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月光曲(同步練習)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詩( )
①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過輕紗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3、用“__”在文中畫出實在事物,用“~~”劃出聯想的內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聯想描繪了三幅畫面,它們是
(1)_________ (2)_____ (3)______
5、為什么說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從沒看見過的景象?
6、借助皮鞋匠的聯想,我仿佛聽到了貝多芬的《月光曲》:時而 ,時而 ,時而 ,時而 。
語文大觀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傳說戰國時期,一位叫韓娥的女子來到齊國,因為一路饑餓,斷糧已好幾日了,于是在齊國臨淄城西南門賣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轉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們還聽到她的歌聲的余音在房梁間繚繞,人們都說韓娥之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韓娥投宿一家旅店,因為貧困,韓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韓娥傷心透了,“曼聲哀哭”而去。聲音是那么悲涼,凡是聽到她歌聲的人都覺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時間,“老幼悲愁,垂淚相對,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請回來唱一首歡樂愉快的歌曲。韓娥“復為曼聲長歌”,眾人聞之“喜躍捨瑁ツ蘢越?rdquo;,氣氛頓時歡悅起來,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聲之動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繞梁”、 “繞梁三日”的成語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聲和音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