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說課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第一訓練組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1943年在延安寫的一篇回憶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周年,所以文章的題目叫“十六年前的回憶”。文章語言樸實,感情真摯,緊扣父親被害這一痛苦難忘的日子,揭示了敵人罪惡、兇殘的嘴臉,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這是一篇滲透傳統美德,陶冶學生品格,提高語文素養的典型課例。
這是本冊課文的第一個訓練組,既是對學生已有語文讀寫基本功的復習和鞏固,又是今后各方面語文水平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基礎,使教學前后銜接,環環相扣。結合訓練組的導讀以及所選的課文可以看出,這組教材的重點訓練項目是綜合運用以前學到的語文基本功,來閱讀、理解課文,學習作者有條理地敘事和表達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達和觀察能力的同時,受到熱革命傳統教育。《十六年前的回憶》是繼《卜算子`詠梅》之后的第一篇講讀課例,對落實訓練重點,以及閱讀、寫作訓練起著重要的作用。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學習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依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訓練組的訓練重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⑴、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 被捕后與敵人做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⑵、體會本課 前后照應的寫法以及這種寫法的好處。
⑶、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⑷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根據以上目標,結合本課特點和學生實際,我計劃從以下兩個角度來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一堂課猶如一出戲,需要通盤統籌,精心安排,因此,要搞好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
在明確了教學目標,把握了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本著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我對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程序作了如下安排:全文共學習兩課時,第一課時,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并借助語言文字感受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傳統的熏陶感染。第二課時,引導學生在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礎上,進行研讀訓練,學習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前后連貫、首尾呼應地敘述事情經過,表達思想感情的,從而進一步理清文章思路,訓練語言表達。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完成課程標準所強調、追求的“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要求呢?又如何體現新的課程改革所注重的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呢?我認為,關鍵要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功能,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營造愉悅、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入情入境,爭作學習的小主人,培養學生敢想善問,主動探究、富于創新的學習習慣。據此,我對本課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