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說課
一、以題激趣,感知課文:
第一課時,在情境激趣的基礎上,設置懸念,以題激趣:是誰在回憶?回憶的是誰?回憶的是哪些事?時隔十六年了,為什么還要回憶?以此,抓住題眼,觸發情思,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文章的學習中來,并結合課前預習時所查資料,邊讀邊想:通過自學,你可以自行解決什么問題?對李大釗的英雄形象,你產生了怎樣的第一印象?此外,還存在哪些疑難等等。這樣,既可以了解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本情況,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起點,又引發了學生自主學習,掃除閱讀障礙的參與意識,得到嘗試質疑、自能讀書的有效訓練。
二、主旨入手,拓展教學
扣住文章的主旨部分展開教學,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第二課時,為了讓學生找到文章的主旨部分,我引導學生質疑:李大釗在敵人面前英勇無畏,將生死置之度外,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占據著他的心?——對革命事業的信心。這一句貫通全文,是表現李大釗精神的主線。這里我抓住“信心”一詞展開教學。在理解“信心”一詞的基礎上,圍繞“信心”一詞讓學生展開聯想,如戰爭年代革命英雄黃繼光、劉胡蘭、邱少云……是因為他們對革命事業有著堅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業必定勝利,才使他們在敵人面前英勇頑強,將生死置之度外。學生從戰爭時代的英雄人物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進而聯系到身邊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必將受到教育、受到感染和熏陶。
抓住文章的中心詞語,加以分析品位,展開聯想,既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其加快領悟文章的內涵。
三 、品析語言,進入情境
言為心聲。從語言訓練入手,把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學生在自主學習“李大釗在處境相當危險的情況下,堅持留在北京工作”這一部分內容時,體會出李大釗說的兩句話耐人尋味。我便著重引導學生探究這兩句話的內涵:第一句話: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在引導學生談了對“知道什么”的理解之后,我出示了三種解釋讓學生選擇:(a、小孩子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知道得不多;c、小孩子什么都知道)然后讓學生反復讀,在讀中體會詞語所包含的意思。第二句話:②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引導學生體會“堅決”、“輕易”、“什么時候”的含義,讓學生在品析詞語中體會李大釗堅持留在北京工作,忠于革命的偉大精神。然后通過品析反問句“不是常對你說嗎?”--“我常對你說。”與“我哪能離開呢?”--“我不能離開。”體會李大釗堅持留在北京工作的堅決的態度。
為了保證學生課有所得,本篇課文著重向學生滲透兩種學習方法:
學法之一:體會三個對比,學習寫法
⑴比形象。拿作者筆下狠毒兇殘的敵人,與臨危不懼的李大釗同志進行橫的比較,突出李大釗處變不驚、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形象,學習作者抓住本質特點描寫人物的寫作方法。