而入
3.朗讀課文。
二、深入理解課文
1.李大釗的女兒1943年寫下了《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回憶1927年4月父親遇難前后的日子。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知道李大鍘是怎樣被害犧牲的,從中我們懂得了什么呢?
2.討論。(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課文贊頌了李大劊忠于革命事業及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偉大精神,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對兇惡的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格。)
三、了解這篇課文的寫作特點
1.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氣什么關系?你從這樣的開頭和結尾中體會到什么?
2.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3.教師引導討論并總結。
。ㄟ@篇課文是回憶錄,開頭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個日子就是4月28日。這樣首尾呼應,突出了永遠忘不了這一天。)
4.找出課文中前后照應的句子。(出示寫有“思考·練習”2的小黑板。)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答出:
課文的結尾與句子(1)照應。“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與句子(2)照應。
“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與句子(3)照應。
四、指導識記字形
1.說說哪些字可以在比較中記憶。
“劇”與“據”,“娛”與“誤”、“袍”與“抱”,字形有相似之處,要注意區別,在比較中記憶。
2.說說你是怎樣記生字的。
指名“閥”是形聲字!熬恕鄙喜恳獙懻_。
五、完成“思考·練習”4
1.指名讀詞語。
2.書寫“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每詞兩遍。
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12
【劇情快遞】
本劇是根據人教新課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0課編寫的。課文作者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課文以作者的經歷,記敘了李大釗1927年4月遇難前后的經過,表現了李大釗為革命事業臨危不懼,在敵人面前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戲外說戲】
劇中主要人物是李大釗。他對自己的兒女是慈祥的,在危險面前,在敵人面前,是嚴峻而鎮定的。表演時要注意人物說話時的神態、語氣、動作等,表現不同人物的個性。
第一幕
時間:1927年春天。
地點:李大釗家里。幕布徐徐拉起。李大釗在整理書籍和文件,并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女兒李星華蹲在旁邊。
李星華:(奇怪地)爹,為什么要燒掉呢?怪可惜的。
李大釗:(待了一會兒)不要了就燒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母親:(把李星華拉到一邊,悄悄地)聽你父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你父親只好把一些書和文件燒掉。
李大釗:(嘆了口氣,沉重地)昨天一早,工友閻振三上街買東西,直到夜里還不見回來。今天我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廳里去了。
母親:(不安地拉著李大釗的手)那你趕快離開北京吧!這里太危險了。
李大釗:(堅決地)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母親:(張了張口想說什么,終于什么也沒有說)嗯。
妹妹:(蹦蹦跳跳地上)媽,我剛換了新夾衣,你帶我到娛樂場去玩吧?
母親:(輕輕地點點頭)好,我帶你去玩。(拉著妹妹從舞臺右側下)
。ɡ畲筢撟谧雷忧皩懽,李星華坐在長椅上看報。忽然,啪,啪……外面傳來幾聲尖銳的槍聲,接著是一陣紛亂的喊叫。)
李星華:(驚恐地瞪大眼睛)什么?爹!
李大釗:(從抽屜里取一把小手*·槍,不慌不忙地)沒有什么,不要怕。星兒,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幾個憲兵、便衣偵探、警察推搡著工友閻振三,從舞臺左側蜂擁而上,他們每人拿著一把手*·槍,槍口對著李大釗和李星華。)
便衣偵探:(用手*·槍指著李大釗問閻振三)你認識他嗎?
閻振三:(搖搖頭)不認識。
便衣偵探:(冷笑著)哼!你不認識?我可認識他。(吩咐手下)看好,別讓他自殺,先把手*·槍奪過來!帶走。
。埍┑姆送桨牙畲筢摻壠饋,拖走了。)
──幕徐徐降落
第二幕
時間:十幾天后。
地點:法庭上。幕布拉起。李大釗穿著灰布舊棉袍,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是平靜而慈祥的臉。
李星華:(激動地)爹!
法官:(拿起驚堂木重重地一拍)不許亂喊!
李大釗:(鎮靜地)這是我的妻子,這是我的兩個女孩子。
法官:(指著李星華)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嗎?
李星華:上前一步搶著說)是的,我是最大的。
法官:(拿起木板狠狠拍幾下)不要多嘴!
