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設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受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匯報初讀收獲.
(1)字,詞的掌握情況.
茵( ) 券( ) 蠟( ) 縷( ) 瞎( )
陰( ) 卷( ) 臘( ) 屢( ) 割( )
盲( ) 鍵( ) 粼( ) 恬( ) 洶( )
育( ) 健( ) 嶙( ) 括( ) 兇( )
(2)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3)交流初讀感受.
(4)質疑問難.小組內解決問題 ,不能解決的放在全班交流.
三,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貝多芬的言行舉動及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內容.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2.感受貝多芬同情熱愛貧苦人民的思想情懷.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談談收集課外知識的感受.
通過課外的資料收集,幫助你理解課文的那些問題
二,學習課文
1.自讀,圍繞重點段,重點詞句進行感悟,將感悟結果以批注的形式寫在書上.
2.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巡視時加以引導或點撥.
3.班上匯報.
針對"貝多芬走進茅屋,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 "這一問題進行交流.
(1)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閑散步時,無意中聽到一所茅屋里傳出鋼琴聲,走近時又聽到屋內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被感動,于是推門進屋,彈奏了剛才姑娘彈的那首曲子.
引導:貝多芬作為大音樂家,到各地演出還到小鎮上演出,并且無償為盲姑娘彈奏,這一切說明什么
(說明貝多芬沒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熱愛勞動人民,心地善良.)
(2)貝多芬彈完一曲,盲姑娘說:"彈得多純熟呀!感情多深哪!"這說明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很有音樂素養.貝多芬為在這兒遇到了知音而激動,因此用"我再給您彈一首"來回答盲姑娘.
引導:盲姑娘因為什么斷定給他彈琴的人是貝多芬.
(①貝多芬正在小鎮上演出;②彈得如此純熟,對樂曲的感情體會得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創作者——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練習朗讀,把握好窮兄妹倆對話中的互相體貼及盲姑娘聽完一曲后的激動的評價.
關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 "這一問題,應引導學生弄清以下內容:
(l)貝多芬心情激動.
(2)當時"風吹滅了蠟燭",屋里灑滿銀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這景色很美,這美蓋過了茅屋里的貧困和凄涼,這美感染了貝多芬,誘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懷著對窮兄妹倆的同情,決定把美好的音樂奉獻給這貧窮而愛好音樂的人.于是貝多芬即景抒情,彈奏出了《月光曲》.
關于"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與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有何聯系 "這一問題的交流,讓學生領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正是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變化正是樂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現.
(3)樂曲與意境的具體聯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音樂一定是舒緩的,輕柔的,表現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靜.接著月亮升高,穿過微云,這時音樂逐漸增強,有了曲折,表現微云開始破壞幽靜.忽然風起浪涌,寧靜被完全破壞了,這時的音樂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現整個世界充滿了風浪.
(4)再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感受旋律的進展,并想象樂曲的意境變化.
(5)有感情地朗讀8,9自然段,感受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正是他當時激動心情的真實抒發.
三,總結
1.感情朗讀全文.
2.再聽貝多芬的《月光曲》.
3.說說學文后或聽樂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業
1.查看書籍或上網,更多地了解貝多芬.
2.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聽后把想到的景象寫下來.
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