李大釗:(沖女兒點點頭)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個鄉下人。我的孩子年紀都還小,她們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們沒有關系。
法官:(指著李大釗)把他打入死牢。(又指了指李星華母女)好了,把他們都放了。
旁白:我們就這樣跟父親見了一面,匆匆分別了。想不到這竟是我們最后的一次見面。第二天,舅老爺到街上去買報。他是從街上哭著回來的,手里無力地握著一份報。我看到報上用頭號字登著“李大釗等昨已執行絞刑……”
──幕急落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13
[教師與文本對話的思考]
一、關于教材: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作者是李大釗烈士的女兒李星華。文中,女兒以回憶的方式真實地記敘了父親在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故事。
在一遍遍與文本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釗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他愛孩子,愛家庭,他是平凡的,可親的?僧斔鎸ぷ,面對兇殘的敵人時,他卻能處變不驚、堅貞不屈,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他又是不平凡的,他更是一位偉大的人。我被文章中所涌動著的人性的美所深深打動。我想,教學本篇課文要引導學生去感受一個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一生。
二、關于教學:
2007年4月28日,是李大釗先生逝世80周年的紀念日。不僅僅是學生,甚至還包括我們自己,對李大釗都是知之甚少: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僅此而已。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情感積累,與文本的情感內涵相距甚遠,再加上文章篇幅較長,學生很難被文章打動。因此,教學中,我們應根據文本的特點,緊扣文中的重點詞句,從作者的視覺出發,挖掘文中人性最美好的內涵,讓學生感受到李大釗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他愛孩子、愛家庭,他是平凡的,是可親的,他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可當他面對工作,面對兇殘的的敵人時,他處變不驚、堅貞不屈,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他又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谝陨峡紤],我們的教學設計力求拉近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李大釗作為一名平凡人的偉大的內心世界。
文章篇幅較長,但語言平實,極具感染力。文章的布局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安排材料,首尾照應,整體結構的嚴謹體現了本文的寫作特點,同時產生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對場景的細節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對比描寫也為文章增色不少,使讀者能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真情實感。這些,都是學生學習文本的寶貴資源,應該在教學中予以充分的重視和落實。
基于以上的兩個方面的思考,我們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將本課教學作為兩課時處理。第一課時重在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時”這兩部分的課文內容為重點,引導學生體驗情感。第二課時,在學生理解“被捕后”這部分內容、體驗情感的基礎上,揣摩、學習文章的表達方式,讀寫結合。
[教學預案設計]
教學目標:
1、針對課文的特點,借助課外資料和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在讀書體悟中,感受李大釗不僅是一個普通的父親,更是一個偉大的人,并從中受到熏陶與感染。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前后照應的寫作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緊扣文中描寫李大釗言行的重點語句,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在讀中加深對人物的了解,表達自己心中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
1、創設情境,挑起學生的讀書欲望,引發學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臺,拉近時空距離,以文本為載體,讓學生、教師、作者之間情感交融。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1.師生談話,單元整體導入。
2.讀題質疑,導入新課。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4.師生交流資料。
5.學生默讀課文,圍繞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體交流“被捕前”、“被捕時”這兩部分的內容。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
1.集體交流“被捕后”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個自然段,感受前后照應的寫作手法對表達感情所起的作用。
3.讀寫結合。
課前準備:
1.課件、黑板條。
2.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搜集有關李大釗的資料。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師生談話,單元整組導入。
方式一:(教師播放“五月的鮮花”這首歌曲導入)
師:從今天這節課開始,我們將進入第三組課文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將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難忘的歷史畫面。
方式二:師生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上課之前咱們先輕松一下好嗎?“五一”黃金周剛剛過去,我想大家還過得輕松愉快吧。
生:(自由談感受)
師:同學們,我們多么快樂!是啊,當我們吃完早點,背上書包蹦蹦跳跳上學的時候;當我們的爸爸媽媽匆匆忙忙趕去上班的時候;當我們看到街心公園的老人在悠閑地吟詩舞劍的時候,你可曾想到這種安寧、祥和其實就是一種幸福。而這種幸福又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啊。從今天這節課開始,我們將進入第三組課文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將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難忘的歷史畫面。
二、讀題質疑,導入新課。
1.學生讀題,教師在關鍵詞下面做上記號:十六年前的回憶
2.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關鍵詞質疑。
。▽W生質疑:誰回憶?回憶誰?回憶了哪些事情?為什么說是“十六年前”的回憶?)
三、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著疑問,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將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讀順。
2.讀書反饋。
。1)讀詞。(黑板條出示本課生字中容易讀錯的詞語、多音字)
書籍 抽屜 嚴峻 瞅了瞅
披散 散步 勉強 待了一會兒
(2)讀題,說說自己對課題都有了哪些了解。
。3) 整體感知。
師:女兒李星華在文中主要回憶了父親李大釗的哪些事?同學們可以迅速地再瀏覽一下課文,
用自己的話簡單地說一說。
生:(瀏覽課文,簡述課文的內容)。
師:(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相機板書: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對課文內容進行理序。)
師:(指板書)同學們,其實作者就是按照這樣的時間順序向我們講述了發生在父親李大釗身上的故事。看來,大家已經對課題和課文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同學們真會讀書。
四、師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1.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考慮到異地上課的因素,此環節可能會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作調整。)
2.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時代背景以及人物的生平。
師:同學們,對于李大釗這個人,對他所處的時代,對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們都可能不太了解。我和大家一樣,我也作了預習,給大家提供這樣一些資料──同學們,請看,這就是作者的父親李大釗。下面,就讓我們跨越時空,和作者一塊回到那令人難忘的歲月。李大釗先生在演講。1927年,有大批的革命黨人被反動軍閥殺害?,在當年執政府門前的石欄上還依稀可見斑斑的血跡。李大釗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共寫下577篇文章。這是他在獄中寫的最后一篇文章。看,他的字跡依然是那么清楚、工整。這是敵人絞殺李大釗時用的刑具。為了延長他的痛苦,敵人對他用刑的時間長達40分鐘,比別人多了整整一倍。那一天,是1927年4月28日。
五、獨立閱讀,走近人物內心。
1.自主閱讀,圈點批劃!
師:同學們,這篇課文我當學生的時候讀過,當老師以后也讀過,但每一次讀,我的心里都會有一種深深的感動。現在,請再讀課文,細細地讀,看看,在你讀的過程中,圍繞著李大釗這個人,他說的哪些話,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一邊讀,一邊做批注。
2.讀中指導。
3.小組交流。(此環節也會根據學生的學情作相應的調整。如果學生在自主學習階段讀書批注比較充分,觀點鮮明,則考慮直接進入集體交流。)
六、集體交流,走進人物內心。
。ㄒ唬氨徊肚啊边@部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
[ 說明:課文的第七自然段是李大釗與妻子的一段對話,第一句話承上啟下。父親說的話雖不長,但“言為心聲”,四句話表達了同一個意思──不能離開。這段話是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內心的載體;同時也是學生在研讀文本時情感體驗的重點內容。因此,在這一部分的處理過程中,教師將依循文脈和學情,將教學的重點段放在第七自然段,并以此為點,上掛前文。]具體預設如下:
1.指名讀,教師相機出示重點段,學生扣住段中的重點句子,先議后讀。
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
。1)生讀課文第七自然段,并表達自己的感受。
。2)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上掛至課文的2-6自然段的內容,通過“局勢越來越緊張”和父親態度的對比,感受人物的內心。
。3)引導學生扣住段中的關鍵詞句進行有感情朗讀。學生此時表達的是自己讀書后的感受,觀點可能不太相同。教師引導學生少說空話、套話,要通過對關鍵詞句的理解,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預設如下:
──由“堅決”體會到李大釗說話時的毫不猶豫;態度的堅定;留下的決心。
──由“不能輕易”、“哪能離開”體會到不到最后關頭,他是不會離開的。
──由“現在是什么時候”“多么重要”體會到李大釗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
2.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讀中體會李大釗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一個把黨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二)“被捕時”這部分。(課文的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七自然段)
[ 說明:在這個部分中,課文直接涉及李大釗言行的只有第11.17 自然段,其余部分均為對女兒星兒和敵人的描寫。其中,對敵人的描寫占了相當大的篇幅。課文通過將李大釗的言行與女兒的害怕、敵人的殘暴進行對比,來烘托人物的形象。因此,這一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同樣依循文脈和學情,相對“被捕前”和“被捕后”這兩部分,將“被捕時”這一部分做弱處理。通過讓學生有感情朗讀的方式再現當時的情景,體會人物的內心。]
1.學生選讀課文的第11自然段,引導學生扣住關鍵詞語“不慌不忙”,走進人物內心。
師:“不慌不忙”。同學們,“幾聲尖銳的槍聲”父親是聽見了,他也看到了女兒充滿恐怖的目光?伤安换挪幻Α,想象一下,他當時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的心里早就做好了犧牲的思想準備。
2、學生選讀課文的第17自然段,引導學生扣住關鍵詞語“態度嚴峻”,走進人物內心。
師:“嚴峻”?可以是“嚴肅”。你從“嚴峻”想到了什么?
3.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集體交流“被捕后”這部分,走進人物內心。(課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第二十九自然段)師生依照自己的情感體驗,選讀相關語句,談感受。具體預設如下:
1.學生選讀課文的第19自然段。
(。⿲W生讀議第19自然段。
(2)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表的變化談感受。
2、依循學生的閱讀需要,以課文的第22自然段為切入點,上掛下聯。
。1)生自由朗讀課文的第22自然段。
。2)根據段中的第1.2句話,挑起疑問。
師:這是我們被捕十多天之后,親人間的第一次見面,其實也是最后一次見面。人之常情,我們多么希望父親能對我們說些什么!可是,文章怎么寫的?請同學們讀一讀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話。
生:(朗讀課文)
師:“沒有說一句話”,為什么?我在想。父親是不是不愛他的孩子?誰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3)聯系上下文19-28自然段,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4)教師小結,回扣段中的重點句子。
師:是的,他愛他們,從先生子女后來的訪談和傳記作品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他對孩子的愛。他是一個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親,他是妻子的丈夫,他愛深深地愛著他們。可是為了不連累親人,為了不在敵人面前表現出絲毫的軟弱,他把愛深深地埋在心里。這是普通人難以做到的事情!這種力量從何而來?
。5)聯系上下文,同座間互相探討,在探討中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偉大。 相機出示重點句子:“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敝攸c朗讀這段話,在讀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內在原因。
(6)總結全文。
師:正是因為他的心被這樣一種力量占據著,所以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局勢,毫不猶豫地選擇留下;面對魔鬼般的敵人,他依然保持著他那嚴峻的態度;面對兇狠的法官,親人的呼喊,能那樣的鎮定、從容。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他更是一個偉大的人。為什么?因為他的心──生:(齊讀重點句)
師:就是這樣一個不平凡的人,他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二、創設情境,升華情感,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表達方式
1.出示課件,(李大釗臨刑前的一張照片,并配上了音樂)教師激qing述說:“1927年4月28日,這是一個春天的下午,李大釗與另外19位年輕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場。他們的青春本來應該像春花一樣燦爛,而此刻他們面對的是兩臺巨大而陰森的絞刑架。大釗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親人和同志,然后頭也不會的第一個走上了絞架,“神色未變,從容就死”。他犧牲時還不到38歲。
2.再讀文章的首尾兩個部分,體會他們在內容上的聯系和情感表達的作用。
3.朗讀課文首尾兩個部分。
三、讀寫結合,抒發情感
1.結合李大釗犧牲80周年紀念活動,創設情境,讀寫結合。
2.師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感受。
3.運用投影儀,展示學生的作品。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14
心理學認為,過分膽怯和自我批判的心理狀態,是妨礙創造的最危險的敵人。為此,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首先應該提倡和鼓勵,從而培養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之心。還要通過引導,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做到“善于”提問,這里最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如從“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字詞發問,從能體現思路、揭示重點、統率全文的題目設問,從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間的聯系方面發問,還可以從標點符號方面發問等。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還要善于點撥釋疑,選擇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幫助他們通過讀書、思考去探索答案,讓學生體驗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快樂。下面是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的一個片斷。
師:學完了這一課,對課文中的某一點、某一方面,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讓全班同學討論回答?凑l提出的問題有質量、有深度,能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
生:(質疑)在那萬分緊急的關頭,假如李大釗同志向敵人開槍,當時會發生什么樣的情況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同學們討論時,可以從李大釗同志被捕的情形、當時周圍的環境和李大釗同志的為人處事等方面考慮。
生a:他如果開槍了,他當然可以跑得掉,就可能不被敵人抓住了,不至于后來被送上絞刑架。生b:敵人封鎖得那么嚴密,李大釗不可能用槍把敵人全消滅。我認為他還是會被敵人逮捕的。
生a:我也認為他開槍不行。你想當時街上聚集著群眾,他身邊還有自己最疼愛的女兒。如果開槍,就會危及群眾和女兒的生命安全。
生c:李大釗是一個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革命者。在當時情況下,他一定會沉著冷靜地處理問題,決不會意氣用事。他寧可自己被捕,也不會隨便向敵人開槍。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從以上教學細節不難看出,學生在“質疑——設疑——釋疑”的過程中,互相之間產生了思維的撞擊,從而迸射出創新的火花。整堂課趣味盎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潛力得到開發。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15
[設計理念]
精讀課文的閱讀教學過程 ,是學生在編者的啟示下(通過“預習”和“思考·練習”),在老師的引導、合作下,與課文對話的過程,即透過語言文字、感知思想內容,體驗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接受課文美的熏陶。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越高,學習策略掌握的越好,對課文的體驗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課教學設計,注重引導學生根據“預習”和“思考·練習”的提示,深入到課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釗的偉大人格,一起體驗失去李大釗的巨大的悲痛。
[教學過程 ]
一、交流對李大釗生平的了解和對當時社會情況的了解
1、揭示課題后,引導學生交流對李大釗生平的了解和對當時社會的了解,要求說得概括些,不必說得很具體。
2、學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師可作適當的補充介紹。
補充要點:(1)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創設人和早期優秀領導者之一。(2)1926年3月,盤踞在東北的軍閥張作霖率兵進關,占領河北、山東等地,加緊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課文閱讀情況,結合生字正音教學。(方言對普通話的影響,要注意糾正。)
2、檢查對課文的初步理解。
課前已布置預習,預習重點要求之一是“想想課文主要寫了李大釗同志的幾件事”。課上,可要求速讀課文,找出表示時間的事,想想課文寫那個時間里發生什么事。只要能找到表示時間的詞,對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難。
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和那個時間里的事:
(1)“那年春天”:李大釗堅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釗被捕時十分鎮靜。
(3)“十幾天過去了”、“有一天”:李大釗在法庭上表現非常沉著、機智。
(4)“28日”、“第2天”:聽到父親李大釗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點詞句
(1)教師:在每件事的敘述中,都有值得深入體會,揣摩的句子。這些句子,有的是寫人物的神態、語言,有的強烈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這些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對李大釗人格美的認識。
(2)先讓學生自己在課本上勾畫、思考,然后小組交流。小組交流既要交流對重點句的感悟、理解,還要交流朗讀體會,大組匯報時,對學生認識模糊的老師要加以適當的指點或引導討論,使學生對重點句的正確的和比較深入的理解。
下面的句子都值得深入體會,學生如果說漏了,老師要以適當的方式提出。對學生提出的其他句子,老師不要拒絕,仍要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理解。
(1)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
體會要點:一是李大釗革命工作的忙碌,二是當時局勢的緊張。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體會要點:①李大釗知道局勢的嚴重性,知道自己身處的危險;②李大釗知道自己的責任;③李大釗堅決不離開北京。從句子中可以體會到李大釗對革命事業高度負責和臨危不懼的精神。
朗讀要點:要讀出堅決的語氣,要讀好兩個反問句。
(3)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
體會要點:李大釗被捕時十分鎮靜,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4)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重。他的心被一種偉大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時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體會要點:①“偉大的力量”,指的是李大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②從“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可以看出,李大釗的不屈不撓,安定沉著,是因為倔心中有“偉大的力量”。③敵人“重重地拍驚堂木”、“怒 氣沖沖地”、“狠狠地拍了幾下”;面對窮惡極惡的敵人,李大釗“非常安定,非常沉著”,并以此來鼓勵親人,使“我”也變得機智勇敢了,這是因為“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④從“我”由驚慌害怕:怕變為機智勇敢,說明父親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說明這種力量的確是偉大的。
朗讀要點: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語氣的堅定,體會哪些詞語要讀重音。(如“安定、沉著、偉大的力量、革命事業的信心)
學習方法:這個句子是理解上的難點,要結合上下文理解,對“偉大的力量“才會有具體的感性認識。也可聯系其他革命烈士的事例理解。
(5)、“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體會要點:①這是教育后代永遠不忘敵人欠下的血債;②也是教育后代要繼承父親的遺志,把革命進行到底。
朗讀要點:要表達一種刻骨銘心的仇恨。
四、對李大釗或李星華傾吐情感
以“李大釗爺爺,我對您說”指導表達。說話內容啟發:①對李大釗爺爺表敬意;②匯報今天的幸福生活;③表示繼承革命傳統。
或以“李星華媽媽,我對您說”指導表達。說話內容啟發:1 表示安慰。2 表示敬佩和向她學習。3 表示珍惜幸福生活。
在學生說話思路打開以后,說話內容不要加以限制。
五、作業 指導
1、思考·練習3
讓學生把開頭一個自然段和結尾的三個自然段連起來,多讀幾遍,體會它們之間的聯系和這樣寫的好處。
要讓學生領悟到開頭和結尾互相照應,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親的被害牢記心頭的思想感情。
2、思考·練習4
課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不一定是前面提到的值得深入領會的句子。如寫敵人兇惡的句子,也可能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積累的詞語,可以是描寫環境的詞語,可以是描寫人物神態、動作、動作、語言的詞語等。在學生明確作業 要求后,應放手讓學生讀和抄。
3、可要求學生課后查找有關李大釗寫文章,在班里交流。
。ㄗⅲ赫n文系人教版大修訂教科書第十二冊精讀課文。)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雜談 篇16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1943年在延安寫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周年,故文章題為“十六年前的回憶”。本文描寫了李大釗同志堅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除開頭以外,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講被捕前;第二部分講被捕;第三部分講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講被害后。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2、學習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課前準備】查閱資料、了解李大釗生平。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到今年的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立82周年了,八十多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我們的黨也經歷了許許多多的風風雨雨,犧牲了許許多多的中華兒女 。
今天,我們學習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同志的動人事跡,大家齊讀課題:10、十六年前的回憶。
二、檢查預習
可以從下列內容檢查:
生平、事跡、釋題、課文內容、人物分類等。
步驟:
1、生交流怎樣預習。
2、生談預習的內容。
三、自讀求知
1、再讀課文,提出要求:
⑴ 自由朗讀。
⑵ 邊讀邊想邊畫邊標記。
2、學生交流讀書收獲:
預計學生可能有下列收獲:
、拧热莘矫娴睦斫猓
① 通過讀有關局勢緊張的部分,理解了李大釗忠于革命的精神。
、凇⊥ㄟ^分析李大釗的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體會出李大釗沉著鎮定,堅貞有屈、忠于革命。
、邸⊥ㄟ^讀有關于對敵人的言行描寫,體會到敵人的兇殘、心虛。
④ 通過讀親友的言行,理解親友的害怕、機智等。
、啤懛ǚ矫娴睦斫猓
理解敵人兇殘,襯托出李大釗同志的英勇無畏;敵人心虛緣于李大釗同志的勇敢鎮定;親友的害怕襯托出李大釗同志的從容不迫;親友的機智因為受到了李大釗的影響。
、恰‰S機引導學生:
理解作者的遣詞造句。理解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
四、討論
大家可能發現這節課老師沒有板書,誰能幫老師寫一寫。小組討論,老師找學生上黑板板書,并說明原因。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同學們自己從課文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大家通過讀,知道了課文從李大釗的語言,動作等外表來表現李大釗的沉靜、鎮定,堅貞不屈,通過讀,知道了文章寫敵人的心虛、兇殘是為了襯托李大釗同志的英勇無畏,知道了文章寫親友的害怕,突出李大釗的從容,寫親友的機智是因為受到了李大釗的影響。通過讀,知道了李大釗之所以堅貞不屈,沉著鎮定是因為他忠于革命,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那就是對于革命的信心。
六、作業
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設計自己喜歡的作業。
預計可能出現這樣的作業:
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部分;寫讀后感;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寫一篇文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